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巴洛克音樂語言:風格與演奏法】~本周末演出在即,來看福爾摩沙古樂團的泰斗為何是泰斗﹗
2019/10/30 16:07:40瀏覽3255|回應0|推薦20

大師的養成不是埋頭苦練,要思考作曲家學習背景與意圖來詮釋﹗ 

  • 原來巴洛克音樂的正統”authentic技巧,源自每個音樂家手抄譜曲上面個人特有記譜法(notations), 原本是個人不一的。 
  • 從前的大指揮家缺乏資訊,手下巴洛克音樂很死板(:卡拉揚的布蘭登堡協奏曲vs. 現在一個歐洲的小古樂團) 

這是上周六演講整理本想簡單提綱挈領,卻越複習越著迷於知道"一位了不得的音樂家是以怎樣的邏輯與苦心去持續精進" 。

Rainer Zipperling演講好帥氣﹗不是因為他今日打扮得很man…而是當他說到那些譜記引領出演奏的詮釋時的投入與愉悅,很快便感染到整個課堂﹗ 

那日還有大師班17歲的師大附中音樂班學生很傑出,示範巴赫無伴奏,所以我們很幸運可以聽到Zipperling大師很多詮釋上的示範﹕調整何時上、下弓(上弓重音下弓輕音),某些時候應一弓到底;如何以更容易方式兩條弦上處理把位不必換太遠;把位要以音樂呈現為優先而非為炫技換到很遠的弦位;身體姿勢是要為了音樂的表現而自然出來,不是因為表演;最重要最重要的是,Zipperling先生大師赫然發現學生的譜有錯所用的巴赫無伴奏譜上充滿錯誤譜記,他提醒樂手務必到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 (IMSLP)去看正確的譜﹗ 

以下的「我」多是Zipperling先生自稱,以免贅字過多(括號)是個人補充◢表示有示範音樂要聽。 

誰是Rainer Zipperling請讀【深情女聲‧極致巴赫】~泰斗加持福爾摩沙歐漂古樂團11月演出﹗

本次演出《巴赫清唱劇》兩齣與布蘭登堡協奏曲5號新竹11/1/ 7:30pm;台北演奏廳11/2週六2:30pm;台南11/3/3:20pm兩廳院購票請點此相關導聆請見敝人部落格或官網

【前言﹕Zipperling先生的中心思想】

(啊,這時我想,大師徜徉伸直在椅上的姿勢好帥好愜意

先說音樂、語言、國度間的關係。我的理論是~所有人生來都具有「音樂性(musical)。在我們出生前,娘胎裡聽到母親心跳,我們領略了首度的「節奏」經驗;出生後,父親與母親高亢低沉的差別、大小聲的差別,進一步分辨出「大小聲、高低聲」。這樣對聲音的理解,甚至還帶有聲音來源「情緒」的暗示(嚴格的、溫柔的) 

但是不同國度間,雖都有語言,卻還是各有其特色。例如當一個日本人寫德文的字(letter),字跡卻如羅馬字般方正;藝術上如十八世紀的繪畫、建築等也是國度間各有特色。 

【特殊記譜法誘發大師好奇】

身為於音樂家,我的興趣集中於1650-1820年間的作曲家、時代背景、作品的差異。

《圖1請見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1724作品:Grand Trio Sonata最上面註明Les goûts réunis ("Styles Reunited").意思是the different taste together, (: 庫普蘭系列作品融合了義大利與法國風格,副標題是Le Parnasse, ou Lapothéose de Corelli, 讓我們知道義大利作曲家曾對法國有所影響)

法國作曲家、巴赫、泰勒曼當時要遊歷各處並不方便,在不同語言環境下,卻能對不同國度作曲風格相當瞭解。如泰勒曼去了巴黎好幾次,而法國作曲家很喜歡泰勒曼的風格,又請他帶更多作品去巴黎。因之,泰勒曼得以了解如何以法式風格作曲。 

【所以當時是如何記譜與標示呢﹖】

(最早幾乎各作曲家都有些特殊習慣,在古樂復興運動之初我們一度無法了解)

