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31 11:24:26瀏覽965|回應2|推薦25 | |
昨晚和魚兒聊天,魚兒突然說: 「馬麻,我真的很謝謝你和把拔給我一個很溫暖的家。」 我愣住了,前幾天討論過這話題,有項兒童問卷調查,不少孩子覺得家裡像「監牢」,於是我問魚蝦覺得家裡像什麼?他們的回答是「溫暖的快樂窩」。嗯,還不錯。 今天魚兒舊事重提,不知因為什麼事有感而發? 他繼續說:「我覺得跟你們聊天都不用擔心,你們不會聽不慣就直接罵我,而且跟妳說不能講的事情,妳會幫我保密,我覺得很有安全感,很放心。」 「家」應該讓人安心的地方,是後盾、堡壘、避風港。 昨晚魚兒的確跟我講了不少秘密和想法,我答應保密的,就會做到。也告訴魚兒:「答應別人要守密的事,千萬不要再告訴別人,不要碎嘴、不要大嘴巴,如果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怎麼獲得信任?」我也是這樣要求自己,很多秘密到我這兒自動停止。 遵守承諾是建立安全感、培養信任的第一步, 而安全感和信任,正是家庭重要的支撐和穩定的力量。 兒童節前夕,兒童福利聯盟做了一項「家庭溫暖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出台灣竟有近四成(38%)的孩子覺得家庭不夠溫暖,家庭溫暖指數僅達73,其中孩子提及覺得「家像是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家像大樓,大家都離很遠」、「每個人之間都有一層玻璃隔著」、「不像一個家、家只是讓我睡覺的地方」…。更有近四成不敢把煩惱告訴爸爸、近三成不敢告訴媽媽。 調查中也發現三分之一以上的爸爸或媽媽晚上8點以後才回家,更有超過一成的父母是9點以後才回到家。有近半數(49.6%)的孩子每天和爸媽聊天及相處時間竟不到半小時,即使有聊天機會,父母也只在乎孩子「成績/功課」或是「生活作息」的表現(35.6%),遠高於了解孩子的煩惱或興趣(14.8%)。此外,台灣親子最常從事的活動中,有七成四的孩子表示是「看電視」。 (以上資料來自兒童福利聯盟網站,報告摘要,可直接點選「家庭溫暖指數調查報告」,歡迎爸爸媽媽撥冗看一下,多瞭解現在孩子想些什麼。) 當魚蝦說家裡是溫暖的快樂窩時,我問他們:「可是你們每天都無法見到把拔?這樣還是覺得溫暖嗎?」 魚兒回答:「我們每天會跟把拔聊聊天,用視訊說說話,這樣還是可以關心對方。」 先生離家工作是不得已,雖然相處時間少,但「品質」多少可以彌補「量」的不足,隔週返家的假日,我們更是不放過可以相聚、製造回憶的時光。 陪伴孩子很重要,我很慶幸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然而,陪伴不是和孩子同坐沙發,眼睛盯著電視看,彼此沒有交會的話語;陪伴不是回到家,就問「功課做完沒?」、「考試考得怎麼樣?」,聯絡簿簽一簽就責任完了;陪伴也不是孩子關在房裡寫功課,大人在客廳看電視,不時口語催促「功課寫完快去洗澡!」、「洗完澡去睡覺囉!」而自己卻癱在沙發上,動也不動。 「陪伴」不是「人」到「心」未到,父母不能一心多用;一邊上網路,一邊聽孩子說話、一邊看書,一邊簽聯絡簿、一邊看電視,一邊聽孩子練琴…,這不算是「陪伴」,只能算「交差了事」,且「事倍功半」,更是「不良示範」,為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孩子有樣學樣,一心多用,無法專心一致;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視,對自己失去信心。孩子需要父母更多關愛的眼神、溫柔的聆聽、同理的感受和共同面對問題的勇氣,需要父母蹲下身子,和孩子用相同的高度看這個世界。 陪孩子聊天、陪孩子思考、陪孩子閱讀、陪孩子旅行、陪孩子探索生活……,這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的最大禮物。
我很喜歡跟魚蝦聊天,聽他們的想法,聽聽小四、小一男生想什麼?煩什麼?在意什麼?我很高興魚兒有這樣的感覺,願意跟我們分享他的心情,也很高興他能清楚地表達他的想法。 孩子的反饋,更支持我去當一個肯聆聽、讓孩子信任的媽媽,更讓我相信,我選擇多「陪伴」孩子,是一條正確的路。 有傾聽、有陪伴,就能打造溫暖的快樂窩, Angel.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