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09 20:04:39瀏覽96|回應0|推薦4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7) 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6. 所謂證得,亦是假名。實無所證,無所得也。不 但此也,所謂「信心清淨」者,亦他人云然。是人 心中初不自以為信成就,初不自以為心清淨。何以 故,少有一絲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著。 「所謂證得,亦是假名。實無所證,無所得也」。 《般若心經》末後為我們說了真話,「無智亦無得」, 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經》最後的結論。「無智」 是圓滿、真實的智慧;若心中存「有智」,就錯了。 佛說法真不容易,佛說「無智」,若執著無智,又錯 了;佛說「無得」,若執著無得,也錯了。「智」與「無 智」,心中都要離開,才是「無智」。「無」是無有智、 無無智之義;「智」是指有智、無智。「得」亦為此義, 無有得、無無得,兩邊皆離,才真的是「無得」。 「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則清淨心圓滿顯露, 清淨心中有無量的智慧德能,全都現前。無量智慧德 能,是清淨心本來具足的,故說「無智無得」。智慧、 萬德萬能本來具足,不是從外得來。《無量壽經》及 《觀無量壽佛經》中,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 依正莊嚴;《華嚴經》中,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 一真法界。與《心經》合參,《心經》說「無智亦無 得」,是大智慧、大福報都現前。 我們凡夫迷在執著 上,佛說一切法,破執著而已。佛說,只要不執著, 真如本性中本有的境界不能現前。這是《華嚴經.出 現品》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 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般若」是直截了當破妄想執著,佛說「信、解、 行、證」,勿以為真有個「證」,若執著這個證,則 永遠不能證。念佛若仍夾雜著「一心不亂」的念頭, 心如何清淨!應不去想「一心不亂」,根本不予理會, 自然就能得到。有個得「一心不亂」的念頭在,就是 貪心,因為要貪得儘快得一心不亂。有貪心就有傲慢 心,自以為得一心,他人功夫不如我,於是貪、瞋、痴、 慢都起來,如何能成就!不但得不到一心,甚至功夫 成片也得不到。應如何得到?什麼都不想,老實念, 自然就得到。 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亂,以不認識字,也不懂教 理的鄉下老太婆居多。問她什麼,全不知曉,一天到 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得一 心不亂,不會說自己得一心不亂,無此念頭,但卻真 11 得一心,所以她往生自在。 佛所說的都是假名,雖確有其事,但決定不能執 著。「實無所證,無所得也」。反過來看,確有所證, 確有所得。「得」與「無得」是一,得就是無得,無 得就是得;證就是無證,無證就是證,方是真的證得 了。佛教導我們體會此義。若執著有證、有得,落於 「有」這一邊;若說無證、無得,則落在「無」那一邊。 《金剛經》教我們,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 非法相兩邊都不取,就是「實無所證,實無所得」, 即兩邊都不執著之義。這是佛經難解之處,故云,「佛 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必須兩邊都不執著,才是 佛的真實義。 「不但此也,所謂『信心清淨』者,亦他人云然」。 「信心清淨」是他人所說,自己實無此念。若自己有 「我心清淨了」之念頭,心生歡喜,本來清淨已有程 度,經此一歡喜,又退步了。我、人、眾生、壽者四 相具足,心不清淨。自己若無其事,才是清淨。「但 驀直如法行去」,一直如此做去,勿起心動念,不要 有妄想執著。「是人心中初不自以為信成就,初不自 以為心清淨」。這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態,無此念頭, 12 是真清淨。 「何以故,少有一絲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 著」,就不清淨。須於此處下功夫,每天工作、處事、 待人接物之中,隨時隨處都是行菩薩道,皆是修六度 萬行。功夫用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飯,一言一笑,一 舉一動無不是菩薩六度,普賢十願,才是會用功。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