《圖2Forqueray (法國作曲家1672-1745) “Viol” / “Viol da Gamba”(古大提琴)作品(Suite No.5 in C minor, La Leon, Sarabande [Tendrement))的原版手稿,可看到許多訊息。庫普蘭、馬雷曾抱怨過音樂家完全不照作曲家的方式彈奏。甚至還被說成﹕「作曲家怎麼寫得和音樂家演奏得不一樣﹖」(好衰﹗尷尬

*首先我們看這些音符是白色音符(White notations)而非黑圓點,而我找不到任何一本書解釋這個道理。其後我看到許多作品,當白音符出現時,節奏都很,情感很悲傷

*其次我們看Tendrement指示,意思是tenderly (溫柔的)

*每個音符下面都有以數字標示指法(粉紅色圈圈))

*音符上面標示點﹕兩個點、或三個點點(藍色圈圈),是指你應該用第幾個弦拉這個音,如此是為了得到他希望的音色(color)。

*裝飾音部份

Vibrato平行的鋸齒線 (深紅色圈圈;中文常翻抖音揉音可能更正確), 但這是以兩個指頭產生的Vibrato

Vibrato垂直的鋸齒線(紅色圈圈)則是用一個指頭的Vibrato

接下來是trillo (不同音的顫音), 逗號表示(淺紫色圈圈)

另有些整排小黑點點(綠色長線),沒有音桿的,表示快速的過弦,不要一個個音明確出來的效果

*有個p(黃圈圈)指法文poussez(), 也就是上弓up-bow

*還有個t(黃圈圈), 指法文tirez(), 也就是下弓 down-bow

所以弓法都已經標出來了! 

*大鍵琴部分可看到和絃,標示出了#不協和和絃(淺藍圈圈們),我們一眼就可看到張力點落在那裏,哪裡又是比較協和的地方

《圖3馬雷(Marin Marais, 1656-1728)是他當代最有名的大提琴家(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或《書: 在世界的每一個早晨》中所敘述的男主角)

3題目是"[Tableau de lopération de la taille by Marin Marais (1725)—a bladder calculus operation represented in music]"《膀胱結石手術圖》 ,也就是一個形容膀胱結石手術的音樂。

(當時膀胱結石的截石手術對於人們是很痛苦、無麻醉、死亡率很高的手術,據說旋律兩隻老虎原詞中的 Frère Jacques 就是個無牌截石醫師,參見拙作史上首宗醫療糾紛;而據說馬雷1720年代自己親身接受過此手術)

《圖4這個寫滿markings的手稿是18世紀某個老師寫給學生的,這位老師顯然不滿意學生詮釋,使用超過20個縮寫來作技巧指示﹕

e (粉紅色圈)代表 enfler( to swell or inflate), 一種漸強crescendo或sostenuto , 一種加強表現的指示有如用力拉弦

En pleurs (深藍色框)也是指重音(於此指明顯的), pleursheavy的,其他見下5/6說明(未包括圖中全部):tap是要擊弓、pes要重壓弦、等等

◢聽德奧作曲家 Biber (1644-1704)試圖模仿青蛙叫聲的旋律,當音樂家已經有模仿的現成聲音時,會更容易知道如何表現(約3:56 ~5:06)

 

