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4 20:24:18瀏覽1226|回應1|推薦0 | |
〈病,最後一項修練〉 一旦歷過服侍病榻前的母親,修練才真正地來到自己的身上。 自然,生病的母親也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斷然摘除了日常大部分的活動,唯剩下骨碌碌的腦筋忙個不停時,方遁入我們所設想不到的幻境裡,修練。 生、死兩關,生的時刻我們落在他人的手上,死時,多數的我們,也由不得自己。那麼,身體由不得,唯有心性尚可,我花了許多陪伴病榻的時刻,與母親共同修練面對『死』這件事的功課。 很幸運,我參與了母親面對生病這位訪客所有進展的每一個照面,肉身的所有權是她的,聆聽審判的人,是我這個為人子女的心。 書上描述得很寫實p.314,因為理解母親的心思,我在聆聽宣判之前內心已經盡可能地模擬了所有說詞,母親心裡也有譜,檢查後的判讀是好也好、不好也罷,女兒一手發落,就是最好。因此,在診間的我上身傾向前,順著主治醫師的手在電腦螢幕前的影片中迴旋指畫,心咚咚咚地狂跳,雙眉緊蹙之餘,尚能擠出一絲牽強笑容冷靜地接問:以您專業的意見呢? 甚麼是真相?即便是專業醫師,也無法十拿九穩地預言你的病況發展。真相在不同的場域披上薄紗,『企圖隱瞞』是腦波中的某一層回音,真正希望得到的,是至親患者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我不輕不重地調整了轉述醫師說法的內容,在語氣上,在態度上,在表情與說話的順序上,抓穩了與醫師溝通後最合適的應對方式,用最能安撫母親的方式進行解說,一次、一次、又一次,母女倆在這樣的對話裡相互依賴、合力演出。 書上有一句話很得我心: 什麼人生什麼病,不可臆測,也不重要。重要是,生了那種病,你變成什麼樣的人?p.319 陪伴母親的歲月裡,因為近距離面對疾與病,我也常常想: 我變成了什麼樣的人? 我期待自己將是什麼樣的人? 再提一句書上所寫: 父母以肉身示範教學,教子女寶貴的最後一堂課,…我們必須堅毅,設停損點,不可讓病魔攫獲至親之後,又以至親為餌,擒拿了一家而分崩離析。p.321 因為目睹親人在『病』這條路上所受的折磨,因為清楚人人難逃『死』這一謎樣關卡,因為清楚無法遏轉往前馳行的路,我選擇用正向的思維面對,我決意帶領著為病所苦、受痛所磨的母親,相信肉身與靈魂的區別,我用她所能接受的信仰,宣讀她所奉持的盼望,在她的心裡預習凡人間所有的一切都將被剝奪,唯有愛,沒有期限。 我的雙親,一個當時重病的母親,一個一肩扛起所有家務的父親,以及四個深深感念雙親恩慈並且理解愛的深意的女兒,在愛的引導下,今年夏天,我們共同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又不得不承受的任務,冷靜地送母親最後一程。 作者寫:活到責任善盡,活到工作完成,活到能留下愛與溫暖的存糧,就夠了。p.324 我真的,曾經如是對母親說過。 關於病的遐想,有一篇我正讀著時,忍不住將書中作者「莎米斯」〈service〉給讀者的素描畫之一,秀給當時注射完顯影劑正在等待接受骨頭攝影的母親看。 母親號稱不識字〈其實是懶得識〉,因此,所有用藥指示/服侍,都由同住的父親代勞,我把書中【阿母的藥袋】服藥圖式p.340指給母親看,請她指認、讓她辨識。母親看了兩眼,等待作檢查的緊張感有幾秒鐘被書頁上細心描繪的指示圖稍稍拉鬆了些,順帶地,也拉鬆了緊抿的嘴角。 如果換成是我,我將如何? 除了將藥粒分好,逐一放入藥房販售的專用藥盒裡,我能不能有搏母一笑的本領,為藥作圖?為病點繪? 在母親最後的三個多星期,我充分能理解〈鼻胃管與抽痰機〉p.343這篇所寫的細節。 