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的學校離住家約3.1公里,走路約40分鐘。住家樓下過條馬路,就會有公共bus抵達,但這bus只有在上學、放學期間,每15分鐘一班「特別」繞到學校門口,因此,錯過bus,就只能走路回家或上學。
圖:走回家的途中。
8:05要到校,魚兒大概搭7點或7:15的bus,7:16或7:36就可以到。每科的作業、功課、考試,各科老師都會公布在mYNet校園個人帳號裡,家長也可以一清二楚。
魚兒剛到班上,英文聽力有限、表達有限,大概就是多觀察和跟隨,到了中午,教室是不能用餐的,所有的學生分散到校園各角落吃飯,除了維繫教室清潔外,大概也希望孩子們到教室外走走、坐坐,因此校園裡有許多類似公園椅或野餐的座位,學校依山,景緻也好。
到哪兒吃飯?跟誰吃?想當然爾,魚兒的第一天是獨自用餐。
之前和朋友的女兒(魚兒的學姐)請益學校概況,學姐提及,用餐的時候大概會分為三區,一區是純白人,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他們會坐在最好的位置,不要傻傻白目的、大剌剌的坐下去;第二區,是英語比較好的華人,和少數的白人;第三區,是部分的華人,和膚色比較黑東南亞、埃及、印度或其他地區的人。
聽了很訝異,直說:「這不是跟韓劇《繼承者》的劇情一樣嗎?學校分階層,而且不能破壞?」真有這樣的事?雖然告訴魚兒,到這裡不分膚色種族,大家都一樣是學生,一起來學習,但,現實似乎還是如此。不過說真的,出門在外,也希望多碰到些台灣來的朋友,人不親土親啊,學生會自然成群,或許也和找同鄉、認同有關?
於是第一天問魚兒,真的是這樣嗎?嗯,大致上是的,第一區比較明顯,二三區比較模糊些。那你坐哪一區吃飯?「我今天坐第三區。」Oh, poor boy. 心裡有些心疼,但魚兒回:「OK的,沒事。」
魚兒對於帶「保溫式餐盒」有點擔憂,怕被視為異類。同學們有跟學校訂餐的,一餐hk29,多是西式餐點,義大利麵或炒飯或三明治等;也有到學校福利社買餐的,賣的是熱狗、麵包、蛋糕、三明治、義大利麵,大排長龍;也可帶餐盒去排隊微波,有幾台微波爐,隊伍短一些。
保溫式餐盒體積大、重,但無須排隊、可以拿了就吃,依然熱呼呼,跟魚說:「你就找了座位,擺開陣式,有飯有菜有湯的,一副大爺要吃飯的樣子,自己吃得舒服,就別管別人眼光了。」只是,孩子能這麼想嗎?
這期間,魚兒要求一天去體驗買餐的感覺,一天因又帶薩克斯風、又帶體育服和球鞋,大包小包的,就自行到學校覓食,但覺得排隊許久,又覺得份量太少。
現在看來是接受了,除了每週五團練+體育課,物品太多外,其他都帶餐盒。前天有海鮮炒飯、昨天有麻油雞油飯、今天有炒米粉,還有肉、蛋、蔬菜,再加上野菜湯、蘑菇湯、番茄魚蛋湯,天天換花樣,每天三個內盒都是空空如也,吃得舒服最重要。
再說回座位吧,那第二天,魚兒吃飯時坐哪兒?「我今天坐第二區。」哈,有進步唷。管樂團老師介紹了一位台灣來的學長,拉二胡的,學長小學時期就來香港,因此沒有適應英語、粵語上的問題,學長幽默風趣大方,見有學弟來也友善,帶著一起聊天、用餐,之後魚兒的飯友漸漸有著落。
上課情況如何呢?聽得懂嗎?嗯,聽不太懂,兩位導師中,男導師是香港人,英語之外,可以和魚說普通話,為魚兒指點迷津,女導師是日本人,就是全英語了,但一點兒也沒有日本腔調。
前幾天魚兒都哇哇叫:「啊~~都聽不太懂,講也講不出來,也沒有朋友,好慘啊,好悶啊~~~」學姐說,她剛到學校時,頭一個月是每天哭的,家長雖然幫不上忙,但是支持很重要,學姐挺過來了,大概需要半年,之後表現出色,在校園裡相當風雲。有學姊的鼓勵,我們就跟魚說:「你要哭就哭吧,沒有關係的。」
這小子情緒點太高,怎麼可能哭,開學第一周,魚兒每天依計畫作預習和複習,家裡沒琴,魚兒也還找不到打籃球的地方,和台灣同學聯繫,同學們也忙著準備模擬考,見他很悶,我和魚蝦爸有些擔心,於是假日全家去打羽毛球、打保齡球,希望協助他紓壓。
不過,魚兒從小的訓練和習慣幫助了他,主動、積極、找方法、解決問題。
厚厚的化學課本,看書時翻譯機是標準配備。這天,魚兒坐在窗台前看書。
課堂上,不懂的就問老師,老師也非常樂意解答。他也開始在學校找哪裡可以練琴,甚麼機會可以打籃球。不怕重的帶了李斯特、貝多芬、巴哈多本琴譜,終於可以大肆彈琴,不用在樂器行裡小心翼翼地「試彈」了。第二次練琴時,合唱團的老師就到琴房找魚兒,問魚兒的時間,請他為合唱團伴奏,這周陪練了第一次,聽說10月1號就要上台演出。這不算魚兒選擇的社團,只是……幫忙,但他的鋼琴讓他先受到肯定。
