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2/03 20:20:52瀏覽90|回應0|推薦1 |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2) 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3.長老如是自陳,意在開示大眾,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當攝六根,返照自性(淨念相繼)。乃得開見地,了解經中甚深義趣。 「長老如是自陳」。「陳」是陳說,向釋迦牟尼佛陳說。「意在開示大眾,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佛在「奉持」這一段為我們說明,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 馬鳴菩薩根據經義,造《大乘起信論》,教導我們修學的態度,與此段經文完全相應。他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如何離法?「當攝六根,返照自性(淨念相繼)」。這兩句是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菩薩告訴我們,他用功修行證果的方法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如何「返照」?「照」是用真心,真心是照。妄心是思想,你想想看,是用妄心。「想」,心上出了一個妄相;「思」,心中有分別,「田」是劃界限;一有執著,心上就有相,所以不用「思」與「想」,因為是妄心;而用「照」,是真心。捨棄分別、執著,心的作用就是照。「返照」,是不要「照相」,要「照性」,即是「返聞聞自性」。換言之,要觀察一切萬象之體性,不要著相,就是明心見性。「返照自性」與「明心見性」是同一義理、境界,如果不會用此法,可用另外「淨念相繼」的方法。雖非返照自性,但是若一味用功,絕不改變,功夫到了相當程度,自然見性,就入此境界。一句佛號,念至功夫成片,再提升至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方法雖不同,功夫用得力,則境界相同。 「乃得開見地」。「開見地」就是大澈大悟大徹大悟。所謂的開悟,「了解經中甚深義趣」。開悟的相是什麼?一乘經、大乘經,一接觸就通達明瞭,即是開悟。我們今天何以不悟?因為有障礙,即妄想、分別、執著。世尊於《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是甚深般若,一切眾生都有。「德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本來都具足。我們原本的相貌莊嚴,皆如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的好相、智慧何以不見?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語道破,我們即為妄想、執著所害。現前的身、相是從妄想、執著所變現的,何來好相?佛菩薩的相何以如此圓滿?因為佛菩薩沒有妄想、執著,是自性中本來現出的相,本來的相好圓滿。佛說真話,一定要離妄想執著,即於日常生活之中落實。 佛教導我們離一切相,是心中離,心中不執著。名字、言說,我們要用它,但不能執著,假名假相並不妨礙,礙事的是執著。學過唯識的人明瞭,我們現前外面境界相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是不能離的,佛不是教我們離這個。佛教導我們離末那識、意識、前五識,心心所的相分 ;這些要離,要離心中執著的相分。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是不相干的,而是離心心所的相分 。說得更為明白,外面的境界相,我們真的看到、接觸到嗎?其實沒有,永遠接觸不到。我們的手拿到此物,若認為真的拿到,是迷了!身體是一部機器,而「我」在何處?在裡面操縱這部機器。所抓取的,猶如我們所架的挖土機,利用機械的手臂抓取,而不是自己的手去取。我絕對不能直接見到、接觸到外境。我們的眼睛看的花,不是真的看到。花是本質相,我們的眼睛如照相機,眼根將此景象映到眼裡。眼裡的相,與外面的相相同,如同照相的底片般。我們一時眼見,是見底片的相,並沒有緣到外面的相。佛家的唯識學是非常有法味的心理學,說明我們的確未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八地菩薩才有能力從「機器」走出來,接觸外面境界。我們平時如同駕車,在車內沒出來,見到外面境界,是隔著玻璃看的,而不是直接。這是說真相。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