接下來我們便更能進階理解《圖4馬雷《膀胱結石手術圖》其中的感受

譜上有馬雷寫整個旁白形容手術過程(譜上黃色菱形)參考論文依次翻譯順序如下,Zipperling先生提醒處為褐色

  1. )Laspect de l’appareil (呈現手術器械)
  2. Frémissement en le voyant(在手術燈光下不寒而慄)
  3. Résolutions pour y monter(決定要做手術了,上﹗)
  4. Parvenu jusqu’en hault(手術台升到高點,這裡有兩個抖音,先為2指再1指的(《圖4深紅框, 37’’-43’’)
  5. Descente dudit apareil (手術台的角度變成頭高腳低)Legato圓滑地下降音
  6. Reflexions serieus (serious reflexion 沉重的內省,在高處被眾人圍繞調,從原本B大調轉b小調的懸疑)57’’有個琵音記號(深綠框)
  7. Entrelassement des soyes entre les bas et led jambes(腿張開、腿腳與臀部的姿勢被思帶綁住不能動彈,這段位於正中央充滿#不和協音的緊張,接著兩段音符距離越拉越開,可能象徵腿部逐步被分開)
  8. Icy se fait lincision(冰冷的切入;由於手術切入點有兩個,譜上也讓音型重複兩次;第二次音高更高,仿若手術者堅持要下刀不顧患者疼痛)
  9. Cy se fait l’introduction de la tenette(切開後放入勾石頭器械並拉動;此段反覆快速的高音已超出樂器正常音域有如疼痛的哭喊)
  10. Icy is pulled stone(手術者冷酷地把石頭拿出)
  11. Icy l’on perd quasi la voix (患者失去了聲音,此小節為空白暫停)
  12. Ecoulement du sang(血陸續流出,音型向下)
  13. Icy l’on oste les soyes(患者[]意識模糊)
  14. Icy l’on vous transporte dans le lit(被冷冷地迅速地送到病床,時間只花三小節,音形向下好像是被拋下床似地,見下7

像這樣的音樂,大家都很容易想像得出情境。 

反之如下。當音樂不是模仿已知事物時…..

【簡單記譜法需要研習與思考】

8 是泰勒曼的作品,也是我知道唯一使用白色圓圈音符(white notation)當譜記的德國作曲家。這是受到法國作曲家的影響。這是他大提琴D大調奏鳴曲的極慢板獨奏(Solo)部分的譜,幾乎沒有太多譜記,音樂家必須自己揣摩是要說什麼﹖是大自然嗎﹖冰淇淋嗎? 手術嗎? 什麼樣的情感﹖

 在此首先線索就是3/2Largo極慢板讓我們聽看看(請點入, 這不是老師提供的老師的錄音版本, 5:24’’-6:31’’

各位聽起來感受如何? “Melancholy”, 很好…!

「不過對專家而言裏面還有更多隱藏資訊調性為何? b小調老師說BRAVO!; 對位老師說Wonderful! 

b小調意味著什麼?

巴洛克時代的管樂沒有現代樂器的按鍵,因此每個樂器吹奏出的絕對音調高低不盡相同。每個樂器彈奏不同曲目時,會出現不同的音色與情感,不同樂器也有不同的調律。後面13古大提琴不同調律法後面各有樂器暱稱,更證實不同樂器間絕對音調有差

每個調性感受也是不同的。音樂家會選擇特定調性,來呈現自己想表現的情感。 

如巴赫兩個受難曲,於耶穌即將死前

*《約翰受難曲》會出現一段美麗的Gamba solo Aria如下9(《約翰福音》29. And from that hour that disciple took her to his own home. 轉為B小調,1:15’20’’起出現Gamba獨奏: 

馬太受難曲之前耶穌即將死前那段有名詠唱調◢Erbarme dich, mein Gott(點入, or 這版本有譜)也是b小調,都是用調性在強調感受。有意思的是我們因而可想像出作曲家的悲傷情感表現 

但是在耶穌即死後兩個受難曲接下來調性便不同了

*《約翰受難曲》裡B小調後耶穌死亡,接下來的是D大調,聽起來是種正面調性,意指耶升天了即將復活~因為在《約翰福音》裡,耶穌的死亡是件正面的事,他的死亡解除了世人罪惡拯救了眾生,所以巴赫安排D大調。

而在馬太(瑪竇)福音裡,馬太受難曲》耶穌的死亡持續著負面的感傷,所以B小調後耶穌死亡巴赫繼續的是C小調

所以,當我當年錄這段音樂時,我的想法是﹕泰勒曼這首B小調意味著悲傷,巴赫用法也是

此外,這些白色的音符在法國用在喪禮的音樂。

而泰勒曼用Largo又意指不要急

回到上上《8譜上我還會以鉛筆做標記,提醒我自己不諧和音# (淺藍圓圈)即將出現,這幾個音符要hold住直到不諧和音#出現(加強並稍延長來做伏筆),也就是前述上面法國人用的小e的意思。 