魚兒在學校的情況,是漸漸讓我放心了,只要持續保持,相信三個月後,能漸入佳境。為什麼對他稍稍放心?因為參加了魚兒的學校日。
一到學校,照例先在禮堂開了家長大會,選舉家會長主席和服務團隊,學校的家長依舊扮演重要的角色。之後,家長們要依表「跑班」,和孩子的各科老師會面。
為什麼要跑班?因為中三的孩子已經開始「選課」,魚兒選修了物理、化學和商學,國、英、數等共同科目也分配到不同班級,另外還有宗教課和類似公民課(這學期討論青少年的相關議題和責任),因此魚兒各科的同學來自各班,孩子要跑班上課,家長也要跑班和老師會面。
家長都收到一本資料,由各科老師提供syllabus,包含授課內容、教學目標、對孩子的期許、家長可以協助的部分、老師的聯絡方式,規格和字型統一,整合完整,課程內容清楚明瞭。
與多位老師交談後,發現老師們對魚兒留下深刻的印象,魚兒的主動提問、上課專注、團體的合作等,認為依魚兒學習的現況,可以很快適應。老師們的教學方式則偏向啟發、活潑、團隊帶領,不強調英雄主義,透過方法希望全班都可以提升。
魚兒給老師們留下了好印象,同樣的,老師們也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教學的熱情和專業。
跑班期間,遇到一位魚兒同班的女生,班上少數會講普通話的學生,用著京片子式的國語(現在香港小孩的廣式國語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京片子式的國語),高分貝地跟我說:
「Matthew的數學太厲害了,我們上的課程,他說兩年前就學過了,我問他問題,他都是秒回耶。……但是他太安靜了,我們常常笑成一團,他就是冷冷地嘴角上揚一點兒,他的笑點真是「神」高呀~~,要請他常常笑呀。……」
其實台灣的數學教得比英中體系快(香港本地的學校國、數也是相當深奧的),魚兒對數學又一直有興趣,所以目前的數學對魚兒是容易的,就是專有名詞的理解和記憶。
另外,在學校應該是聽不懂大家在笑甚麼,所以笑不出來吧??我看美國脫口秀,或是影集,也常常笑不出來,聽不懂笑點在哪……。回家一問魚,果然是如此,應該慢慢就聽得懂笑點了吧……>_<。
總之,整個親師會,是忙碌的跑班,練英聽、練英語會話。每天這樣聽英文,怎麼可能不進步,覺得自己都快要全聽懂了……,呵。
只是家長日結束後,望著校園,有點恍如隔世之感。我們帶孩子來了甚麼地方?他們每天需要多大的勇氣,進入這如此陌生的環境?他們能不能適應?這樣的決定是對還是錯?未來會如何?
坐在禮堂聆聽校長演講、家長會主席報告,我和其他人格格不入,獨自選擇一個位置坐下,擔心聽漏了訊息,等下跑班怎麼安排,仔細閱讀冊子,把流程、班級、位置弄清楚、用筆圈起來,休息期間,自己去拿點心飲料,安靜地坐在一角用餐,觀察和理解。
魚兒在學校也是這樣吧。即便有主動、積極、勇於嘗試和詢問的特質,在這個環境還是挺難發揮的,心理很鬱悶吧。我也終於能理解,為什麼早早放學,卻完全累癱,因為白天要用的腦力太大,頭都快炸了,但仍能在休息後,繼續完成作業,預習、複習,慢慢尋找各科的適應方式。回家抱抱魚兒、蝦米,真的很不容易。
終於,有一天,魚兒在學校有機會打籃球,可以舒展筋骨了。
就在魚兒快速運球、閃人、過人、上籃的時候,籃球場旁漸漸聚集學生,開始為魚兒歡呼,不時大喊 ”Matthew~~Matthew~~Matthew~~~”,”pass the ball to Matthew, pass the ball to Matthew~~”,不時驚呼、也為魚兒加油,他就這麼在籃球場上受矚目了。
跟著課堂上的表現,同學們開始知道魚兒的能力,就是卡在英文流暢度還不行,同學們開始很樂意把老師講述的重點,用再簡單一點的英文跟魚說一遍,中午用餐時,同學們也開始跟著魚兒聚集、換位子,假日whatsapp群組上,也開始出現打籃球的邀約。
在人數少少的管樂團裡,魚兒運用他的熱情,說服老師、同學們他的招募和演出計畫,老師大概感嘆學生大多重視體育,學音樂的人還是少數,有點失望,但幾位同學受到鼓舞和感染,要一起努力試試,知道魚兒的語言還需要練習,也主動地要協助他。
看來至此,魚兒用音樂、籃球這兩項他的最愛,稍稍打破膚色、國家、語言的限制,結交更多新朋友,也用他的能力,獲得老師、同學的肯定和更多友善的協助。
前幾天,魚兒跟我說:「馬麻,有一天我吃飯時,要坐到第一區去,打破這多年以來的傳統和界線,如何?」
我覺得可以。
我對你有信心。
......但,還是要小心觀察。(媽媽心裡還是有擔憂,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