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0 11:51:36瀏覽410|回應0|推薦0 | |
親愛的,為我挑書的妳,如何知曉我在少年時候,曾經想走一遍島嶼台灣?
書甫上市時,我曾在書店架上捧著書讀了幾段。 關於行走、關於紀錄,關於用文字、用心眼觀看與體會的腳步,走過那些青春,不論在誰的生命裡上演過的,熱血澎湃、洶湧如潮的年少領悟。 學生時代的我曾為了學校刊物寫過一篇校園巡禮,這樣的篇章在那個時代的校園出版物中堪稱了無新意,卻很安全。沒有前輩帶領,我帶了一枝筆與一本筆記,邀了學會裡負責攝影的學長一起,在校園裡走走停停。 走了千百遍的校園,因為目的確定與心意篤定,我花了數倍的時間走過每一個角落與荒涼小徑,企圖在大家熟稔的環境製造一些不被察覺的小故事。 那是屬於我的小故事,一段路的累積,腳步放慢之後,眼睛所照見的世界,與尋常所見的,如此不同。 從小處下手,從被忽略的角度體會,我的校園巡禮寫得柔情萬千,攝影大哥很有耐心地隨著我的手指比畫,為了搭配文字預設的氣象,為當年的校園與校舍留影為憑。 蔣勳老師的《少年台灣》也帶給我這樣的印象。 年輕的心,腳力輕盈,一旦落腳,烙印難除。 年少的我家教甚嚴,基本上是入夜了就不准外出,外出後得在熄燈前返回,而年少時的家中燈火,很早就歇息了。 於是我常夢想,如何揹著包包出走,走一段沒有預定路線,沒有歸期的旅程。 當時朋友K告訴過我關於他的年少出走經歷,聽得我兩眼發直,心口砰砰砰砰跳,雙頰緋紅滿心想著如何與那樣的旅程產生連結。 隨著鐵道走,慢車每站都停,想在哪裡下車就在靠站時往月台一躍,當年的少年血氣方剛、志在四方,許多小站在他的興之所至下,成了聽在我耳際充滿畫面的美麗城邦。 車站與旅程,在那個被束縛的年代被綑綁的年少心裡,埋下一段很青春夢幻的冀盼。 朋友K終究無法實現答應帶著我溫習他曾走過的鐵路小站旅程的諾言,但是關於旅行的衷情,不論我走過哪些城市與鄉鎮,拋開束縛不設限停走,總是在心裡蠢蠢欲動。 走一段少年路,話一段溫柔情,書中的篇章寫滿了許多不知名的人物背後深刻的感情,因為地緣的關係,因為環境的緣故,因為所生所長的條件所形塑的生涯規格,放慢了腳步讓心安靜,安靜了心才能讓耳朵與眼睛開始能聽能看許多原本就存在人世間大大小小的歡喜與悲傷。 悲傷是必要的,如果沒有了酸楚的點綴,如何有能力迎接與體會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文字讓我們隨著地名行走,腳印是作者留下的,將一個故事樣貌抽絲剝繭企圖撈出隱藏在內裡的溫柔面,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與體會。 書賣座,某種程度意味著行走這件事,人人心裡皆有一張等待圈點的地圖。 書末,編輯以七分之一的篇幅收錄了好幾篇附錄,眾人筆下的蔣勳老師用少年心看台灣情,或把台灣比喻成少年,那個不願見島嶼變老的情愫,羅織了許多滾燙暖熾的故事,其中一篇文字來自《轉山》的作者謝旺霖。 閱讀《轉山》的時刻,我不斷想起喜好登山的好友W,寫到旅者停駐在某一處胸口突然滿溢的所在,打電話給遠方好友的心情,也讓我再度想起W。 那種混雜著思念與分享撥讀電話號碼的動作,就是一種少年心。 文體不受限,因為閱讀島嶼的心從來不適用於說明書,散文、小說,乃至詩體,蔣勳老師用文字走出一段少年緬懷土地的心情,斷句、標點、編排,隨著挪移與停留的腳步而定,生命裡過往走停的生命,曾經在青春的記憶裡勾勒影像與傳遞氣味,那是行走時不特定的伴侶,錯身與轉圜,躊躇與奔跑,總有聲音、常有氣韻,跟隨與提醒。 所以成為筆下的少年,拉扯在行旅中衝撞的澎湃豪情,故事裡的人物會老去,場景會變遷,而當下留駐的悸動與冥思,會被收在心底的某個抽屜,堆疊與壓縮。 關於書後附錄,我還想再多添幾筆。 p.328〈雨潤無聲的河岸:蔣勳的散文〉~~張瑞芬 這一篇是我認為幾篇類似賞析或者延伸的文字當中書寫得最完整的。 把蔣勳老師的行文模式以細膩深刻的方式分析與解讀,中肯且小心,碰觸敏感話題時特別柔軟,帶領讀者領略一個謙卑學者的創作生命,與背後一路鋪陳的許多元素。 少年不易老,因為心常青。 備註: 我的閱讀癖性之一,如果與生命經驗對照及呼應太過遙遠,通常很難產生共鳴與激盪,如此招認除了證明我是一個沒甚麼創意的人之外,更主要的是文字抵達的內心,有一塊渴望被激發的思考沃土,必須摻一些若關的刺激與挑逗,讓日積月累在心底的意念,得以找到出口。 這本書,讓我想起自己的雙腳,曾經渴望一片可以自由往前與停留的土地。 以及我的朋友K。 謝謝好友Helen贈書。 妳是對的,食譜確實很難激起我心底渴望驛動的波瀾,翻轉成一篇緬懷年少計畫出走的原形當紀念。 關於本書:〈書籍及圖片資料來自於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者: 蔣勳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3/09/24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