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07 11:29:42瀏覽83|回應0|推薦2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1) 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14. 聞法當深會其用意之所在。若執著名言,死在句 下,為學佛之大忌,亦非圓融無礙之佛法矣。信、 解、行、證四事,無一不關緊要,而信解尤為最要 也。 「聞法當深會其用意之所在。若執著名言,死在 句下,為學佛之大忌,亦非圓融無礙之佛法矣」。此 段文是對初學最寶貴的開導,我們必須遵守此原則。 「聞法」包含聽經及閱讀經典,無論閱讀經典或聽經, 一定要深深體會用意之所在,就是「會聽」。古人所 謂「耳聽、心聽、神聽」,形容領會深度之不同。耳 聽最淺,心聽較深,神聽更深,須能體會。不會聽的 人,就是「執著名言,死在句下」,是學佛最大的忌諱。 如是聽經,決定無法體會佛法的義趣。往昔我隨李老 師學教時,老師教我全神貫注聽講,勿作筆記。因為 會聽之人聽教理,即「深會其用意之所在」,李老師 將聽經分層次,會聽的聽教理,理通了所有佛法皆通; 其次是聽教義,雖不能全部貫通,但能通一小部份。 如開經偈云,「願解如來真實義」,「義」是義在言外。 般若,在《金剛般若經》的字外,字中找不到般若。 讀經,是義在字外;聽經,是聽言外之音,如此即得 受用。 唯恐「執著名言」,「名」是名相、名詞術語, 「言」是言說,名言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死在句下」, 是讀死書,以此法讀佛經,就學成佛呆子。雖然記很 多佛法,但無法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即儒家所謂的 記問之學,沒有用處。佛法圓融無礙,才是真的大乘 佛法,才能入《華嚴經》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死在句下之人,永遠入不了華嚴境界。 「信、解、行、證四事,無一不關緊要,而信解 尤為最要也。」此四字,字字重要,而信解是最重要 的,因為不能解,就不能行。此經上其實是教我們放 下,放下是「行」。由於不明白放下的道理,看不破 所以放不下;真正看破之人,不須人勸說,自然就放 下,不再執著。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根源,是不 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看破是看明白了。因此信 解是入門,最為重要。真正解了之後,一定會行;真 正肯行,沒有不證果的。 15.《大論》卷五十云:「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 通達,無礙不退,名無生忍。」《大論》卷七十三 云:「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華嚴》 12 謂八地證無生忍。《仁王經》則在七、八、九地。 故言初住證者,是分證。八地等證者,是圓證。 「大論卷五十云。」《般若經》上說的《大論》, 若未特別指明,就是《大智度論》,屬於般若部。在 法相說《大論》,一定指《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 有一百卷,第五十卷中有這一段文: 「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 名無生忍」,這是《大智度論》對「無生忍」的解釋。 「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諸法實相,確實沒有生滅, 「實相」即真相。我們見一切相有生有滅,動物有生 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些皆 是生滅相,這是佛的方便說,隨順眾生而說。 佛以二諦說法,「真諦」是佛自己的境界,完全 講真實的;「俗諦」是隨眾生的境界。所以,俗諦是 眾生的常識,我們能理解;真諦我們時常無法接受, 不能理解。除佛之外,往昔未曾有人如此說法。此句 依真諦而說,如來的境界,如《楞嚴經》上所說的, 如來與大菩薩法身大士的境界,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 方是一切法的實相,而與我們見到的完全相反。 13 佛說十法界的現象,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 有九百生滅。其生滅的時間極短,因此看不出生滅, 故說「不生不滅」。而我們感到的生滅是相續相,就 變成生滅。 佛說的事實真相,我們雖然相信、接受,但我們 畢竟尚未證得。果然「信受通達,無礙不退」,「不退」 是信心不退,「通達」是證明,契入佛親眼見到的境 界,見到阿賴耶識的三細相活動狀況,即「無明不覺 生三細相」的境界。佛說,八地菩薩才能見到阿賴耶 的三細相。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所見的與佛 見到的完全相同,所以毫不懷疑,完全接受佛所說的, 才是證無生法忍的菩薩。 「《大論》卷七十三云: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 阿鞞跋致。」此段證明《彌陀經》、《無量壽經》上 說往生的狀況。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八地 菩薩,所以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佛說,凡夫要以無 量劫才能修滿十信。十信菩薩不但退轉得很快,而且 退的幅度很大,所以無量劫才十信行滿。十信行滿之 後,即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從證三 不退這一天起,時間即可計算,不似前面之進進退退, 無法計算。十信行滿,證三不退,指的是圓教。從證 14 三不退起,修行成佛需三大阿僧祗劫。我們修學已歷 經無量劫,「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 壽經》及《金剛經》皆如是說。 證得圓教初住,就是證三不退,此時算起三大阿 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 十住、十行、 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滿七個位階,從初地至七 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階— 八地、九地、十地。 「無生法忍」的菩薩是八地,須滿兩個阿僧袛劫之後, 入第三個阿僧衹劫才是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仁 王經》則在七、八、九地。」佛在《仁王經》中,將「無 生法忍」分作三品:下品七地菩薩、中品八地、上品 九地。十地是「寂滅忍」,較無生忍提升一級。寂滅忍, 法雲地菩薩是下品,等覺是中品,佛證的是上品寂滅 忍。 「故言初住證者,是分證。八地等證者,是圓證。」 說初住,是將此標準降低,嚴格的標準是八地。放寬 而說,初住證得少分,故稱「分證」。八地是「圓證」, 無生法忍是證到圓滿之意。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