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 -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 有感
2015/08/20 22:30:13瀏覽15119|回應0|推薦24

世界上有兩件事情是絕對公平的。其一是「時間」,不論貧、富、貴、賤、智、愚、賢、不孝一律平等,一天都能分配到二十四個小時。其二是「死亡」,也是不分貧、富、貴、賤、智、愚、賢、不孝一律平等,每個人遲早都要向「死亡」報到,沒有人躲得了、逃得過。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部曲,「生」從無到有,是「得」所以歡天喜地;「死」自有歸零,是「失」所以痛苦萬分。

 

「死」是與「生」訣別,當曰「絕生」,吾人卻說「往生」。往生按字面可解為「通往生之門」。所以說「死」其實不是毀滅,而是新生。不是歸零或是歸零後展開了另一個新的旅程。故而「死」是樂事一樁。不但不該悲傷反而要高興才是。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即是悟了這層道理。

 

但是、但是,除了莊子之外擁有此等識見者鮮矣,大部分的人都是「貪生怕死」之輩。

秦始皇為求長生不死,派徐福率數千男女童東渡,前往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求取仙丹;-嘉靖皇帝朱厚驄,也令方士邵之節和陶仲文以爐鼎升煉的技術,製成了號稱可以長生不老的「龜齡集」仙藥。而古埃及法老也為了想要留住青春而在死後將屍體做成木乃伊,期待有朝一日靈魂能再歸來。

所以、所以,您不必為了存有怕死之心而感到慚愧!因為古今中外皆然。因為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所以世人大談養生之道,世面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健康食品,但,就是不願碰觸「死」這個莊嚴的議題。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書,洋洋灑灑26萬字,字字珠璣。簡媜以她豐富的人生閱歷,透過厚實的文學素養、縝密的思維及敏銳的觀察力。以輕柔的筆觸,深入地、貼近人心地仔細探討、闡述老、病、死的過程與應變之道。

她說「有生必有死,死並不可怕,吾人自嬰兒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已註定有朝一日得死。所以不必憂慮什麼時候死,而是要規畫怎麼迎接死。」

若能像文天祥那樣抱持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充分展現出成仁取義的高尚情操而死的話,那麼死也無憾。

 

我親眼見識一位未婚的親戚,因年輕時不知存老本以至於老來孤苦無依,重病沒有子嗣在旁照顧,只能靠親戚合資將他送往療養院,本以為住在一個月三、四萬的療養院,雖無子孫在旁也能得到起碼的照料。直至某日親訪方知,所謂的療養院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他四肢被布條固定在病床四個角落無法動彈,吃,以鼻胃管餵之。小便,由導尿管接至尿袋。口不能言,全身只賸兩顆眼珠子可以隨意轉動。那份悲淒、除了心酸掉淚外,也是無奈。為何他要受此凌遲?主要是因為他事前沒有簽下不急救的切結書,故而在危急時親戚們只能請醫生儘力搶救,沒有人敢出面說,讓他走吧!

 

有鑒於此,故而在死之前,就要好好的活著,努力的活著,燦爛的活著,享受活著的樂趣,直到有朝一日,需靠維生器材才能維繫生命為止。屆時,請別猶豫、別眷戀,要瀟灑如徐志摩於《再別康橋中所言「…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不耽誤、不拖累家人,不浪費社會資源,也不委屈自己。趁著自己還有意識、還有行為能力的時候,儘早做好死的規畫、立好遺矚與志願書。不僅要活得有尊嚴,更要有尊嚴的、抱持著愉悅的心情親赴「死亡的約會」。

 

所謂的鎏銀歲月是指65歲以後,那時候大部分的人都已經沒有工作壓力,也卸下了人生各種角色扮演的責任,可以好好的享受一下一人生活的樂趣。但是,能否快樂生活存乎一心,端看各人如何修為。有些人沒有工作就失去學習的熱勁,於是心智逐漸癱瘓,鎮日全神貫注地鑽研於肉身的小病、小憂、小懼、滿腹牢騷而不得解脫。於是成天悲情、多疑、憂鬱、焦慮、呻吟、暴躁、煲電話。這樣的老年生活是你要的嗎?

反之,有些人不但保有學習的熱忱還能早早洞徹這小小的肉身遲早要歸還大地,於是興趣盎然地尋求精神上的安寧,從心底摒棄了利欲與貪婪,甘願當志工不哀怨、不自憐自艾,讓人生燃燒於每一瞬間。



 


●簡媜教你如何準備老、病、死。

◆台灣的老化速度居世界之冠。法國用了115年慢慢變老。瑞典花了85年。美國73年。台灣卻只用了24年。估計到民國122年就有機會成為全世界上最老的國家。而扶老比到128年可能是21

◆也許你抗拒姓「歐」但一樹新綠不能讓一條枯溪回春。待一覺醒來「老」已在你的鬢邊留下了印記,緊接著「病」也不請自來,而「死」正虎視眈眈地關注著您。

◆老、病、死是無人能免的終極課題,不可抱持著順其自然的心態而毫無準備。肉身宛如一艘浪蕩的獨木舟,要記得自備一條繩子,牽病榻上的自己渡河。

◆「老」有如間諜般滲入你的身體,一步步奪去你的明眸、皓齒、烏絲、睡眠、記憶力。

他武功蓋世,所以你千萬不要視他為敵人,要當他是共遊的知己。

◆人的生命分為肉體與靈魂兩派,當肉體漸漸老去時,靈魂要堅守、駐紮在童樂之地。

◆完整的人生本來就應該五味雜陳,有著波濤洶湧的各種滋味,從甘甜到苦澀,才算擁有完整的體驗。彼此有緣相逢在人間,要讚嘆!要感恩!