這就是我如何詮釋音樂的道理所在。 

【從記譜法發現音樂的無國度】

從上我們可見到義、德、法、英國度上使用譜記的差別。許多人如義大利音樂家風塵僕僕的騎馬或搭馬車去尋找資訊、靈感,其中一個著名的人是Francesco Saverio Geminiani (1687-1762, 在他的時代被視為音樂之神,地位等同韓德爾, 柯雷利),在此10Geminiani的大提琴奏鳴曲手稿,可看處出法國的影響

* short introduction(短導奏, 黃框)

* dotted rhythm(圈兩個附點代表其餘太多也就是指法式演奏中的Notes Inégales =Uneqaual notes不等音/不平均音體系參考此文), overdotted quarters(紅圈的一個附點是unequal eighths create overdotted quarters, 法式演奏方式一個附點會彈成兩個附點的彈法);另還有overdotting為長附點音, 亦稱雙附點

這首曲子創作地點在巴黎(雖也在義大利、倫敦),你必須以「法式目光」去讀這位義大利作曲家的譜。 

11泰勒曼的為長笛與直笛寫的協奏曲TWV 52:e1presto急板總譜一開始,譜上面兩條是笛子,下面是樂團。這裡也有不德式風格的寫法﹕譜上面的小小匕首(型如譜上紅色標示, 綠框處)代表你必須強調整個小節,雖是長音,音形是有重音的(如圖上粉紅色)聽起來會像這樣請點入聽(非老師版本),這是很明顯的波蘭民謠風格。

【研究正統詮釋是否有意義﹖】

12是巴赫在17世紀時的大提琴獨奏組曲第5古樂版

前面有巴赫親筆以法文標示Suitte 5 discordable accord (但是謄譜的應不是他), 意思是A弦要調低成G(string A-string tuned down to G)這是他從義大利學來的調音tuning(scordatura), 早至17世紀便開始使用。一般大提琴的弦,調性是高至低為A-D-G-C 5-5-5度】,而本曲則全改為G-D-G-C4-5-5度】。

巴赫是個德國人,卻用法文解釋移調,他不但懂法文,還是用全音符開始,這段是法式序曲曲式;然後後面有3/8拍的賦格,這是完全不同的法式風格的賦格。

巴赫有許多slur圓滑線和法式不同法式up-beat弱起拍有附點時會有圓滑線巴赫的弱起拍附點不用圓滑線;因此粉紅色框那裏附點帶著圓滑線是有誤的~”he never slurred!”

(補充1: 下圖左是拉摩La Nuit一曲中老師所言的法式樣式20194月牛津Early music 論文認為此版本尚在草稿階段evidently a working document.)

(補充2 : 沒錯在下圖右imslp可見這個附點是不存在的)

  (from IMSLP)

此時Zipperling 先生拿出兩個巴赫BWV1011錄音版本

  1. 1936版本使用基準音的音頻為440 Hz即現代音頻,演奏者完全不按照譜中的譜記,而按照自己意思詮釋。此外,他沒有把A弦調低成G弦,許多和絃無法拉出來,會跳掉一個音符。當然也牽涉到當時資訊不夠發達,研究尚未透徹之故
  2. 2002 版本使用A=400Hz,因為後來發現巴赫時代長笛,音高約在400Hz左右,低了超過半音以上,這版本很快,因還有一個魯特琴版(BWV995)盧純英老師補充,巴赫這版本有五個,其中兩個在Prelude3/8拍上,多寫了法文tres viste”(包括魯特琴版,見下圖), 亦即極快”…這可能是複製稿子的人自己加上的~所以這版本也彈得快些﹗重點是﹕沒有少了一個音符的和絃(共鳴明顯更豐富)。盧老師補充,因為弦的張力不同,音色可能更暖,那麼現代樂團就做不到作曲家當初想要的效果(正統版)

 

Zipperling老師並不想評論誰好誰不好,他說這是純屬個人口味 (Taste) 感受、經驗的問題。 

【古樂大師怎麼決定某曲目的詮釋?

