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密教史(第一章 第五節)《金剛頂經》與南天鐵塔
2012/04/11 20:41:36瀏覽557|回應0|推薦0

第五節 《金剛頂經》與南天鐵塔

《金剛頂經》的十八會

  與《大日經》同樣佔有純正密教基本經典地位的另一部,便是《金剛頂經》。此經號稱十八會十萬頌〈註一〉,是由十八部經典集合而成的大部頭聖典。然而作為其根本的東西,僅是其初會經典的《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註二〉,略稱《現證三昧經》,或為《真實攝經》(Tattva-sagraha)。第二會以下的諸經〈註三〉,不過是對初會經之根本原理,作種種鋪敍而已。故從成立的考察,初會應該是出現得最早的部分。

 

《金剛頂經》及其先驅經典

  《金剛頂經》開始便說五相成身觀〈註四〉。其先驅思想則為說了月輪觀及三密觀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以下略稱《心地觀經》)〈註五〉。《心地觀經》的梵本〈註六〉,是由師子國(錫蘭)王於唐高宗時代(西元六五○─六八三年)奉獻而來。

  另外,在《大日經》不過把一切佛,分作佛部、蓮花部、金剛部的三個部類;到了《金剛頂經》,則將之分為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寶部、羯磨部的五部種族。這五部思想的魁首,乃是三十卷的《不空羂索經》所說的一切如來種族、蓮花種族、金剛種族、摩尼種族、種種種族之五部族〈註七〉。《不空羂索經》是南天竺的菩提流志(Bodhi-ruci〈註八〉,於長壽二年(西元六九三年)到達洛陽時,或者在此之前,帶來中國的。不論如何,這些先驅經典,至少是在西元第七世紀後半期始傳來中國,那麼,在西元六七年代,此等經典應該已經成立了。又從《不空羂索經》有好多處所〈註九〉引用《大日經》之重要經文來推想,接著《大日經》之後,便成立了《不空羂索經》,再後一些,好像到西元六八、六九年間,又成立了《金剛頂經》。

 

《金剛頂經》的出現

  最初把《金剛頂經》〈註一O介紹到中國的人,是於唐開元八年(西元七二O)來華的金剛智三藏。金剛智三藏(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註一一〉,三十一歲(西元七O一年)到南天竺研究《金剛頂經》等凡七年。由此可以證明,在西元第八世紀初葉,《金剛頂經》已經傳播到了南印度的部分地區。將此徵之西藏所傳〈註一二〉,在活動於西元第八世紀的因陀羅部底王(Indra-bhūti)〈註一三〉時,十八會的《金剛頂經》,初現於東印度的薩訶羅國(Sahor〈註一四〉。此時曾向西印度摩臘婆國的庫庫喇(Kukura〈註一五〉阿闍梨,問起此經,庫庫喇阿闍梨尚未見過此經,可見當時此經尚未傳到西印度。但是,曾向因陀羅部底王受教過的釋迦彌怛羅(Çākya-mitrg〈註一六〉,在南印度孔堪那(Konkana)及薩喜耶(Sahya)山區,從大阿闍梨處聞得《金剛頂經》的口訣,造了《金剛頂經》初會《真實攝經疏》。由此推想,西元第八世紀後半期,《金剛頂經》不僅在南印度,也被傳播到了東印度,依此作為祕密觀法如實修行的基礎。

 

《金剛頂經》成立的地方

  從以上所述的情勢類推,《金剛頂經》是成立於南天竺,但是南天竺的何處呢?關於此點,若從西藏所傳〈註一七〉屬於《金剛頂經》系統的《時輪經》所見,佛在南天竺馱那羯磔迦(Dhanya-kaaka)國的大塔廟處所說。據說是由香婆羅(Çambhara〈註一八〉國的王子──月賢(Canadra-bhadra)所感得。此處的馱那羯磔迦的大塔〈註一九〉,即是位於基斯特那河南岸的阿末羅毘底(Amaravatī)塔。此塔改為今名,是西元十二世紀以後的事〈註二○,從前則叫作馱那羯磔迦大塔,或稱為馱那羯磔迦城東之大塔。

 

馱那羯磔迦塔的由來

  此馱那羯磔迦大塔,是西元第二世紀頃 〈註二一〉,由案達羅王朝(Āndhara)的增長(Vāsiṣṭh1ī)女王所建,《華嚴經.入法界品》(註二二〉所說的福城,即指馱那羯磔迦城而言,所謂「此城之東,沙羅林中,大塔廟處」,即是指阿末羅毘底塔。依據《四十華嚴》等〈註二三〉,則說文殊菩薩,以神通力,自祇園精舍,來到福城(馱那羯磔迦),住於城東沙羅中之大塔,教化該國人民,自群眾中,挑選、提拔了善財童子,令其為了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南天竺遊歷了一周。西元第七世紀中葉,日照三藏,禮拜這個大塔廟時的記述是:「其塔極大,東面鼓樂供養,西面不聞。」〈註二四〉唐朝興元元年(西元七八四年)入唐的印度僧釋蓮華〈註二五〉,晉謁德宗皇帝時,曾請賜鐘一口,以用安置於此大塔,稱此大塔為寶軍國毘盧遮那塔。

 

南天鐵塔說之內容

  依照金剛智三藏口說,其弟子不空記述而稱為《金剛頂義訣》所載,則謂有鐵塔在南天竺,有大德在此塔下,感得《金剛頂經》。現在將其原文照錄如下:

  其大(金剛頂)經本,(金剛智)阿闍梨云: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無人能開此塔,以鐵扉鐵鎖而封閉之。其中天竺國,佛法漸衰,時有大德,先誦持大毘盧遮那真言,得毘盧遮那佛而現其身,及現多身,於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寫第令寫訖即滅,即今《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是時大德,持誦成就,願開此塔。於七日中,遶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塔內諸神,一時踊怒,不令得入。唯見塔內,香燈光明,一丈二丈,名華寶蓋,滿中懸列,又聞讚聲,讚此經王。時此大德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讚此廣本一遍,為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塔內,廣本絕世所無。塔內燈光明等,至今不滅〈註二六〉

 

對此傳說之批判

  從以上引文的「阿闍梨云」一句話推測,關於南天鐵塔的傳說,不過是不空三藏照著金剛智的話照錄的筆記,金剛智也只是把當時在南天竺流行關於《金剛頂經》的傳說,照樣地告訴了他的弟子不空。而此只是對於《金剛頂經》的傳說,作了渲染潤色及傳播而已。引文中說,把現於空中的文字章句抄寫下來而成的《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則與善無畏三藏在北印度犍陀羅國的空中,感見的《大日經》七卷的傳說,有模擬之跡可循。至於用白芥子七粒打開鐵塔之門,入已復閉的傳說,則又全係轉用《大唐西域記》卷一〈註二七〉所載,清辨開阿素羅宮的故事。僅藉此傳說以裝飾某大德在南天竺的某塔之下,感得《金剛頂經》的史實而已。此與西藏所傳,香婆羅的王子月賢於馱那羯磔迦國的塔下,感得《時輪經》之說,完全一致。因此不難推定,所謂南天鐵塔,並不是除了馱那羯磔迦國之大塔外,另有一塔。

 

所謂鐵塔的意義

  從現存馱那羯磔迦大塔〈註二八〉的遺物所見,那全是以大理石築成的。可是金剛智何以將之稱為鐵塔?原來,印度本土不產這種大理石〈註二九〉,好像自古以來,都是從羅馬〈即今之義大利〉進口的,所以印度人對於大理石並不是沒有一定的概念;此可徵之於西藏所傳,也是如此。西藏記載的馱那磔迦大塔,是這樣的:「此塔本身,如現今見到的一樣,非土非石,亦非磚。」〈註三○再以日本對於此塔的相傳,在仁濟的《秘密決疑鈔》〈註三一等所見,說此鐵塔,非世間普通的黑鐵,乃是一種白鐵。那是怎樣的白鐵?大概類似今日所稱的錫〈註三二〉。此在《大唐西域記》〈註三三〉所記,北印度那揭羅曷國〈Nagarkoṭ)的醯羅城(Hilla),以白鐵作環,製造如來的錫杖。此種被稱為白鐵的錫,根據西元第一世紀希臘商人記述的《周航記》(Periplus〈註三四〉所詳載,古代印度是從埃及輸入的。可以想像得到,大理石的質地細滑而帶純白色,光澤則與被稱為白鐵的錫相似,所以金剛智便將之認為白鐵。不過,不論如何,實際上此大理石的馱那羯磔迦之塔,即是阿末羅毘底塔。

 

馱那羯磔迦塔及其周圍的情勢

  然而,怎麼會以馱那羯磔迦大塔為中心,成立了《金剛頂經》的呢?現在看看它的情勢,西元第五世紀,作為馱那羯磔迦大塔的大檀越案達羅王朝滅亡了〈註三五〉,代興的是建都於建志城(Kānci-pura)的帕喇婆(Pallava)王朝,與建都於婆達毘(Vātāpi)即今之巴搭彌(Bādāmi)的茶羅卡(Chālukya)王朝,此二王朝之間,曾有幾度為了爭奪馱那羯磔迦國而發生巷戰,當玄奘遊歷當地時,屬於東茶羅卡的領土,而其伽藍則相當荒廢似的。隨後又成了帕喇婆王朝的領土,採取保護政策,復興伽藍,前往巡禮大塔靈地聖跡的人,亦日漸增多。此帕喇婆王朝的難特婆爾曼一世(Nandvarman I(註三六),於西元第六世紀前且葉,皈依佛教的記載,見於阿末羅毘底大塔的石柱刻銘,同時現在尚可於該王朝建都過的建志城(註三七)見到當時留下的佛像。以此亦可想像到在帕喇婆王朝的領土之內,密教曾經相當隆盛。在這樣情勢醞釀之下,某大德便在馱那羯磔迦國的大塔下,感得了《金剛頂經》。也許即在如玄奘所說(註三八)的西山寺(Aparacāila)或東山寺(Pūrvaçāila)編成的。

 

《金剛頂經》與山間石窟

  西元第八世紀,帕喇婆王朝的捺羅僧伽補多靺摩(Narasimha-pota-varman(註三九)王,篤奉密教,皈依金剛智三藏,並為三藏,新建一寺。在金剛智所住的建志城等地,自不用說,乃是《金剛頂經》的流佈之區,而其主要是被講說讚頌傳授於山區的石窟寺院。由於印度沙門的生活方式(註四○,依靠托鉢而常遊旅諸國,唯在雨季來時,安居於山間的石窟,講授經典之故。也就是這種原因,釋迦彌怛羅等人,即在南印度的孔堪那及薩喜耶等山間,從阿闍梨處,聽到了《金剛頂經》的口訣。

 

註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ansu90&aid=632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