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5)
2019/07/03 20:33:22瀏覽81|回應0|推薦2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5

2. 佛經中常云,性體空寂。因防人誤會性體之空為空

無,性體之寂為枯寂。故復名性體為實相。實是真

實有,非空無也。相是熾然顯現,非枯寂也。

  「佛經中常云,性體空寂。因防人誤會性體之空

為空無,性體之寂為枯寂。故復名性體為實相。」此

亦說明佛何以使用許多不同的名相術語。世尊明白凡

夫的大病就是堅固的執著。若不執著,修行證果很容

易,無需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病根就是著相,妄

想、分別、執著過於深重,難以拔除。所以無量劫來,

雖然供養無數諸佛如來,依然流轉六道輪迴,仍然遭

受苦難。尤其是修學《般若經》,若有絲毫執著,非

但不能解義,而且一定會錯解,問題更加嚴重。

  大乘經常說,「性體空寂」。《仁王經》說,佛

菩薩的果位以五種忍標明: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

寂滅忍。顯示世尊的說法,正如《華嚴經》所說:「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圓融無礙。

有部分人於此說法中開悟,但仍有部分人發生誤會,

錯解佛義。

7

  凡夫時常誤以為性體之空,是什麼都沒有。但佛

說的空,是什麼都有。說空,是因為它了不可得。此

經末後,比喻為「夢幻泡影」,雖有,而不可得,故

稱之為空,並非沒有。若當作空無就錯了;性體之寂,

若當作枯寂也錯了。因為枯寂是死的,而佛法之寂是

活潑的。寂是淨,清淨到極處。雖然如此,但並非死

水,而是流動的活水,顯示出大用無方。

  十方法界,何處有眾生祈求,佛菩薩立即感應。

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千字不是數字,是表法,

表圓滿、無量無邊之義。觀音菩薩的感應盡虛空遍法

界。我們雖每天求,卻不感應,並非佛菩薩不應,而

是自己有障礙。譬如白日想見太陽,但卻偏偏撑傘,

永遠也見不到太陽,原因是自己有障礙將它障住,而

非太陽不普照。此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因此離

妄想、分別、執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菩薩,都能與

我們感應道交。為何不將妄想、分別、執著捨棄?此

即佛常說的,愚痴、顛倒,可憐憫者。應捨棄的,偏

偏不捨,所以障礙自己無始劫至今的一切願求。只要

捨棄障礙,即可感應道交。「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甚至求成佛,都能作佛,更何況其他小事。唯恐眾生

誤解空寂二字,故又說體性為實相。「實是真實有,

8

非空無也。」並非一切皆無,否則空字有何難以理解。

佛說的空義,小乘人不明瞭,大乘權教菩薩也不明白。

我們似懂非懂,並未徹底明瞭,否則一定入境界。

  「相是熾然顯現,非枯寂也。」有體就有作用,

相之顯現,是波動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波動

現象所變現。如來果地之一真法界,動的幅度最低,

波動很微細,顯示此法界永恆不變。十法界之中,菩

薩法界波的振動較佛法界的幅度大,速度快。聲聞、

緣覺法界,較菩薩法界的振動更大而且快速。由此可

知,振動最快速、幅度最大的是三惡道眾生,其心念

極不平。若冷靜觀察自己,有時心很清淨,起念頭時

很微細。如果遇到外在環境刺激,或者生歡喜心,或

起瞋恚心,心跳、脈搏的速度就快,幅度也增大,甚

至相貌會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道理。

  佛法的行門總綱領就是修定,八萬四千法門,無

量法門皆是修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皆修禪定,

絕非唯有禪宗才修定。禪宗以參究的方法修定,淨宗

以持名念佛的方法修定,雖然方法、名詞術語不一,

但效果相同。淨宗所說的事一心不亂,等於禪宗的得

定;淨宗的理一心不亂,等於禪宗的破本參,大徹大

9

悟,明心見性。教下以止觀、密宗以持咒的方法,皆

是修戒、定、慧。依照各宗的方法修,就是持戒,戒

是如法、守規矩。修行功夫得力,一定能得定。得定

之後能開悟見性,能開慧;而枯寂就變成死定,不起

作用。

  諸佛菩薩示現的是行、住、坐、臥皆在定中。大

乘經喻為「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

譯成中文是龍象、大象。在所有動物之中,大象彷彿

是在定中,行動很穩重緩慢,以此為比喻。定,並非

盤腿面壁,而是所有一切活動都在定中,才是甚深禪

定。《楞嚴經》說的「首楞嚴大定」即為此義,稱為

自性本定。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2774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