一開始明白病魔的力道時,家人與我,包括後來漸漸清楚病情的母親在內,我們都求著一件事:讓母親不受苦,懇求母親好走。 因此,當母親的身體拒絕再進食時,我們並沒有遵循醫病為先的住院醫師建議,為母親做鼻胃管灌食以方便餵藥、餵食,但是,我們無法拒絕抽痰機。 每一個舉動都是是非題,好比: 會痛嗎? 會不舒服嗎? 會較不痛苦嗎? 會讓躺在病床上無法回應我們的母親,較有尊嚴嗎? 其實不難,大方向抓住了,不論當下是誰在母親的病榻旁,我們做任何細微的決定時,都不困難。 這本書還未出版前,我曾經經由朋友的推薦,在報紙副刊上讀過這一篇:〈阿菊去算命〉p.361 閱讀的時刻,最容易擄獲讀者心的,不外乎是同理。 阿菊這一篇,書寫為家庭鞠躬盡瘁的阿菊叫人發噱又心疼的命運,為人媳婦者讀來,或有經驗重疊者,無不心生唏噓,或有眼光卓見者,早早遇見這樣的局面,為自己的生活墊底鋪路,即便如此,有時仍舊逃不過命運的捉弄,躲不過內心裡其實還很傳統、求全的女人心。 病的魔力甚強,能讓人心一夕轉變,能讓生活全翻變調,也能讓人瞬間濃縮焦點,用盡全副力氣,為求多幾年好壽可享。作者在書中舉出太多狀況說明魔力發威時的可憎、可憐、可惜、可惡面容,也充分說明大難來時,生命最底層的顧忌完全撕開人情包裝的面紗,讓身邊的人為此反目、因此累病,最悲慘的狀況是,暗地裡祈求你的陽壽快快被收走。 我且舉幾句讓大家品品,暢銷作家之所以了得,真有幾分過人的觀察入微的本領。 越長壽的老病者,越需要用子女的健康去換。p.351 親情有時是救命的繩索,有時是勒頸的布條。p.354 人老了之後成為病人,意謂著她注意自己的時候多過於注意其他人。p.355 人性內裡都有一層自私的油脂,血濃於水,但濃不過油。p.360 也有一句,說明我這一路陪伴母親走進往生路上的心情寫照: 闔上眼睛的是他,感受到恩澤與平安的是妳。p.369 母親最後一次入院共待四十五天,第二次讀到作者寫的這一篇〈尊貴地離席〉p.374更對作者書寫的巨細靡遺深感佩服。 我們沒有機會鑑賞祂如何讓生命寸寸生成,卻能目睹祂怎麼讓身軀逐日裂解,終於釋放了靈魂。p.374 最後的一段路,母親與我們〈守在病榻前的女兒們〉仰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當病情急轉直下,母親的醫療團隊使盡全力亦無法力挽狂瀾時,我們將一切交付給大無上的神明,讓盼望持續溫暖因懼怕失去至親而受冷的心,特別在目睹母親的肉體一日、一日消退的時刻,心中縱有不捨,因愛所生的力量更大、更強。 病榻不只是床鋪,是另一艘長板船,四面牆壁悄然寸移,讓出渡口,小船將駛向彼岸。p.377 寫得真好!那一日清晨,我真真覺得母親靈魂已在悄然移動,以最貼心的速度、最不干擾的方式,航向彼岸,靜默地與我們告別。 為母親做滿七的那一天,長假中、颱風日,我與妹妹們在回程的捷運車廂中說起遺憾這件事。 與母親至親的我們的表姊,思念母親之情不下於我們,好幾次在電話中、在我們面前狂哭哀號,我分析表姊與我們在面對母親離去這件事上,心境最大的差別在於:來不及好好地告別。 因為信仰的不同,表姊與母親即便親近,卻有許多敏感的話說不得,不敢說,母親病了,自然選擇一生最常依靠的宗教當後盾,如何說?怎麼說?站在母親的立場思想,難,以表姊的立場看,也難,難在如何把姑姪一場的情分用淚水以外的物件端出,說一場妳我安然的話語,然後平靜告別? 母親最怕眼淚,我愛哭出了名,卻在面對母親提及生死大問的時刻,淚關鎖得特別緊密,每一次都能夠款款說出我所深信的生命紋理,一絲一紋,不沾淚、不失聲,讓母親相信這不是她個人獨享的人生對待,引導她同意上天公平,對她、對我、對所有人,皆然。 關於表姊,母親縱然不曾在她面前說過,但她曾說與我聽,她說:表姊是真心善待我們一家人的親人,往後若我〈母親〉不在了,妳們也要記得,好好善待表姊。 