 

◆四、五年級生是逐漸老去的嬰兒潮世代,賣力打拼,服膺人定勝天的奮鬥歲月已然落幕了。孤臣無力可回天,他們是憐憫父母的一代,所以侍親盡孝、養老送終,卻也是老來無著落的一代,他們的子女幾乎不可能依循舊版本陪伴他們走完人生的路,甚至有可能因全球經濟大蕭條而回家投靠父母,他們必須學習如何在一個不友善的時代、充滿難關的社會安頓老年,同情父母,但不想麻煩子女。他們身上負有三種重擔:一、侍奉老病父母。二、協助甫成家立業或不成家也不立業的子女。三、準備面對自己的老年。

 

◆人老了,病了不要像粉紅色的福壽螺卵串那樣牢牢吸住稻草根一樣地綁住自己的子女。

不要讓自己的子女用他們的人生來換我們這副殘軀繼續存活,情願動用積蓄僱請專人來協助,也不要把子女拴在身邊吸食他們的年華。

◆詩人拜倫說:「我一直埋怨自己沒有一雙好鞋,直到看見有人沒有腳。」

可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人生其實沒什麼好怨的。

◆人生寫來只有二個字,但人生的內容從頭到尾只有一句話,你做了什麼?

◆唯有愛,才能叫一個絕望的人留在世間,唯有愛,悲哀才能找到出口。

◆一個人的一生重心若只是工作與家庭,從未建構自我主體。從未學會獨處,則老人生活猶如汪洋孤舟,不知何去何從。老而精神無所寄託,其窘困之狀不下於阮囊羞澀。空虛與寂寞,將慢慢地對一個老人銷骨蝕肉。

◆德國小說家赫塞説「一個老人就像當年輕人一樣,都是一件「漂亮且神聖的工作」而學會如何面對死亡,其價值不亞於學會其他任何技能,這種學習,更是尊重人生意義與其神聖性的表現。老有霜紅之葉與枯木之別,要自己衡量。

◆相濡以沫。病有病的密道,我有我的陽光小徑。它走它的,我過我的。

把生命最後階段的每一天拿來探訪美,享受美,不要戰戰兢兢地把每一天拿來爭取長壽。

~留一個無怨的人生~

 

遺囑與後事

◆後事就是死後之事,但宜在死前想清楚。

◆死亡不僅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更可視作一篇文章的精采結尾。而這結尾必須由自己親自編寫。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説:「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亡。人最好是在安靜中死,你們要安靜、勇敢。」

人,必須思考死亡,不斷地在心裡練習,當那一天來臨,但願能高尚、尊貴、如蘇格拉底。

◆「安寧緩和醫療」:不要急救、讓他自然地、沒有痛苦地離開。

對一個癌末患者、或九五高齡的老者施以氣切、插管、心臟電擊等急救,意義何在?孝心何在?人性何在?臨終前的過度醫療,常令死者經歷有口難言之苦,毫無善終可言。

◆在危急存亡的時刻,預先立下意願書,接受安寧緩和醫療,讓緩解痛苦的醫療護送你回歸自然脈動,依隨各器官的退休時程,一盞一盞的熄燈。帶著滿懷的溫暖闔上雙眼,生者與逝者兩相平安。親人圍在亡者身邊說感謝的話語。讓親人無驚無怖無折磨無阻撓,平安地跨過生與死的門檻,卸下背了一輩子的人世。

 

●我們扎根於有情大地,仰望亙古無情的天。於其間遇合離散、領受悲歡愛憎,或長或短都叫一生,或許,生命的真諦,不在於帶走什麼,在於留下什麼?不在於如何開始,在於怎麼結束。我們的生命是他人死亡的延續,來日,我們的死亡也將啟蒙他人,生是珍貴的,死也是珍貴的。生只有一回,死也只有一次。我們惜生之外,也應該莊嚴地領受死亡。禮讚自己的一生終於完成。

 

◆當我們埋首耕耘,盡情度日,份內有多少寒暑不妨聽天由命,得多少福祿功勳,任憑浮雲去注定。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過的每一滴汗水,品嚐過的每一口滋味,了悟的每一樁道理,匯整之後做出了給與,生命是為了其他生命而存在的,生接續了生,擴大了生,是以生生不息。當休息的時刻來臨,有何可懼?死亡,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完成。朽壞的獨木舟還給大地,卸下的包袱交給世間,愛留給心所繫的人,溫暖贈給四方,那遼闊的自由賞給靈魂獨享,當此時,笑意自內心浮出,誰會在銀閃閃的地方等著,不再重要,無邊無際的自由與愉悅蕩漾而來,只存一念,帶我走吧,風,我是落葉,我是空。

〜 父母健康是子女的福氣 〜 人生因慈悲而圓滿,因感謝而無憾 〜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lvosun&aid=283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