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記兩段親子對話
2014/03/21 17:25:27瀏覽783|回應0|推薦0

【大兒子】

兒子問:W最近怎麼了?
我回答:我沒聽說耶,為什麼問?

 

孩子沒再說了,但是我的心裡開始有畫面。

 

W是孩子在小學前三年時經常在課後一起讀書、完成作業的同學,升上四年級之後由於課後時間變短了,再加上學校的活動更多了,慢慢地就與W的交集不若先前密切。

大兒子很幸運,因為是第一個孩子,弟弟又小他三屆,新手家長的我幾乎用盡最大的努力陪在他的身邊跟他一起適應小學生活。有好長一段時間,周遭的同學家長都以為他是獨生子,才能得到媽媽全心的陪伴與照顧。

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同學之中有兩位男同學與他特別地親近,W便是其中一位。

孩子小學畢業的那一年,W是鼓樂隊指揮,威風凜凜地走在隊伍的最前端,帥氣又威風。

孩子參加的合唱團畢業成果表演會上,W特別被情商在一場表演中擔任客座的鼓手,大大地秀了一段他在樂器上面的努力與成績,頓時風靡全場。

那時,台下的我們都已經看出了些端倪。

 

W穿著時髦、超齡的花襯衫套在身形略顯單薄的W身上,頂著挑染過的、燙著大捲的瀏海刻意地遮住半邊的臉,靦腆地站在台上的W,幼嫩的臉龐有稚氣未脫的表情,與他的穿著打扮造成瞬間的反差。

上了國中之後,因為學區的不同,三個孩子分別升上三所不同的國中。

自此之後,關於W的事情,我們僅能偶爾聽聞。

 

夏日放學後的街上,W揹著看起來很沉重的書包從後面經過我們,很禮貌地對我和先生及小兒子打招呼,繼續低著頭往他口中的補習班駝著背走去,那是我們在孩子小學畢業之後,第一次見到W

在那之前,我曾聽聞他的父母親已經離異,媽媽因為工作忙碌無暇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於是幫他找了鄰近的補習班,放學後在那裡讀書、寫完功課之後再獨自回家,而夜裡回家之後,經常就是他獨自一人,直到睡前,媽媽通常都還未進門。

再聽說時,W因為抽菸被記過,且已經開始曠課。

最後一次見到W,是在回家的公車上。

三、四個稚氣未脫、打扮時髦的青少年在上學時間依序上車,起先我沒注意,即將下車時才發現其中一位被同伴喊著往後站一點的、壓低著頭的孩子,就是W

他刻意將頭垂得老低,離我遠遠地用眼神暗示站在後車門邊的我,W迴避著同伴的邀請,眼神飄忽不定,我很識相,直到下車前都沒有出聲喊他。

最近一次聽見他的訊息,W已被學校列為極可能無法如期畢業的應屆畢業生之一。

 

兒子說:W會從品學兼優、每學期拿五育獎狀的孩子轉變成曠課、抽菸的不良少年,都是因為父母親離異的緣故。

我告訴孩子:不能完全這樣歸咎。

 

父母離異不一定會造成孩子行為的偏差,最要緊的是父母親的態度。

現今的社會,單親的家庭愈來愈多,也愈來愈不需要刻意隱瞞單親的事實,我們的社會慢慢地能達觀地接受這樣的型態,我也曾目睹許多單親的孩子反而因為家庭成員與眾不同而更臻成熟,也更能分擔父親或是母親的辛勞與憂苦。

我所認識的W,最大的問題來自於家庭的價值觀。

自小學看起,他的家庭給他的教育就是逞強,特別是在分數、名次與各項表現上求勝。

低、中年級時還可以應付,一旦到了高年級,慢慢地就出現了問題。於是,W的母親不顧孩子父親的反對,開始花大錢讓他學習各種樂器,除了參加學校的樂團之外,還在外聘請名師一對一學薩克斯風、打擊樂,長此以往,W學音樂咋舌的花費非一般家庭所能負荷,而W的母親則不顧先生的反對堅持要為孩子的小學生涯留下多采多姿的回憶。

那時,我經常陸續聽見W的雙親因為經濟的規畫問題產生衝突,情緒處理不好時,首先被波及的就是孩子的身心發展與偏差的價值觀。

 

雙親的婚姻出問題,不見得必須犧牲對孩子的關注與愛。

前提是,你用甚麼方式愛你的孩子。

 

兒子在對話中提到:離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我則告訴他,離婚有很多因素,有些婚姻經過冷靜協商之後,分開,說不定是最好的決定。如果父母親離了婚,彼此仍然友好,仍能經常關注他、陪伴他,還可怕嗎?

他搖了搖頭。

W的媽媽為了提供她設定的孩子的生活必需,必須長時間在外謀事,因此無法貼身照顧他的起居與三餐。

W自己上學、自己回家,自己寫功課、自己去補習班,這…就是他變成即將無法如期畢業的主要原因嗎?我問孩子。

孩子又搖了搖頭。

那麼,是甚麼?我繼續問。

孩子沉默不語。

 

【小兒子】

每週五學校放學之後,孩子還有一堂校外英語課,上週五晚間,我特意到學校接孩子一起搭公車回家。

下車後走到住家的巷子口,我想起幾天前在臉書讀到的親子對話,因此順口問孩子:

你喜歡回家嗎?

孩子想了想,說起他記憶中最快樂的回家畫面。

 

孩子就讀的幼稚園曾經辦一次睡衣派對,周午夜,每個孩子在學校打地舖睡一晚,隔天中午再被依序接回家。

孩子描述當時的畫面:

阿公正在看電視轉播的紅白大賽歌唱節目,他笑得很開心,看見我回來還抱我一下,那一天全家人都在家,我們中午一起吃披薩,每個人都很開心。

我最喜歡回到家的時候看見每一個人都在家,而且,大家都很開心。

 

我們家現在也常這樣啊!我回應孩子。

孩子接下來說的話,讓我一下子說不上話:

可是,阿公已經不在了。

 

今年,公公已經離開屆滿五年了。

我們從來不知道,孩子的爺爺是這樣存在他的心中,在那個代表著快樂的家庭畫面裡,公公帶給孩子的深刻印象,就是他最渴望的,回家的感覺。

 

兩段親子對話,家,是一個製造快樂的地方,如果快樂不再從這裡出發,這裡的成員,將會變成如何?

一個曾經在物質上被盡量滿足的孩子,一旦因為家庭條件改變而必須調整生活型態時,很容易受到誘惑,很容易在抉擇時越過分際,向風險挑戰。

我想起上週日聽林火旺教授演講時提到的快樂成長力,快樂是甚麼?

短暫的快樂,可能帶來長久的痛苦;單純的快樂,可能是最不容易退場的快樂元素;以物質填充的快樂,最容易被遺忘;親情帶來的快樂,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養分。

W在最需要引導的時刻被任性的雙親放飛,在最需要關注的時刻被大人世界的爭戰所波及,最近讀到的一本書裡有兩封寫給國中孩子的信,告訴他們為什麼要讀書,我想起W,我想起養育他的家庭與從小為他建立價值觀的父母親,我想,最該被教育的,不單單是孩子而已。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ienach2002&aid=1188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