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蔡珠兒的《饕餮集》、《紅燜廚娘》, 龍應台的《目送》,天下出版的《小說選》。
讀蔡珠兒學習對食材的瞭解,怎麼挑好食和飲食的歷史典故,如香港人不吃筍,覺得筍性寒毒,因此街市看不到筍,滷扣肉時,我只得用「茭白筍」混充其中。
讀到對香港飲食的觀察更心有戚戚。香港的茶餐廳菜色無所不包,早、午、晚餐,中、西式、飯粥麵粉,把小小的茶餐廳和廚房的能量發揮到淋漓盡致,誰讓香港寸土寸金、文化人種如此多元。
只是當我關注到蔡珠兒的文章和臉書後,發現她已浩浩蕩蕩跟著一百多箱行李,回台灣定居了,只能從文字上追隨她在香港的體會,在日常中探索出自己的感受。
在香港,知道還有親子作家汪培珽,也回頭讀她的《不可以交男朋友的一百個理由》,讀到她帶孩子來香港時,申請學校的困難,和偶爾提到孩子在學校裡的模樣,部份和魚蝦面臨的環境雷同,此時很能理解孩子在異語言、異文化裡的調整和感受。
只是,才讀完書,在她臉書上就讀到她正離開居住九年的香港,帶著貓咪去找女兒了。啊,也離開香港。
雖然也不認識他們,但在文字裡探查到,喔,原來說的是香港的這兒、那兒、這事、那事,還是倍感親切。
嗯,還有一位蘇發福,是我會關注的住香港作者,學習在香港買菜,也試作FB上的料理,如本週跟著炒了一鍋絞肉當常備菜,做了蒼蠅頭,炒蛋炒飯時可迅速加一些、炒法國邊豆時也可加,今天則要用最後的絞肉變身為蕃茄絞肉義大利麵,果然好用。
受惠於這些文字和分享甚多,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貢獻些什麼?
高興上上週有即將到香港任職的朋友,尋著文字和專頁找到我,希望安淇提供家庭分隔兩地、全家再團聚的經驗、孩子受教育的差異、香港居住環境的認識,當他和先生到香港勘查時,約了碰面,於是認識了新朋友。
充份地可以體會到新環境的期待、不安和對種種考量的猶豫,很需要當地的團體、朋友的協助,讓自己更快熟悉環境。這樣的心情、理解,讓我更希望能協助初來乍到的朋友,希望提供的資訊受用。
今天會隨魚蝦爸搭機返港的,除了魚蝦訂購的書之外,還有我訂購的韓良露《狗日子,貓時間》。很慚愧,作者離開之後才開始讀她,除了飲食生活的文字外,也期盼閱讀這五年的倫敦旅居時光,才華洋溢博學無邊境的她,如何過生活,如何觀察環境,如何豐富所有。
近日的我,除了煮食準備三餐外,靜靜地生活,希望像海綿般多吸收能量,廣泛的閱讀,也多讀英文、也多聽粵語。教養的文字好像少寫了,因為許多得觀察學習的地方,孩子到新環境,好似對過去教養的「檢驗點」,孩子在學校遇見的問題、面臨的選擇,我和魚蝦爸也沒遇過,也得學習。很多特別的經驗想寫,但尚未理出書寫的脈絡,就是在電腦裡先片片斷斷地紀錄、體會與觀察,希望有日可以分享這趟人生的奇妙之旅。
謝謝這些作者們帶給讀者的力量, 希望自己也是那位,可以帶給他人力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