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媒體相伴隨 父母費思量
2011/09/13 16:41:48瀏覽657|回應0|推薦27

眼前螢幕光  打怪殺光光
媒體相伴隨  父母費思量

文/ 鍾安淇

專欄小語

透過李白對於月圓與思鄉情愁的《夜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氛圍,感受一下媒體素養的感性教育理想。在花好月圓的實景氣氛中,你和孩子孩正瀏覽數位世界,還是一起體驗晒月光的感覺呢?

近日媒體出現討論「屁孩文化」的議題,引發正反面的討論。「屁孩文化」多出現在國中、小兒童青少年身上,意指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在線上遊戲中的偏差行為、不當舉止。例如:常出現不雅的暱稱,或「屁啦」、「狗屎」、「X!」在線上聊天裡是常用的語助詞;或是拿父母給的零用錢、甚至是偷父母的錢,在線上恣意消費,認為「花錢是老大」,囂張跋扈,乖張無理,難以改變其扭曲的性格。

有家長認為,這樣的行為根源於線上那些「打打殺殺」、「砍來砍去」的打怪、射擊遊戲,因為這些暴力的遊戲,孩子才會受到誤導並沉迷其中……;而線上遊戲玩家則認為,「屁孩文化」不僅出現在線上遊戲,在青少兒的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線上遊戲」不該有原罪,家長得付出更多的時間與關心,瞭解孩子的休閒娛樂、同儕關係,並滿足孩子所需要的同理與陪伴。

一直以來,筆者都認為上網、線上遊戲、電子媒體只是工具、娛樂,而非怪物猛獸,端看親子間如何引導與規範,讓青少兒有意識的主導媒體使用,取其利避其弊,而非一味的否定、圍堵,甚至貼上負面標籤。

在虛擬環境中,體驗真實世界

Facebook剛火紅時,許多家長認為:「偷菜、偷寶石真是引誘孩子犯罪,連碰都不讓孩子碰!」

但筆者懷抱著帶孩子一起嘗試的心情,和孩子一起玩「開心農場」、「開心水族箱」、「 Restaurant City( 餐廳 ) 」等小遊戲,引發我和孩子對於「理財」的討論。 例如:餐廳開張時,孩子有多少錢,就花掉多少,於是告訴孩子「賺十元,花五元」的存款道理。孩子懂得存錢了,卻將錢拿去買裝飾品,無法帶來實際「效能」。於是引導孩子,當資源有限時,要把錢用在「刀口」上,瞭解「需要」與「想要」的差異。

接下來,孩子開始列出想買的「目標物」,計算餐廳「進帳」的速度,對於當時三年級的孩子而言,所學過的加減乘除都在裡頭,同時享受「達成目標」的喜悅,肯定自己的規劃能力。最後孩子開始設計「餐廳主題」、「動線」、「色系」等,發揮創意,學習美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不僅學習計畫性支出,同時也滿足孩子小小的消費慾望。


增近親子話題,種下獨立思考的種子

當我們到餐廳用餐時,「觀察餐廳」成了親子話題之一,討論餐廳的上菜速度、菜色是否豐富、位子是否足夠、動線如何改善等,孩子也認識「顧客滿意度」的重要,「成本」和「報酬」的平衡,從虛擬到實體,孩子多了雙觀察的眼睛。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堂很棒的理財、行銷經營課程!

當筆者看到現在已經五年級的哥哥在教二年級的弟弟:「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拿去布置水族箱,你要留錢下來買魚飼料,『需要』和『想要』要分清楚。『想要』不能當飯吃,沒了『需要』會餓死呀!」我在旁會心一笑,這些概念的種子,即是來自於讓許多父母視為「猛獸」的線上遊戲,我們怎麼引導孩子,他也會這樣傳授給弟弟或妹妹。


小遊戲大道理,俯拾皆學習

此外,筆者的孩子喜歡玩Wii,瑪莉歐賽車可以和世界連線,與來自歐、美、亞、澳等國家的玩家PK時,平面的世界地圖突然活現起來,孩子擔心技術不佳有損國威,兩兄弟私下練習技巧後,再進行連線,這不也激發孩子的榮譽感?帶領孩子在地圖上找到這些國家,去搜尋這些國家的特色。而我,喜歡和孩子待在瑪莉歐闖關的世界裡,在那個世界,是孩子保護著我,是為人母可以依賴他們的時刻。