Zipperling先生開始練某個曲子時,會試著尋找所有能找得到的相關資訊,如音調pitch、速度tempo, 節奏rhythm, 樂句劃分phrasing, 演奏法articulation, 與裝飾奏ornamentation…..而後最後必須找出自己的色調color comes, which is the final touch!(這是每位大師個人音樂色彩形成過程) !

(1)調律法

13可見22種不同的調律法(tunings),用在古大提琴(Viol da Gamba)上。

本圖證實了18世紀的人,有許多不同的調音律法。維也納時期海頓、莫札特的調音律法,和今日大不同,弦的張力會使音色較硬或較暖,但卻沒有任何現代管弦樂團這樣做~調音系統不同,導致今日音樂的呈現也就不同。音色的感受大為不同,無法符合作曲家當初的想法。 

著名的『18世紀古樂團』,他們便採用上述維也納時期的調律法。 

(2)速度tempo-1

14說到節奏, Zipperling 先生問﹕「什麼是adagio?

聽眾﹕“slow”…”slow is Lento”大師說;“行走”….” walking是Andante”大師說;”slow walking”….”很有意思”….. 大師說。 

其實Adagioat ease之義! 也就是詮釋上不用太快,但指的不是速度,而是演奏的態度at ease(confertable)舒適之意,但未必是慢。不要太快,而是舒適的演奏法。簡言之是not too fast, but play at ease”! 每個人的認知上adagio就是slow…..但我們不能只看字面意思,也不能只看音符。需要揣摩背後的意義(知識要夠!) 

(2)速度tempo-2

15 Geminiani (1687-1762)寫過有名的小提琴書, the Art of Playing on the Violin (解釋晚期巴洛克的詮釋)下面譜上他說得很輕鬆,tempo giusto(粉紅框), 意思是正確的速度,這譜本來是他在表現他裝飾奏的能力。

但什麼叫做正確的速度? 其實就是你拉起來不會失敗的速度,德國巴洛克長笛家與巴赫專家Quantz (1697-1773, 1752)書中說,也就是接近心跳的速度,不喘不累,也就是正確而舒適的速度。我們可以想像約在60-80bpm(每分鐘"四分音符"速度每拍為心跳舒適的速度) 

但其實隨著裝飾奏越來越複雜快速,也不是那麼簡單=)! 舒適感因人而異。(Well, 我沒法表達出大師形容節奏的歌聲,只能說每拍的裝飾奏,有時非常的繁多複雜。

(2)速度tempo-3

16泰勒曼譜有法式節奏標示,tres tendrement, 非常溫柔Slow ,….but not too slow,不是節奏上很慢,而是種稍慢而感到溫柔的程度,後來會有更仔細的形容如sognando?(dreamly)”They wanted slow, but it should not sound slow!

若你們注意到巴洛克之後,後來貝多芬的作品,他們已經不再覺光是以Allergo, Andante等簡單標誌是足夠清楚的,我發現至少有15種形容詞外加諸於快版Allergo之上。

 (3) 樂句劃分phrasing

最後要講樂句劃分(Phrasing)。我們看這譜17-1上的h, 是提醒吹笛者換氣的地方。對於拉弦樂器的人,我們並不需要換氣。所以我必須自己想出來差別在哪。

在看17-2庫普蘭的古大提琴作品Les Nations 時,我拿出和Gamba有關的部分,你可見到逗號,他是唯一一位作曲家為弦樂演奏者把樂句分隔phrasing出來的(相對於更上面的管樂!) ~

我們可以回想像方才大提琴獨奏組曲第5BWV1011兩個版本,

*版本A完全沒有樂句的劃分,到處都是legato(圓滑的)

*版本B則有情境開始與停止的區分 

(4) 音樂修辭學(Rhetoric)

