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8)
2019/04/12 20:15:16瀏覽54|回應0|推薦2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8

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7.『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覺,

復平等也。「希有」者,正覺也。能以正法自覺,

故曰希有。『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覺,

復平等也。」『第一希有』。「正等正覺」是大乘菩

薩的別號。小乘聖者,阿羅漢、辟支佛稱為「正覺」,

但是沒有「正等」。「等」是等於佛。雖斷見思煩惱,

然而小乘聖者所用的心與佛的心不同;佛用真心,而

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用意識心。權教菩薩

就是別教的三賢位菩薩,圓教十信位的菩薩,沒見性,

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雖然不是真心,但用的正,

所以稱為「正覺」,不能稱「正等」。由此可知,二

乘與權教菩薩的正覺,完全是依教奉行而得來。

  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絲毫不違背,因為所表現

的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是正覺。雖然如此,但

是用的心不同。如果破一品無明,用真性了,真心現

前,就是「正等正覺」,其心與佛的心相同,是真的。

如同夜晚的月亮,佛的心是十五的滿月,菩薩的心是

半月,或是月牙,圓教初住就如月牙。月牙的光雖不

大,但卻是真的月光,與十五的月光沒有兩樣,只有

大小不同。他用真心,自圓教初住至等覺菩薩四十一

個階位,都稱作「正等正覺」。隨著無明分分破,正

等正覺逐漸增長,至四十一品無明破盡,證到佛果位,

究竟圓滿,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

圓滿之意。

  由此可知,自權教菩薩至無上正等正覺,所修的

唯離相而已,都是修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

離果報相。何以不求果報?若絲毫有求,即四相具足,

就是凡夫,沒有修行。甚至不如權教菩薩,因為權教

菩薩已真的聽話、肯做,只是境界尚未達到。切記,

如果我們心中仍著相求,則權教菩薩都沒分。

  我們念佛求往生,必須有把握決定往生。所依憑

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真有把握;有絲毫放不下,

就不行。此地的蘇居士,約於兩周前送一位九十多歲

的老太太往生。據聞她一生從未念過佛,臨終時為她

開示,老太太心中一直放不下政府配給的房屋。蘇居

士勸她放下,勸了許久,她終於放下,一旦真正放下,

就感應道交,不到十分鐘立即往生。見到西方三聖接

引,許多同修見到金色光明,實不可思議!此例可證

11

明《無量壽經》的十八願是正確的。十八願說,臨命

終時一念、十念,佛都接引往生。其中的道理是,她

這一生之中可惜沒遇到緣,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在

此時發現,臨終才遇到。由此可知,一定要放下,不

可有絲毫的執著。

  我們曾經遇到有些人生死自在。何謂自在?自在

是想去就去,如果現在不想去,仍願意在這世界多住

幾年也不礙事。所憑的是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何時

走都可以。已得生死自在之人,仍未往生的原因是緣

仍沒盡,尚有人願意聽勸,多住世幾天,可多帶數人

往生。此種功夫不難,心中對世間若無其事就可成功。

隨時來去自如,沒有生死。這是真話,故說「希有」。

  「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這是「功德」

二字的定義,許多人卻錯解,誤以為到寺院捐錢,或

是念佛、打七、拜懺。「功」是指「修功」,修正我

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此功夫稱為「修

功」。

  我們拜了一堂懺,拜懺完之後,我們錯誤的想法、

看法,果然修正了,就有修功;是否有「德」,則是

12

另外一回事。「德」是指「性德」。真實功德,是於

在修行中,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參禪明心見性,

及念佛得一心不亂皆是功德。於念佛法門而言,下品

的功德是功夫成片,中品的功德是事一心不亂,上品

的功德是理一心不亂。做好事不是功德,而是福德。

福德與功德要分辨明白。

  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虔誠的佛教徒,以帝

王的地位及勢力建築佛寺,在他的轄區江南建了

四百八十座寺院,並供養數萬名出家眾,因此自以為

功德很大。並問達摩法師,自己的功德大不大?達摩

祖師說了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

福報,沒有功德,功德必須明心見性。

  因戒得定,戒是功德;因定開慧,定是功德。若

持戒不能得定,即使戒律精嚴,並無功德,而是福德。

必須得定,才是功德。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

開慧。修定一定要開智慧,才是功德,否則也是福德,

就在四禪天、四空天享天福。做好事是修福,而且嚴

持戒律,才能得人天福報。持五戒得人身,冷靜思惟,

自己持戒是否達八十分?如果是,則不會失人身,來

生仍在人道,而且一定比這一生有福。

13

  必須真正了解戒體、戒相、戒行,明瞭「開、遮、

持、犯」,依教奉行,才能做到持戒。自己持淨戒,

勿理會他人是否持戒;否則,即使修善,而且是不圓

滿的善,果報不太好。若雖持戒修福,但貢高我慢,

輕視不持戒之人,將來成阿修羅、羅剎。好勝心強、

傲慢,即使福報再大,也不能出三界。享福時,未必

不造惡業;造作惡業,將來必定墮三途。此處的「德」,

是指性德,「性德」是至善。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513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2536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