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7 15:32:28瀏覽727|回應2|推薦27 | |
近用媒體v.s禁用媒體 文/鍾安淇 專欄小語 近日,筆者的家裡正上演一場「親子電腦革命」。家中的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都用「家長監控」功能設定了密碼,即日起到寒假前,孩子都不能自行使用電腦了! 為什麼?筆者向來不都倡議「上網、線上遊戲、電子媒體是工具,需要正確引導與規範,讓兒童與青少年有意識的主導媒體使用,取其利避其弊,而非一味的否定、圍堵,甚至貼上負面標籤。」?上一期撰寫的電子報言猶在耳,怎麼事隔兩個月,就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是的,我踩了煞車。當筆者發現孩子的作息、思考開始因線上遊戲而失序時,我反省究竟是哪裡不對?尤其筆者對自己和孩子都很有信心,也認為自己能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帶領他們從事「正確」的網路行為,事實上我也一直這麼做,不排斥、不圍堵、定下規範共同遵守。但我發現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年齡,被我忽略了。
讓孩子太早接觸電腦,究竟是帶他們快速地接觸世界,還是離世界越來越遙遠? 筆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現為國小五年級,小兒子現為國小二年級。老大在四年級前,只接觸過零星的線上小遊戲,其中如facebook上的「餐廳」經營遊戲,皆由大人帶他探索,從中學習不少「理財經營」的想法(詳文見第26期媒體識讀電子報),對孩子而言,電腦定義為「工具」的用途。一到四年級期間,大兒子一步步培養對音樂、體育和學科的興趣,也建立學習和閱讀的習慣,自信已然養成,也具備基本的媒體素養知識。直到四升五年級的暑假,開始讓他接觸線上遊戲---風靡國小學童的「賽爾號」。 我發現大兒子玩到一定的程度,就告訴我:「我該停止了,因為後頭都需要付費,也要點數,我知道這遊戲的玩法就可以。」之後,他又回到他的運動、閱讀和音樂世界中。 問題出現在小兒子身上。小一到小三是國小學童建立習慣的關鍵時期,到小四方能漸漸展現雛型與穩定性。然而,小一的小兒子,在習慣還沒建立好、還未能多探索世界的有趣、找到讓自己感到滿足、自信的事物時,就跟著哥哥進入線上遊戲—賽爾號的世界,我們發現,那是個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
線上遊戲的魅力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即使制定規則,但只要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立刻悠游到線上遊戲世界。接下來的話題、思考、心裡茲茲念念的都是闖到哪一關、需要什麼功力,到玩具店裡眼裡所及都是遊戲裡的人物、週邊產品……。 我對孩子的「淪陷」感到不可思議,他的心思渙散到無法集中於課業或琴藝學習,假日想帶小兒子出門走走,他也寧可待在家裡,希望繼續闖關,即使到郊外踏青、看展覽,也嚷著想回家。 這樣下去實在不行,我錯了。帶領孩子近用媒體--運用網路、玩線上遊戲這件事不急,我心裡想著大兒子可讓人放心,卻忘了大兒子有之前的「基礎建設」作為根基,不容易動搖,冒然的讓小一的小兒子栽進這魔幻世界,在根基不穩的情況下,國本也被吞噬。 於是筆者決定「淨化」孩子的心靈,展開這場「親子電腦革命」,將電腦上鎖,直到寒假依情況決定是否解禁。 孩子畢竟還小,可以循循善誘、曉以大義,父母的話說了就算,心想若是青少年,採取如此強硬的手法,親子之間恐怕是也要來場「革命」了,慶幸即時改過,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有趣的事情出現了。
