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鄉是故鄉
2006/04/04 22:25:20瀏覽1079|回應5|推薦22

又到清明節,朋友談起回老家掃墓的辛苦。從台北出發南行,來回開車耗去一整天,路上走走停停,和家族與祖先相聚只不過其中兩小時。有朋友乾脆和家人相約,提前一星期團聚、掃墓祭祖。

 
一位朋友看著我說:「塞車很辛苦,但我更同情你們外省人。到台灣住了這麼久,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是老家。」

 我愣住。這句話在我腦中盤旋不去。

夜裡失眠。「我的老家在那裡?」望著天花板睡意全消。起身看到六歲的兒子,攤在床上睡得正香。你,老家應該在那裡?

我決定要為兒子找到老家。

先從父親開始。對他而言,的確有一個老家。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轉進到台灣,即使通信完全隔絕的年代,他腦中藏有一幅地圖,指引回家的路。那是山東省萊陽縣城不遠處的小村莊,居民務農為主,富足安居。父親生長在書香世家,這個村莊,就是他十歲前的世界。直到離家讀書,又隨學校與撤離的部隊南下,跨越長江、渡過台灣海峽,落腳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從此他的世界完全不同。

逃難太倉促,他來不及向老家道別。最後一次踏出家門,他不曾想到,竟就此一去不返。沒有用背脊再感覺一次炕床的硬實,沒有用手掌再撫過門框和廊柱的木質,沒有多嘗一口井裡清水的洌涼,或閉眼傾聽秋風穿堂過、深聞空氣中新割麥草香。多年以後,父親在台北重新安頓自己的家;但對於老家,除了片斷的視覺印象,其他感覺都已經失憶。

終於有一天,父親踏上返鄉行程。我不知道,父親這趟遠行之前,是否有過掙扎,但我看到的照片,和從小聽家族長輩敘述的老家完全不同。

照片上許多沿公路新建的平房,一式一樣、成百上千,代表農村的進步。還有幾張,在大陸的親戚領著父親掃墓,一小堆錢紙擺在剛墾過的田地中央燃燒,正午陽光下一道白煙。

 
「怎麼在田中間燒紙?」連續看了幾張,終於忍不住發問。「你爺爺、奶奶的墓早沒有了。你叔叔說,大概以前葬在這裡,就在這祭吧!告訴爺爺、奶奶說你爸回來了。他們都憑記憶找個位置,燒紙祭祖。」陪父親返鄉的母親,說了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再看一眼照片,父親用手帕摀著臉,腳尖前一堆火在黃土地上冒著煙,親戚正在給火餵著紙錢。旱田一片平坦,伸展到遠處的視覺極限,幾株大樹在天邊像標兵樣的站立。

父親不曾再提起老家。他腦中那張舊地圖上,我相信,老家還是存在,只是那次返鄉之後,他沒有再動念。

 
我的老家又該在那裡?記憶飄到孩童時候住了八年的村子,現在台北市敦化北路和民權東路的交會處附近。當時做為警察宿舍的村子,住了兩百來戶,村頭出去直抵民權東路,村尾有座三層樓高水塔,旁邊是條小路,曲曲折折通到敦化北路,出口在華僑會館附近。

三十年前,民生東路從撫遠街向西行,最多只能通到敦化北路。從我家的位置,向南到南京東路、向西到松江路之間,除了沿敦化北路有些建築,遠處還有松基一村、鼎興營區等少數聚落,幾乎整片都是荒地。

村子附近一小片竹林子,幾個沒了棺木的墓坑和高低不一的土堆,構成童年的遊戲場。記憶中某個墓坑壁上,留著為焢蕃薯鑿的洞,和幾把碎黑的柴灰。村子中央有個籃球場,一片黃土地上立著兩架鏽籃框。

通往敦化北路的小路中段有棵大樹,是附近最茂密的一棵,即使白天,濃密樹蔭罩著幾乎透不過陽光。偶而有人將貓屍吊在樹上,讓老樹的傳說更加陰森,遠遠望著,竟連自由伸展的枝椏都顯得猙獰。小路沒路燈,到晚上,很多大人也不敢單獨從樹下走過。

終於到了宿舍改建時刻,整個村子都要搬走。每天都有貨車停在某家門口,熟識的小朋友說聲再見,坐上卡車就走了。留在村裡較晚搬出的孩子,可也沒閒著,「闖空門」成了最有趣的遊戲,逐家逛進搬空了的房子,翻翻廢棄物尋寶,想像這家人的生活秘密。

有一天貨車停在我家門前,工人扛走家具和紙箱。我和家人坐上卡車,從民權東路那頭出了村子,右轉朝敦化北路前進。隔著荒地最後一次看村子,在陽光下依然灰黑黝暗的兩層樓房,左邊數來第三排第一間的二樓,還有個閣樓小窗戶那間,就是我家。

 沒想到,那最後一瞥的影像再次浮現,竟如此刺痛。

松山機場附近,在我們遷離之後幾年內,公寓大廈緊挨著長滿各處,幾乎不再有荒地。再走回那區域,憑著腦中印象,我找不到以前的小路、老樹,更別說竹林和墓坑。時光讓黑白照片染上黃色,偶而看到自己坐在樹上和鄰居小朋友的合照,卻想不起來這麼一棵能坐好多孩子的樹,到底在村落的那個方向。

