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16 20:34:36瀏覽131|回應0|推薦3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41) 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13. 當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非是專一)。 《華嚴》明此義。故約信解行證言之,若以信為主, 則一切皆歸信。若以解為主,則一切皆歸解。餘可 類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獨一。) 「當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非是專 一)。」此句是《華嚴經》的經文。佛法是平等法, 如果指「專一」,就不平等,所以是「任一」。 「華嚴明此義。故約信解行證言之,若以信為主, 則一切皆歸信。若以解為主,則一切皆歸解。餘可類 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獨一)」 此段義理很深。依佛經而論,若我們專攻《金剛 經》,則《金剛經》在一切經中第一,一切經都是《金 剛經》的註解。如果我們學《無量壽經》,則《無量 壽經》在一切經中第一,而《金剛經》也是《無量壽 經》的註解。所以,此處的「一」是任一,而不是專一、 獨一。法門無量無邊,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 下。因為一,才能專,法門雖多,但要專一,專能成就; 若同時學數個法門,決定不能成就。 即使讀許多典籍,只是通表面文字,而不能通自 性。如果一門深入,是通自性;明心見性了,世、出 世間一切法,全都通達。世間有人本來老實、恭敬、 謙虛;但愈讀書愈傲慢。傲慢是煩惱,書讀得愈多, 煩惱愈長,甚至輕視父母親,這是大不孝!凡是貢高 我慢者,不通自性,即沒有見性;真正通達佛法之人, 和睦謙虛。方知何以古大德教誡學人一門深入,不會 犯清涼大師所說「增長邪見」之病。「一即一切」, 任何一部經都是一切經,只要通達一部經,一切經都 通達。 自性是根本,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從此根本而生。 譬如大樹,樹葉不知樹枝,但樹枝知道樹葉,因為一 根樹枝上有許多樹葉。小樹枝不知大樹枝,而大樹枝 卻知道小樹枝,因為一根大樹枝之中有許多小樹枝, 如果尋到根本,即全部皆知。所以會學之人尋此根本。 根本就是自性、真心。淨宗說一心、清淨心,就是根 本。根本如何修?「專一」即可修得,亦即「專精」 二字。 11 《華嚴經》說「主伴圓融」,如果以釋迦牟尼佛 為主,則釋迦牟尼佛第一,所有一切諸佛皆在釋迦牟 尼佛之下。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譬如這個講堂,若 釋迦牟尼佛坐於主席位,則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坐 於兩側;若以阿彌陀佛為主,則釋迦牟尼佛坐於旁邊。 所以不是很多個主,不是專一、獨一,而是任一。不 但以佛為主,有不少法門是以菩薩為主,如密宗所說 的「本尊」,本尊就是主。若以觀音菩薩為主,則諸 佛如來都要坐於觀音菩薩旁邊。方顯示佛法真平等。 主,並非由特定之人擔任,而是任何一人皆可。一個 為主,其餘皆是伴,「主伴圓融」。 此處說信解行證,「若以信為主,則一切皆歸 信。」以「信」為主,「解、行、證」都歸信。未解之前, 對老師的信,是尊重老師的人格、品德、學問,由於 景仰、敬重老師,而信老師所說的話,但其中並沒有 解,是勉強的信。「解」了之後是正信,有理論依據。 換言之,未解之前,所謂人格擔保,由於佛菩薩絕對 是好人,佛菩薩所說的話,我們絕對相信,這是強信。 道理通達之後是正信,所謂「正信佛教徒」,是明理 的。信佛,不是對某人尊敬,不是對佛菩薩,而是真 12 正通達道理,其信心是從「解」上建立的。 如果從「行」上建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證明 此理,就是「真信」,比「正信」更深一層。正信只 有理論,尚未通過驗證;如果經過驗證,證明道理確 實沒錯,則是「真信」。如果達到「證」的階段,即 是圓滿的「究竟信」。用一個信,解、行、證就全都 歸到信。如果用解,信、行、證都歸於解。譬如在未 解之前相信《金剛經》,雖不明了義理,但因為相信, 所以發心學習,此種信是歸解。解了之後,依照其中 義理實行,從實踐之中,將解證實,則是行解。到最 後圓滿,證明此行解,即是「證解」。餘依此類推。 世出世間萬事萬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無論學佛,或在世間求學、辦事、生活,只要能掌握 「一」,一定成功、快樂、幸福。若是多而雜,縱然 有一點成就,會生活得很辛苦。世法尚且如此,何況 佛法。真就是一,假就是多,要專精,一門深入,無 論解門、行門,最可貴的就是一。故宗門說,「識得一, 萬事畢」,真正認識一,什麼事都沒有了。之後再看 《華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便明白義理。 >>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13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