孩子千方百計地想猜測我的密碼,或要求我把電腦打開,因為他們要查生字部首、查成語、查造句、查植物或動物的圖片……,此時更讓我驚覺,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學習管道只窄化成網路、只剩下Google? 從大腦科學的觀點來看,學習是建立神經網路的歷程。帶領孩子多讀、多談、多探索,這些後天的教育與教養,有助於孩子的大腦鍛鍊出好的神經連結(《親子天下》雜誌第十二期,「善用大腦本能的學習策略」一文),該文也提出,「多元化的探索」很重要。除了閱讀以外,多透過與人互動、聊天、問問題來學習,會有更多的刺激與想法,「別讓求學問的管道只剩下Google,只剩跟電腦互動。」退休的榮總神經內科醫師,也是著名的阿滋海莫症專家劉秀枝提醒。
我承認長期從事媒體工作的我,太過自負。我們使用媒體的模式走在時代前端,手邊用iphone,看新聞、查路線、看影片、聯繫工作、社交網路都靠它,想找資料用語音google查詢,彷彿整個世界都掌握在網路裡。自己如此,也認為199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將處於雲端社會,因此希望讓他們提早接觸這項科技,我以為帶領孩子走向世界,卻沒想到,為孩子建立了這條強大的神經連結,卻讓其它的刺激連結越來越侏儒化,他們將失去更多應變問題、面對生活的能力。 因此,筆者要為先前的立論補上但書:網路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媒體的影響力端看我們要如何運用,師長作為輔導者,得做好把關的角色,其中一項關卡,就是接觸網路和線上遊戲的年齡。 國小中、低年級時,父母得先做好紮根的教育。開拓孩子聽覺、觸覺、嗅覺、視覺跟味覺等五感刺激,帶孩子從事運動、走向大自然、探索人文、聆賞藝文,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態度,也建立起孩子的自信,並於生活中輔以媒體素養的觀念,正確引導孩子解讀廣告、新聞,認識網路禮儀、網路安全,學習自我規範……,基礎教育紮穩,為孩子鍛練好各項神經連結後,再接觸網路世界也不遲。
有了小兒子身陷線上遊戲的經驗,讓我體悟,教養沒有捷徑,也難瞬間跳級,孩子的大腦和心智有其發展的歷程,不能揠苗助長,扼殺孩子許多發展的能力。 在公共場所裡,常常見到家長聚會聊天時,孩子們在一旁圍繞著一台平板電腦或掌上遊戲機,靜悄悄不吵也不鬧,這些電子褓姆可以讓孩子安靜,但它卻不會教孩子如何與人交談相處,增進人際關係。只要我們把電子褓姆收起來,孩子自然會發展出屬於他們的遊戲,發揮創意尋找樂子。 甚至有些家長帶孩子出門旅行時,孩子手上還是一台PSP,放著好山好水的景致、清新怡然的芬多精不享受,多麼可惜。 越來越常見到人與人面對面坐著,卻各自專注在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上。不是跟我討論食物在口中融化的感覺,而是急於拍照上網,和遠在他方的朋友分享,彷彿唯有到facebook打卡公告,這件事才會真實的存在。 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眼前,而你卻看不到我。 孩子的純淨,值得用心更好的對待 科技進步得太快,我們該感念童年時期有機會赤腳踩進田裡、到鄉間捉泥鰍、到山上採桑葉餵養蠶寶寶,還可以到清澈的溪邊探訪螢火蟲,這些真實的接觸是在google裡所找不到的感動,至少讓孩子有機會去接觸,別剝奪孩子體驗世界的權利。太小的孩子還沒有進入線上世界的準備,他們的心如此乾淨、純粹,值得用更美好的世界來迎接他們! 關於孩子接觸線上遊戲、社交網路,不急,還是慢慢來吧。接觸線上世界之前,先確認孩子是否已擁有基本的內功,面對線上世界的誘惑。希望筆者的覺醒,還來得及提醒各位! *************************** 本文2011/11/07同步刊登《立報》及「媒體教育資源網」,並隨[媒體教育素養電子報第三十四期]刊出。這媒體教育資源網有許多觀念的寶藏,提供大家挖掘,有空可前往瀏覽。也歡迎於facebook加入「教育部國中小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粉絲團唷!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