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0)
2018/11/07 20:28:47瀏覽94|回應0|推薦1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0

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12.長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盡未來一切眾生垂涕泣而道也。意在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求生淨土願心,即是無上菩提心。大勢至圓智抉擇,即是無上般若法門。

  「長老向世尊垂淚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盡未來一切眾生垂涕泣而道也」。此話說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意義。如果尊者只是對著釋迦牟尼佛涕淚悲泣,則意義不大。「意在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這才是他的真實義,警惕、鞭策我們,教我們「速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不僅是了生死出三界,因為聲聞、緣覺已做到了生死出三界。大菩提心是要立一個大誓願——我這一生之中一定要成佛,甚至不甘心只作等覺菩薩,要發如是願心。有人自以為一身罪業,不敢承當,如何敢作佛!若不敢直下承當,猶豫不決,即是業障現前。佛菩薩勉勵我們的,不會有錯,期望我們聽了佛的話,能立即承當,發心真幹,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如果我們不敢承當,唯恐不能成就,一味的後退,佛見之搖頭歎息,辜負了佛菩薩的好意。故一定要發無上菩提心,深信自己這一生之中決定能成就。

  「求生淨土」,此法保證我們於這一生之中成就。「奉持般若」,即一定要離一切相,修清淨心,將妄想、分別、執著皆放下。此經教我們離名字、離言說、離身心世界,方是奉持般若。能看破、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無有一人不往生。往生是活著去,而非死了才去,是這一生就成佛,並沒死。臨終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迎接,歡歡喜喜隨阿彌陀佛而去,將最後這個臭皮囊捨棄,因此是活著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永不退轉,一生決定成圓教究竟佛果。佛教導我們發無上菩提心,我們要真正做到。佛沒有一字一句欺騙眾生,絲毫不假,問題在於自己是否肯幹。此即「紹隆佛種」。

  切記「紹隆佛種」四字。如果我們不認真做,縱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佛對我們的恩德太大,我們已見佛,卻未曾為佛辦絲毫好事,慚愧!報佛恩的具體作法,就是此四字。「紹」是繼續,傳宗接代,後繼有人;「隆」是發揚光大,不但要有傳人,而且下一代比我們更為興盛,方為報佛恩。佛法能興旺,普及一切眾生,即是救三途之苦,上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下不辜負自己。此生之後,永遠不再流轉六道輪迴,此身是最後身,方是「不負己靈」。此話句句真實,以下是具體的方法。

  「求生淨土願心,即是無上菩提心」,此話出自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決定不錯。「大勢至圓智抉擇,即是無上般若法門」。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揀選圓通,菩薩所選的是念佛法門。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的排列順序是 : 六根、六塵、六識、七大。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應該排在第二。「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彌勒菩薩修唯識,是「識大」。結果彌勒菩薩排序為第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排序為第二十四,觀音菩薩排序為第二十五。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二位的排列特別,即楞嚴會上有兩個特別法門,二位皆是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大菩薩。《楞嚴經》與淨土的關係,由此處可以很明白的發現。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法門,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契機,所以念佛法門特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適合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耳根最利。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代表契娑婆世界眾生之機;大勢至菩薩代表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之機。開智慧的《楞嚴》,以此兩位菩薩表盡了。

  「大勢至圓智抉擇」,究竟圓滿的智慧選擇念佛法門。其念佛之專,無人能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開端就說明,「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五十二」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合計五十二。換言之,從初發心直至成佛,就這一句佛號,專精到極處。菩薩說明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何謂「都攝六根」?「六根」,其實是六識。六識緣外境,將其收回,不再往外攀緣,稱為「都攝六根」,即所謂的收心。眼,從色塵收回;耳,從聲塵收回,不向外攀緣,因此心清淨,人老實。「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即是「淨」;「相繼」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老實念。從初發心直至成佛,淨宗即用此法。大勢至菩薩的選擇,就是「無上般若法門」。非常具體的為我們說明,念佛法門是無上般若法門,發願求生淨土即無上菩提心。

  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無論出家在家,一定要「一門深入」。真修行,一生只修一門。古來祖師大德為我們作示範,一生只講一部《彌陀經》,講二、三百遍,就是阿彌陀佛再來。這種人高明,是真正內行人,希有難得;而任何經都會講並不希奇,樣樣通,樣樣鬆,不能成就,因為心不專、不能得定。一生只有一門,心是定的、清淨的,有真實智慧,決非世智辯聰,真正能自利利他,紹隆佛種。

  在家居士學講經,以倓虛法師《念佛論》中的鄭錫賓居士為例。鄭居士是位商人,曾經讀書識字,學佛不久,學會講《彌陀經》,四處為人演說,只講此部經。鄭居士自皈依至往生期間僅六年,往生時走得自在瀟灑!

  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著有《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解釋得很詳細,我們印過,也曾講過數遍。無論在家、出家,發心講經就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報恩濟苦的具體作法。若說未曾學過此經,如何會講?若是真正發此心,不必與人學,佛菩薩會來教你,關鍵在於是否真心,有真心就有感應。真心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一定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505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1918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