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17 01:42:35瀏覽993|回應0|推薦14 | |
藝文界的博士不少,但「博士」或「吳博士」好像變成暱稱,專屬於兩廳院董事長吳靜吉。 博士的出現,總被期待能創造幽默和歡樂,他也都能不負眾望,無論國內國外、正式嚴肅場合或隨興輕鬆的聚會。 最近幾次在不同場合看到博士、或聽轉述有關博士的事蹟,幽默風趣一如印象。但我始終難忘今年四月,那位面對記者掉下眼淚的博士。 那是他就任兩廳院董事長後首次公開談話,說到為了接董事長、不得不放棄協助朋友創設劇評人協會的承諾,難過得落淚。 在那之後幾周,博士經歷一段難堪的處境。創意教育大師或歡笑製造者,無助於他的董事長角色。他屈就現實,為了預算向立法委員鞠躬,謙卑回應外行的高傲政治語言;他承受媒體冷言冷語,和一副「走著瞧」的不信任。 有一天,在電話另一端,博士問了一個讓我無語的問題:「是現在記者太年輕還是我太老?大家都不認識我了?」 年少曾經自閉害羞的博士,當然不認為自己應該被每個人認識。只是,他不解為何突然陷入一種情境:只因為接了這個自己毫無意願的董事長,過去幾十年他所有做過的事,竟全被打上問號、另眼看待。 博士是教育工作者、劇場開路者、參與公共事務的文化人。他幫過許多人、有眾多晚輩以師父之禮敬他,也有人懷疑他總藏身幕後,似乎別有所圖。也許談不上豐功偉蹟,但博士在台灣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育、開導過的人不計其數,但當他終於挺身而出、接受一份公共事務角色,為什麼首先得到的是質疑,而不是歡迎或期待? 博士的眼淚為何而流,外人難以體會。但如果博士確是能為兩廳院解開僵局、承先啟後的人選,為何他不能含笑接任?在如今充滿騙局和謊言的台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消失,任何負面爆料都有人相信,所有單純動機都被認為有所圖謀。許多媒體工作者既厭惡自己所處的環境,卻又無奈於現實,必須為了發行量和收視率創造更多對立、貢獻更多血腥。 博士說,董事長只做到這任期結束。想著他在立法院的哈腰身影,或董事會上因為無奈而脫口冒出的笑話,我好奇的是,還有多少人會為了公共事務,寧願自己流淚?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