十五歲那年,住進民生社區的公寓,在這裡讀國中、高中,考上大學後離開台北;服完兵役回台北工作又住這裡,直到三十歲,結婚另組家庭才離開。


這公寓房子到目前還堅固牢靠,父母親仍舊住著。兒子出生以後,經常在這公寓進出。當年我和弟弟各自的房間,這新來的小子毫不客氣,一間當起居室、一間做遊戲間。這個對他來說叫做「奶奶家」的地盤也是避難所,遇到颱風水災什麼的,就會被送來。這裡還是「過年」的地方,每到除夕要來這裡和叔叔嬸嬸堂弟一起放鞭炮、吃水餃,還有祭祖先。

「祖先住那裡?」兒子有一次問。「祖先啊,住在牌位裡。」我這麼說他就懂了,奶奶家的祖先牌位他見過,知道牌位前燒了香,就要磕頭。

但這房子是我老家嗎?我的青春夢想,都在這屋子裡,甚至還有年少輕狂全記錄的日記,和懷抱鴻鵠大志苦讀狂背的課本。時光如涓流滑過絲絨,對於我,一切還在進行中,隨時能夠打開大門、邁步進出的房子,少了一份依戀;如同不曾在寒流中的清晨躍出被窩,無法體會什麼是溫暖。

我思忖著。老家像根大頭針,將可能被遺忘的記憶,釘在生命的軟木板子上。這分感情的源頭,不是老家那棟房子,而是被老家鎖住的點滴情意。

 老家不一定有固定的房子。但是那些遺忘的記憶,又在那裡?

我注意到,這公寓房子附近環境,二十多年沒有太大改變。兒子騎腳踏車的公園,是我國中年紀和同學打躲避球的地方。他要吃麥當勞,我牽著他去民生東路的「老店」,喝著咖啡還會想起我第一回來這裡,正值青春發育期,一次能啃掉兩個大麥克,外加大薯條和大可樂。兒子讀的幼稚園,我小時候就有了,雖然校舍換成新的,但「思高」的名稱沒變。

有一天早上送兒子去「思高」,走在民生東路上我突然意識到,因為城市裡有些地方的變化慢了、停了,我和兒子相差二十多年之後,才可能再有相同的經歷。

在我童年時刻,台北容貌的改變快速,看這城市,好像以前狂啃的武俠小說,前一本沒讀完、又換過新一本,內容看得錯亂,甚至封面都記不得。成年以後再閱讀這城市,可以容許像翻著有智慧的書,一頁一頁從容前進。在許多不經意的場合,我驚訝發現,過去一些回憶所依附的場景,如今還在,儘管內容和功能早已不同。例如,台北市紅樓劇場,童年看電影「猴王大戰七超人」的地方,在記憶中失落多年以後,竟然重逢。

原來「新」除了取代「舊」,也可以選擇共存。在台北市新的街景之間,我找到許多舊的角落,深藏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在都市倉促的變貌中,重逢這些曾經以為今生永別的印象,融化了原本的冷漠,我感覺到都市的溫暖。

 
和六歲的兒子搭捷運,他學著廣播,用三種語言念出每個站的站名。台北捷運路線會不斷增加,但這些站不會消失,二十年、三十年以後,兒子可以再帶著他的孩子,一站一站地數過。台北還在持續生長,新的景觀事物不斷冒芽,但走過大破壞、大建設的盲目,許多現在存在的、將來不一定會強迫消失。都市開始累積紋理,它的厚度,足夠讓人藏進許多寶貝回憶,等待日後不經意的發現。

我終於可以告訴孩子,老家在那裡。有一天,曾經住過的房子可以不在,人也可以遠赴他鄉,但這個都市,在許多不經意的角落,默默藏著以為已經逝去的故事和夢想。經過上一代遷徙流離、六十年的物換星移,終於在這個都市,有了我和兒子的老家。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dyfish&aid=227524

 回應文章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何須故鄉與老家
2007/03/16 00:24

祖父、父親、我、我兒子四代,都出生及成長於不同的城市,遙遠的難以回顧,但我一點也不覺得我需要故鄉或老家。

人生是往前走的,無法回頭,未來即是我的家。


沙塵人間.難滌心垢.虛擬世界.反見真情.


四分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是山東萊陽人^^
2007/03/07 20:15
最短篇│思念(環海之城1)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janichu&f_ART_ID=739333

因為文長,,只好如此

【壺詩亂砌】城市.「現代詩三百徵文」歡迎您!!

黛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都在我腦海裡
2006/07/14 20:19

阿嬤過世後故鄉就已經不是故鄉了。

偶爾再回去也只是當觀光景點在遊覽。

故鄉,只存在我的記憶中。

沒有失落也沒有傷感,最好的都在我腦海裡。



Shiao Am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寫的真好
2006/06/07 21:57

Andy你的文章讓我發了好久的呆,

我回台選總統參加美南僑胞凍選團時,

站在新生南路和平東路口時嚇呆了,

傻站在天橋旁全身發抖眼淚直流,

我19年的記憶全沒了,

我的家在哪啊?


♥ 幸 福 閒 妻 ♥♥ 祝 大 家 幸 福


Julia小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故鄉在記憶裡
2006/04/05 11:58

清明節的今天  我跟先生在家  沒有墓可掃  先生的狀況與您相同  公公十幾年前回老家四川修了墓  就再也沒回鄉下祭祖了  先生因為工作忙一直還沒回去過  對先生而言他的老家  是兒時的新竹空軍眷村  當年我們還未結婚時  他帶我去的老家是那裡  而之後的每年  我們每次去新竹  總要去眷村繞繞   前年眷村改建  再也尋不回老家的樣貌了 故鄉僅留在記憶裡 ~

看了您的文章  真是感同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