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03 20:10:10瀏覽84|回應0|推薦3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8) 9. 學佛必要修觀,以觀照圓融之佛理,便能轉其 向來所有之觀念,以化其偏執之病耳。觀深, 而後見理深。觀圓,而後見理圓。見理深則觀 愈深,見理圓則觀愈圓。如是展轉修習,智慧 即展轉增明。於不知不覺間,執情漸化,妄念 潛消。遣執、斷念,妙用在此。 「學佛必要修觀」。觀是觀念;修是修正。將我 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稱為修觀。「以觀照圓融 之佛理」。大乘經,《金剛經》所說,字字句句皆是 圓融之佛理。所以,佛勸我們受持、讀誦四句偈,為 人演說。「四句」是指任何四句,與《華嚴》所說的「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無二無別,顯示理事無礙,法法 圓融。 「便能轉其向來所有之觀念」。我們一向是錯誤 的輪迴生死觀念,生生世世深受其害。現在好不容易 遇到如來正法,聽聞如來敘說的真實境界,要藉此機 緣端正自己的觀念,改變輪迴的觀念。 「以化其偏執之病耳。」將自私自利的大病化解, 8 養成起心動念想佛法、想眾生,不要想自己的習慣。 這是大乘法中非常殊勝之修行方法,大而化之。小乘 人在執著上破我執,非常困難。佛說斷煩惱,「如斷 四十里流」,如一下攔住四十里的大瀑布,如此之難! 可是大乘菩薩方法巧妙,即起心動念想眾生、想佛法, 不想自己,久而久之就將我忘了。此法的確甚妙,較 小乘法高明太多。世出世間所有法不及佛法殊勝,佛 法確實能救度九法界眾生,我們不要動別的念頭,起 心動念想如何將佛法發揚光大。在這一生中,如何盡 心盡力協助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有緣接觸佛法。從 此處將我們的觀念轉變,將輪迴心轉變為大菩提心, 將輪迴業轉變為菩薩事業。菩薩事業是普度眾生,將 無始劫來堅固的自私自利、我執化解,化沒有。沒有, 是以此經為標準。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 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現在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諸佛承認是真菩薩 不假。 「觀深,而後見理深。」理是真如自性。觀深, 見理就深。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位,即因修觀的深 度不同。深度淺的是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觀 深的就登地,初地至等覺十一地。 9 「觀圓,而後見理圓。」理事都圓融、圓滿,如《華 嚴經》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見理深則觀愈深」,觀是觀慧。有智慧,看理、 事、一切,不但看得透徹明白而且深遠。「見理圓則 觀愈圓。如是輾轉修習,智慧即輾轉增明。」智慧增 長,智慧由此處而來。知道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即 是覺悟、始覺。能將錯誤的觀念修正,就是修觀。教 下用功的方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修止觀。淨宗用 功的方法是持名,老實念佛。一般通途方法,修觀可 涵蓋一切法門。雖然許多法門所用的名相不一,但義 理相同。性宗是用智心、智慧,由此處著手;念佛是 從清淨心著手。念佛是淨念,修觀是智念。淨念較智 念更為親切,這就說明念佛法門比修觀好,而且容易 成就。但智念能協助淨念,對於修淨念相繼有很大的 助益。智念協助我們看破、放下,使我們沒有障礙, 念佛得一心。 「於不知不覺間,執情漸化,妄念潛消。遣執、 斷念,妙用在此。」只要一直如此做,無需多問,時 間久了,不知不覺之間,煩惱減少,功夫增進,智慧 增長,這是自然的現象。執是執著;情是感情。感情 10 是迷,一切眾生為此受害,中毒至深,殊不知此乃六 道三途之病根,必須拔除。佛法說至此處,許多初學 之人會產生疑惑,世間人相處若無情、無愛,人生有 何意思?