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1)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2018/11/19 19:47:37瀏覽110|回應0|推薦0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31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老和尚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13.總之,長老之喜,為眾生喜。長老之感,為眾生感。其慚愧往昔,悲泣陳辭,皆為激發眾生。

  長老都是為了我們,讀到此經文,豈能無動於衷!這是先敘說長老的意思。下文是他的陳辭。

七三、陳讚慶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這是讚歎。《金剛經》至此才說一半,須菩提尊者又讚歎『希有』。前文是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為尊者發現,而讚歎『希有,世尊』。

.『希有』兩見。語同意則不同。前因乍悟,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讚希有。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故讚希有。此二字,不止讚佛,兼及讚法,亦有自慶之意。

  「『希有』兩見」,尊者讚歎希有,此處是第二次見到。「語同意則不同」,意思不同。「前因乍悟」,前文之讚歎,好似才剛發現世尊於日常生活中,表現的是究竟圓滿的無上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是生活於般若智慧之中;而反觀我們,則是終日生活於妄想煩惱之中。尊者發現,世尊過的是究竟圓滿般若智慧的日子,而讚歎希有。

  「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讚希有」。前者是剛剛見到;而現在讚希有,則是深解義趣,徹底明白了,真希有!「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慶」是自己慶幸,「快」是痛快。「故讚希有。此二字,不止讚佛,兼及讚法,亦有自慶之意」,「希有」含三個義理:佛,希有;法,希有;自己能遇,也希有。我們今天也遇到了,是否也能如須菩提尊者般,讚歎希有?若能有此感觸就得受用;否則仍是白聽,不得受用。

.『甚深經典』,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是第一義空義。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

  「『甚深經典』,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金剛經》確實甚深,經文不長,羅什大師譯得好!經中都是常見的字,讀來十分順口。這幾句話確實將《金剛經》的內容全都說明。「了義」是有比較的,大乘經比小乘經了義。一切大乘經做比較,《金剛般若》是大乘中的了義,此經說到究竟根本的問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根本」,法相與非法相都不能住。教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究竟了義」。

  我們多次聽聞此經,可是於一切法中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否發現自己的錯?如果每天能覺得自己錯,即是開始覺悟,已與往昔不同。往昔每天妄想、分別、執著,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能覺知自己的錯;而現在會時常感覺自己錯了,就是開始覺悟,境界不知不覺開始在轉,從此處可以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處世、待人、接物,何以仍執著、分別、打妄想?佛說這全都錯誤,決非事實。無始劫來的習氣,若立即能斷,何必念佛求生淨土!正因為實在斷不了,才要念佛,仰仗阿彌陀佛佛力加持。應明瞭修行是修什麼,一定要認真。此經所說確實為「究竟了義」,就是一切放下,甚至佛法也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的應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都放下,都不執著。「是大智大悲」,佛為我們說出此法門,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徹底的悲心,教導我們於一生中作佛的法門。「大願大行」,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儘速成佛,是「大願」;教導我們立刻成佛的方法,則是「大行」,沒有比此行門更大的。「中道」是不偏在兩邊,「第一義」是究竟義,所以「是第一義空義」。「第一義空」就是真如本性,宗門說「明心見性」,教下所謂「大開圓解」,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亂」,都是屬於第一義空。「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金剛經》、《無量壽經》、《彌陀經》皆是一乘、究竟圓滿了義之大經,一般學佛之人只知《華嚴》、《法華》是大乘了義經典,而不知《華嚴》、《法華》之歸宿是淨土。《華嚴》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否則《華嚴》就不圓滿。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華嚴》之歸宿。《華嚴》是了義,《無量壽經》是了義之了義。《華嚴經》是一乘,《無量壽經》是一乘中之一乘,一定要認識明白。凡是渺視淨土之人,實對大乘經典未能讀通、看明白,才生起誤會。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506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200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