整體想起來,相較於母親的行前預備,對表姊而言,母親是倉促上路的,以至於在這條目送母親啟程的路途上,她顯得那麼措手不及。 再回想陪伴母親走最後一段路時心裡的最煎熬,唯一一件事,就是未能來得及問母親的意思:要不要留一口氣回家? 當母親彌留的時間長過一周、兩周、三周時,所有的疑問都指向:是不是該送母親回家過氣? 一日早上,母親還在人間的唯一小哥打電話來指示我們移送母親回家,這是唯一的一件,發生在我陪伴母親的過程中臨界心神崩潰的事情。 即便曾經理性述說過後事的細節、丈量過親情的濃度、決定好往生之後入厝的地方,我與家人都錯過了與母親溝通這一個敏感話題。 母親的心裡隱隱然擔心將要面臨的殘酷現實:『死』,縱然我從不逃避母親對於相關話題的提問,總能用平靜的心情述說與討論,彷彿這是必然的旅程,妳先、我先,或者他先,母親總是靜靜地聽,靜靜地點頭,以為這已經是最完整的預備練習,臨到頭來,仍有缺漏,在心頭綑絞。 如果那是不能逃避的奇幻之旅,有什麼道理不能、不敢、不願親自整理行李?死,可怕,怕死的心,更可怕。p.379 紙上的話,好說,真實世界裡,有太多顧忌與障礙,難跳脫。 最終,我放下手上念了又念的佛經,拿起錢包起身走出躺著彷若睡著的母親的病房,繳費、買飯,在院區裡走了一圈又一圈,讓綑絞揪緊的心慢慢鬆,鬆到重新能被愛注滿的模樣,才回頭。 母親終究是在病房晨光微暖的曦照裡安息,陪伴母親的我們,也在那樣的過程裡,更加堅定愛母親的心,足以力挽狂瀾。 戰勝死亡最厲害的武器是,把死亡變成無盡的溫暖與愛,把死變成生。p.384 善感多情的簡媜在書中以傳記式書寫來描繪高齡的阿嬤,當她生命中第二個父親踏上往生的路途時,自然也要用文字叩別公公對她的恩慈與照顧。p.386~405 閱讀這一篇,文字的美好在在地滋養我的心,簡媜細膩溫蘊又後勁十足的文字、二十多年後讓她重新有個父親的公公的文字,為這一家人示範了多麼美好的翁媳關係,那一筆一畫是文學,公公書寫在給後孫晚輩紅包紙上滿滿的文字,更是文學,文學無所不在,文字的力量無法丈量,那涓涓滴滴蜿蜒過感性文筆下的翁心與媳婦情,豈止是那幾頁悼念、感懷的思親文字所能陳述的? 人生,因慈悲而圓滿,因感謝而得以無憾。p.400 我讀見人生最精粹的告別,盡是來自於感謝。 深深體驗過陪病與觀病的生活,我輩之人,更有理由預先為自己的年老或者將病,預鋪一條親人與子孫好走的路。 那一日與妹妹們在捷運車廂裡聊起,死神來時未曾預告,若能先病後死,在時間上相較是充裕的,但這不一定是最標準的離開方式,我以為最負責任的方式是,為自己的後事預列條理,遵循與否在於屆時發落的親人,起碼要在心有疑竇時,有個標準答案在那裡,不必勞動問神卜卦,也不必在祖先牌位前擲杯自問自回答。 簡媜在每一個篇章的尾端都會附上一篇幻想文字,似在自我對話,是在對整個段落做一個自問自答,也是跳脫現實,來到奇幻的魔術層面,對未知又知的某些片段,試一手生命溫度,納一片花香草息,為人生奇妙玄奇的遭遇,書畫幾筆參差錯落的風景,或也是,為自己立願提醒,記得準備即將離去時的容顏。p.406~408〈水面上的鳶尾花〉 即將接近尾聲,我的讀後,請容許我預留最後一章幾個日夜。 此刻,我的筆鈍了,等待拋光磨尖;我的眼倦了,需要敷點綠色眼膜,可奇妙的是我的心,在文字接力的時刻,竟代替我的眼睛,回望這一路,愈看愈清晰。 關於本書:〈書籍資料參考博客來網路書店〉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 作者:簡媜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01日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