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26 18:45:06瀏覽91|回應0|推薦2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6) 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4.『實相』,是性體之別名。性是本具,無生不生。今言『生』者,現前之義。與前生清淨心意同。始覺也,無以名之,假名曰「生」耳。 「『實相』,是性體之別名。性是本具,無生不生。」真心本性是一。既是一,何來的生與不生?若說一個生,生的對面就是不生;生與不生是二法,不是一法。落在二法之中就是凡夫,而不是聖人。切記明瞭此理。一切修學大乘,目標都在如何能會相歸性。「性」是一,「相」是森羅萬象。如何將多歸成一?一就是性,心性。「會相歸性」,就是在相上見性,只要不著相,相原來就是性。換言之,只要一切都不分別、不執著,哪一法不是真性、不是實相?由此可知,我們之所以在相上見不到性,就是因為著相,執著法相、分別法相,錯在此處。因此從性上說,沒有「生」,沒有「不生」。生與不生說不上,所有一切相對待的都說不上,方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凡是說得出的,都是相對的。離開相對,如何說法?不但不能說,甚至不能想。只要一想,「想」的對面有個「無想」,就是相對的法。想與無想都沒有,才能見到性、見到實相。 「今言『生』者,現前之義」。佛在此處說『生實相』,實相沒有生與不生,既無生與不生。為何說「生」?實相確實沒有生與不生,實相在面前,可是以前未能覺察,未能發現、體會,是因為有分別、執著。現在將分別、執著都放下,豁然明白實相,此義就稱之為「生」。因此這個「生」或「不生」,並非真的有個實相生出。所以這個「生」與往昔的「不生」是一,不是二。我們見到《金剛經》已久,但不明瞭《金剛經》中的義理及益處,將其視為一本普通的書籍。而現在忽然發現這部經如此殊勝,這就是「現前」之義。並非新得到的,而是原本就有,原本就現前;雖現前但不認識,現在豁然認識它。 「與前生清淨心意同」,義理相同。「始覺也,無以名之,假名曰『生』耳」。可見佛說法,句句都是方便法,不得已而立個名詞,所有名詞都是假立的,都無實義。佛用此法引導我們明心見性,用意在此。 「始覺」,這個名詞常見於大乘經。佛說「三覺」,是另外一個說法:「本覺、始覺、究竟覺」。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亦是三覺。「自覺、覺他、覺滿」是從功夫上說的,偏重於慈悲。「自覺」是對自己慈悲,「覺他」是對眾生慈悲。始覺與本覺也是在功夫上說的,完全指功夫的增長。「始覺」,是天天在始覺,每一天覺的不同,就是開始覺悟。由此可知,菩薩一直證到等覺位,破最後一品無明,依然是始覺。覺悟之後,才證得圓滿菩提。始覺並非指最初的那一天,而是日日都是始覺,年年都在始覺。菩薩五十一個位次,若無始覺就停止而不能進步。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名詞,與「生實相」、「現前」義理完全相同。 5.『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而清淨心也,實相也,皆是本性。此顯生即無生義。 「『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信心清淨」四字,與我們修行的關係非常大。功夫不得力,念佛、研究經教不得力,生活工作有煩惱,原因就是信心不清淨。大乘經中字字句句與我們生活有關,世尊在短短的四十九年為我們說法,要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利益,因此沒有時間說無意義的話。我們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信心。 佛經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世間聰明智慧絕頂之人,並未離相,其信心仍不清淨,實相沒有現前,無法說出佛的境界。我們以殊勝的淨宗的經論及大乘了義經典建立信心,如《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都屬於一乘圓教。從這些大經上建立清淨信心,確實容易,直捷穩當。尤其《金剛經》文字少,簡明扼要,無絲毫委曲婉轉,每句經文都是直截了當。可是要真信才行!信,就不再執著;執著就不信。 有分別執著,就不信;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信。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心中沒有分別、執著。與大眾接觸時,隨順眾生之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之執著而執著,這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隨喜中成就。「功德」是心地清淨,沒有分別執著;隨喜是能隨著一切眾生,自己心裡沒有好與不好,否則就不是修金剛般若,非佛弟子。 「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可見「信成就」的標準要心清淨,信才成就。心不清淨,沒有信心。「而清淨心也,實相也,皆是本性。此顯生即無生義」,此義甚為明顯,說「清淨心」、「實相」、「信成就」,皆是說「本性」,都是性德圓滿之流露。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