當同儕流行賽爾號時,暑假期間讓孩子摸索,兩兄弟果然迷戀。但是,有一天哥哥突然告訴我:「媽咪,我玩到需要付費買東西的階段了,我知道這遊戲最後一定會希望我們從口袋掏錢,要不然這家公司賺什麼?我知道這遊戲的玩法了,到此為止,收工!」我很訝異,他的反應如此成熟。

然而,這正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時,一點一滴告訴他們這世界運作的商業邏輯。

看卡通時,孩子知道廠商最大的獲利來源是周邊商品;貼上Hello Kitty、哆啦A夢、迪士尼等圖像的用品,價格就會因為商標授權而貴上一些;兒童頻道節目後,總會有許多玩具廣告出現,因為這些孩子就是目標觀眾,進而影響父母去購買;當孩子心中早已能區別「需要」和「想要」時,他就能夠清楚地了解慾望無窮,得適可而止。

我們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種子,會漸漸長成幼苗,逐漸成為大樹,抵擋這一路的誘惑與困難。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陪伴、關心、參與和同理。


用愛助孩子一臂之力,不要成為推力

網路上產生的「屁孩文化」,這些孩子年齡多在十二~十八歲之間,正處於所謂的「叛逆期」,孩子期望得到同儕或父母的認同與信任,如果父母無暇陪伴,只要求成績、只負責給零用錢,相處時間已經很少,一見面又多是責罵與高壓,只會把孩子往外推。

孩子往外跑的金錢花費不少,最方便的就是在家上網,網路上結交朋友容易,在暱名的保護層下,容易抒發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並快速地得到網友的安慰和支持,填補情感缺口。然而,大人常一見到孩子坐在電腦前上網、玩線上遊戲,不免又是一頓責罵。父母的推力,加上網路世界的拉力,一來一往成為惡性循環。

筆者鉅細靡遺地提及自己陪伴孩子嘗試線上遊戲的「周邊效果」,不外乎想藉此提醒師長,遊戲沒有原罪,簡單的遊戲,也可以探索出有趣的創意和想法。


陪孩子探索世界,線上遊戲不是唯一

和孩子一起了解參與線上遊戲,不僅擁有共同的話題,也陪孩子成長,更適時為其解惑與引導,讓孩子感到被認同與理解,「線上遊戲」只是這花花世界中被挖掘、探索的其中一項事物,而非全部。

孩子理解後將不再貪戀線上遊戲,原來這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事值得探索,足以瓜分上網的時間,像是讀一本好書、下一盤棋、游泳、打籃球、到沒去過的老街、大自然探險……,再加上課業、考試,寶貴的時間都不夠用了!


父母陪伴,重「質」也要重「量」

現今社會,雙薪家庭是社會的常態,許多家長無暇陪伴孩子,孩子吃了些什麼、交了什麼朋友、下課後去了哪裡、在家做什麼,事實上不太清楚。和孩子相處時,一股腦兒想把話問齊,「課業怎麼樣?」、「上課學些什麼?」、「比較好的同學有誰?他們父母親從事什麼工作?」孩子學到什麼要臨場考試、對好友要進行身家調查,家長以為這是關心,但孩子卻彷彿是被拷問的犯人,倍感壓力。

不少家長認為,陪伴孩子該「重質不重量」,然而筆者認為,沒有足夠的「量」,「質」將無法展現。許多對話是在沉靜的陪伴中娓娓道來,許多分享是在餐桌跳躍的絮語中傾訴而來。


孩子在網路世界中追求刺激、快感、釋放、友情相挺的同時,最渴望的還是來自父母的認同與關注,更重要的還有父母的傾聽與陪伴。中秋節是月圓人團圓的日子,筆者期望親子間,不僅是人團圓,心更是緊緊相繫。

***********************************

本文2011/09/12同步刊登《立報》「媒體教育資源網」,並隨[媒體教育素養電子報第二十六期]刊出。這媒體教育資源網有許多觀念的寶藏,提供大家挖掘,有空可前往瀏覽。也歡迎於facebook加入教育部國中小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粉絲團唷!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chung&aid=563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