教其捨棄情執,甚至心生恐慌。其實佛說的 是真話,教我們捨棄虛情假意。 何以是假的?因為眾生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真心離念,沒有妄念,沒有自私、執著,才是真心。 真心之中有真的愛,佛門稱為慈悲。世間人用假心、 妄心,其心千變萬化,不能相信。無論別人對我好或 不好,知道都不是真的。學佛開智慧,就是要了解事 實真相,我們生活才會幸福喜樂。 我們用真心,別人用妄心,不相干。我這一生要 成佛出三界,而他仍要繼續流轉六道輪迴。對方不肯 聽勸回頭,就由他去。我們已與他結緣,待將來回心 轉意,苦難受盡、覺悟了,再來度他不遲,這是真正 的慈悲。在不知不覺之中,感情化成慈悲,執著變為 智慧。妄念潛消,妄想雜念自然沒有。此經的宗旨是 遣執,遣是除掉,將執著、妄念斷除,妙用在此。此 處教導我們具體遣執、斷念的方法。 11 10. 多讀大乘,以廣聞見。靜意覺照,領會精微。 定慧在其中矣。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種功行, 皆得自在受用。對一切世法,皆得進退裕如。 轉凡入聖,基於此矣。 「多讀大乘,以廣聞見。靜意覺照,領會精微。 定慧在其中矣。」一定要讀大乘經典,而且明瞭讀的 要領。先讀一部,在一部經中得定,得清淨心;然後 即可選擇其他大乘經來讀。我們沒有如此多的時間精 力遍讀,其實也無此必要。一開端不能多讀,因為初 學時心亂,讀得太多非但不能了解經義,反而增長妄 念。記了很多佛在不同經上的不同說法,妄想執著很 多。此即是清涼大師所說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 有解,解是廣學多聞;無行,是沒有真正的修行功夫。 行,依照《金剛般若》是要離相、破執、斷念,而淨 宗的行是老實念佛。最低限度要功夫成片,才能涉獵 一切大乘經。功夫成片是心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絕 無第二樣,見思煩惱沒斷,但不起作用;但仍不是一 心不亂,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盡。佛號功夫得力了, 無論在何時、在何處,心中所想的只有阿彌陀佛,此 種功夫不但決定往生,而且隨時可以往生。念佛人達 到這種功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向阿彌陀佛及 一切諸佛學習大乘經。 12 古代的標準,讀誦大乘是在得根本智之後。根本 智,是《般若經》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 後得智是無知起作用,起作用則無所不知。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一定要先求無知。無知是心清淨,先修清 淨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心生智慧,讀 一切大乘經,一見就很容易明瞭,所以三個月即可閱 畢整部《大藏經》。若未得根本智,即使三年,乃至 三十年都無用,仍然全不明瞭。由此可見根本智之重 要!如出家眾五年學戒,以五年的時間專讀一種,不 加講解,培養清淨心。以讀經的方法滅除妄想,不求 解義,只將經文念得字字分明,直至能熟讀、背誦。 五年之後再聽講求解,分為兩個階段,此即教學由根 本智著手。 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說明一般 人決定受命運主宰,只要有念,有我、有我所有的念 頭,就決定受命運支配。何時能把我忘掉,我所也沒 有了,就超越命運。讀誦大乘要有程序、次第,不是 我們現前能做到。現前讀一部經,在一部經上得定、 得清淨心、得智慧。智慧開了,再多讀大乘。 「靜意覺照,領會精微」,體會經中義理,不在 13 文字,這非常重要。「定慧在其中矣」,可見讀經的 目的很明顯,是修定、修慧。「果能如是,不但修各 種功行,皆得自在受用。」無論修學任何宗派、法門, 只要掌握要領,都會有成就,都能得受用。「對一切 世法,皆得進退裕如。」不但在佛法中得受用,對一 切世間法也都通達,有智慧、有能力應付複雜的社會, 能進退裕如。「轉凡入聖,基於此矣。」基是基礎。 從此處奠定根基,轉凡入聖的基礎在此處。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