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9)
2019/04/13 19:25:17瀏覽76|回應0|推薦2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9

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8. 福德與功德,同乎、異乎?福德感果報,功德顯體

用。福德多就有為言,功德每就無為言。修功德而

著相,則功德成為福德。修福德而不著相,則福德

即是功德。

  「福德與功德,同乎、異乎?」以下這段要辨明

此事。「福德感果報,功德顯體用。」福德與功德不

同,功德之中一定有福德,福德之中沒有功德。「福

德多就有為言,功德每就無為言。」福德都是從有為

法,而功德從清淨心顯。《金剛經》教人離相、離見,

令真心本性自然顯露,這是功德。「修功德而著相,

則功德成為福德」,著相修功德就變質了。「修福德

而不著相,則福德即是功德。」功德、福德的差別,

以清淨心修一切善,是功德;以染污心所修的是福德。

以染污心修禪定、修般若皆是福德。須知念佛若不能

生淨土,都變成福德;念佛能往生淨土,則全是功德。

9. 一念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相應之

義便是證。淨宗之一念相應,是指與彌陀之心願解

行相應。如是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這一段說明兩個意義。前面是一般大乘經教的義

理,與清淨心、自性相應,相應就是「證」。在小乘

是四果四相,在大乘是五十一個階位,方是相應,這

很困難!譬如,必須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

證小乘須陀洹果,這才相應,相應就是證果。破一品

無明,證一分自性,法身就是自性,與大乘圓教初住

相應,證初住位。這非常難!我們這一生,甚至小乘

須陀洹都做不到,更何況大乘!這是真話。

  幸虧有第二個法門——念佛帶業往生。「帶業」

是不斷煩惱,一品煩惱都沒斷,也能成功。雖然不斷,

但須伏煩惱,伏比斷容易得多。我們只要以理智克服

感情,就是伏煩惱。用大的欲望,即到殊勝的西方極

樂世界,可得大自在,壓低、捨棄小的欲望,也是伏

煩惱。這個方法能往生,實不可思議!不妨仔細思惟

觀察這個世間,無論富有或貧窮,生活都苦不堪言!

人生真是一場空、一場夢。佛法說,「萬般將不去,

唯有業隨身」,造業而已,一無所得。因此,我們要

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極樂世界!

  佛在此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絲

毫不錯。萬法無常,剎那變化,想到此處,萬念俱灰,

還有何放不下的?往昔即因放不下,雖生生世世修行,

9

卻仍落到如此地步。這一生遇到如此殊勝的淨土法門,

明白理論、方法之後,又見到許多往生的人以瑞相為

我們作證轉,一定要真的徹底放下,求生淨土。

  此處的「一念相應」是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

行」相應,心願解行都在《無量壽經》上。我為大家

定的朝暮課誦,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

目的在於我們的心、願,要與阿彌陀佛相應。我們念

的不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是自己的四十八願。

藉著阿彌陀佛的願,令自己發起與阿彌陀佛相同的願。

晚課念《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至第三十七品,目的

是解行相同。我們在娑婆世界如何生活,要依佛的教

誡修行,即解行相應。如此用功,決定得生!

10. 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

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

此段有相當標準,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而是生清

淨心之人的境界。最低清淨心的程度是破一品無明,

這是《金剛經》上的標準,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

菩薩,是「生清淨心之人」。雖然尚未成究竟圓滿佛,

但是已在修學,且已掌握成佛的方法。方法是離相、

證性。「離根塵識虛相」,即法相宗的「轉八識成四

10

智」。換言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心心所,即

捨棄八識五十一心所,所用的就是真心、自性,即非

凡夫,而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此標準確實很高,故「生

清淨心實相」,即前文說的「生實相」。由此可知,

一般通途所說的大乘法門的確高。

  「信心清淨」,才是真實大乘的標準。現在說的

大乘,是名字大乘,心行不如小乘,觀行都做不到。

「觀行」是真修,雖然沒有證得,但真幹,真的照學。

如《金剛經》上說的,離四相、離四見,離名字、離

言說、離境界,於生活中認真落實,就是觀行即。如

果每天說與讀,但不肯照做,是「名字位」,永遠有

名無實,無絲毫用處,不如小乘人,甚至世間的善人。

我們要認真反省。一定要真正用功、覺悟回頭。大乘

標準如此高,雖然做不到,一定要心嚮往之。其它法

門做不到,但念佛法門行,要死心塌地,老實念佛。

  我曾到一個道場講經,住眾正在曬《大藏經》。

我見他們保存經典如此恭敬,勸他們曬好之後收到藏

經櫃封存,並將寺院全部的經書封存,老實念阿彌陀

佛。直到某日念到心清淨了,再打開經書閱讀,屆時

生智慧了,閱經即與往昔不同,能看得明白。

11

  佛很慈悲,將修學的順序說得很明白。「四弘誓

願」是修行的次序,第一要發菩提心,即真正覺悟之

心。「菩提心」是度眾生的心,捨己為人,廣度眾生,

要先發心,否則無法落實。世間人之所以努力工作,

是金錢在推動;而佛菩薩捨棄名聞利養,何以仍能精

進不懈、不疲不厭的工作?是菩提大願在推動。我們

現在努力精進修學是為度眾生,學佛從斷煩惱修起。

學習的內容要單純,一門深入,幾時心真正清淨了,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達到生實相時,就「法門

無量誓願學」。煩惱沒斷,信心未達清淨生實相,就

老實一門深入。

  《華嚴經》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真正得到

信心清淨。見思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老師請他外

出參學。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無所不知。在本師會

下求學是斷煩惱,「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善

財是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根本智,才能修後得智。根

本智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後得智是「法門無量誓

願學」,它有次第。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514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2536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