我曾和比利時長笛大師Barthold Kuijken(即古樂團長陳逸芬的老師)深談,他很好奇現代媒體對因音樂的影響,麥克風、各種傳媒(廣播)對於音樂修辭的影響。

例如﹕新聞廣播或電視在報導天災如地震等時,語調情緒通常很平淡,缺乏明顯情緒表達。但若是在聽二十世紀初的一些演講時,則和今日完全不同。

而足球比賽時,廣播員在進球時則又是興奮到了極點,動作很大表現很強烈。

我們應該考慮把這樣的表現方式用在音樂上。 

音樂修辭學(Rhetoric)的技巧可以經由演奏法(Articulation)節奏與強弱動態 (dymamics)速度(speed)來達成。

巴赫的第二號無伴奏大提琴小步舞曲部分18

它是3/4拍的(粉紅框),但是到了小步舞曲Minuet, 它前面3/4,後面這裡有寫個”3”(藍框)。每個人兩段小步舞曲每小節都拉得一樣。而我的想法是﹕

*   3/4拍處~是4個小節一單位(黃框)。如果你了解舞蹈,你會知道舞蹈最重要的是第二小節(綠框),而巴赫的不諧和音也放在第二小節,此外每小節第三拍又是最弱拍(粉紅點)﹗而後3-4小節又整體是漸弱的。這樣就接近了詮釋的方式。

*  3處~是4個小節一單位(黃框)最重要的也是第二小節(綠框),而後3-4小節又整體是漸弱的。每小節三拍,1拍最重(應是沿襲早期跳舞的重拍)第三拍為最弱拍(粉紅點)

(Wikipedia: 小步舞曲源於法國的三舞曲1650—1750年間主宰了歐洲貴族舞曲,早期小步舞曲大都是從第一拍開始,但到了古典時期則變成了從第三拍開始)

巴赫的第二號無伴奏大提琴嘉禾舞曲部分

*   19-1嘉禾舞曲-1 Govotte部分為4/4拍~上拍(upbeat)為兩個四分音符(4 with 2 upbeats), 3拍最重,最重要的還是第二小節,而後第3-4小節又整體是漸弱的(黃框)(宮廷舞法可參考此)

*   19-22個嘉禾,差別在哪? 這裡有寫個”2”(粉紅框)處。我會把它回到民俗舞曲形式(舞法可參考此連結),以2小節為一個單位(聽起來重心是第一小節),第一小節又以第二拍為重)

(國家教育研究院: 嘉禾舞曲是法國民俗舞曲由Lully推廣為宮廷舞曲。4/4拍子,通常開始於第三拍,上拍(upbeat)為兩個四分音符,而其樂句也通常開始及終止於小節的中央; 在巴赫組曲中,嘉禾舞曲有時被用於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與基格舞曲(Gigue)之間)

(5) 裝飾奏(遵循古法)

20我們可以看到下Telemann把裝飾奏分成很多類

而下面巴赫則直接寫得清清楚楚21而且非常複雜, 大師特別強調,這種寫清楚的裝飾奏他絕對不會去更改。(巴洛克時代的裝飾奏有很多特殊記號代表特定裝飾奏)

方才提到詮釋,給大家比較兩個布蘭登堡協奏曲第六號版本(Ziperling與Abbado合作的那首)

*   V1卡拉揚: 老師很不喜歡,因為沒有任何詮釋: "no change at all, every note is the same"(難怪以前布蘭登堡協奏曲對我來說是催眠曲^-^)

*   然後他說隨便從書架拿個歐州並非很之名的職業小團,大家一聽就知道演奏的詮釋差別很大(我就找著網上的古樂團,忽然"催眠曲"變成"腦波舞曲"了﹗)

(Bremer Barockorchester 速度表情比較接近老師放的 )

這不是卡拉揚的錯,現在的資料庫讓大家很容易取得許多作曲家的手稿,了解揣摩當初作曲家的想法,不似我當初還得親自跑義大利等等圖書館,現在點個IMSLP就有許多資訊。在大師班,老師發現學生的譜有問題,再度強調務必找到正確的譜,不然會練錯。 

所以如何做個好的巴洛克音樂詮釋者,尋找原始資料,研讀原始譜,而且要融會貫通~look at the sources and be well informed!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13046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