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密教史(第二章 第三節)不空三藏與中國密教的黃金時代
2012/04/11 23:00:54瀏覽279|回應0|推薦0

第三節 不空三藏與中國密教的黃金時代

不空三藏之地位

  將純正密教移植到中國,並且奠定基礎的人,不用說,是善無畏與金剛智的功績;可是繼承此一草創的局面,漸漸展開光輝時代的,則不能不推不空三藏。不空三藏不僅身歷玄宗、肅宗、代宗的三代帝師,集宮廷百官之皈信於一身,使得京師洛陽的士人接受了純正密教,同時也將密教傳播於全國各地,南自廣州,北至(甘肅的)武威、太原、五臺山等地。所以,促成中國密教的黃金時代的來臨者,不能不數不空三藏的力量(註一)

 

不空的成長

  三藏是西域人(註二),父為婆羅門種族,母為康氏(註三)。通常西域人姓康著,乃是指的康居國人,即是颯秣建(Samarkand(註四)人所附的姓氏。可知此母即是康居人了。若然,則不空是印度人與康居人之間的孩子,大唐神龍元年(西元七五年)十二月生。自幼失父,在其母舅(註五)家長大。由來,康居人(註六)以行商為主,來往於中國之間者,頗為頻繁,故於十歲時(註七)隨其母舅於開元三年(西元七一五年),來到甘肅的武威縣,十三歲遊山西之太原,遂入長安。開元七年(註八),十五歲,始遇金剛智,自投為其弟子,並且依止出家了。

 

修學與受法

  不空隨其親教本師金剛智,學聲明論(Vyākaraa即是研習梵語文法,通常需要十二年方能學完的,他則僅以六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聰明博達,通曉諸國語文,善讀異國之書,所以常隨侍金剛智翻譯經典,擔任譯語工作。開元十三年,二十歲,受其足戒。為了體會純正密教的奧旨,又經三年的時間,再三向師請求口授,本師不許,遂決意往印度求之。既出發,至長安之東的新豐投宿處,時其本師夢見長安佛菩薩,悉皆東行,乃驚覺不空確是密器,急將不空呼還,授予純正密教之三密五智。

 

入竺求法

  開元二十九年,本師金剛智遷化,不空奉遺命,立志入竺,求取密典之梵本,得到玄宗之勅許,賚唐朝天子的國書,於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先到南海郡(即今之廣州)。此時,不空為三十七歲。其地採訪使劉巨鱗,三請不空三藏為其灌頂。不空為此,於法性寺建立灌頂道場。初為劉公,繼而普為四眾授結緣灌頂。受其化益者,不可計數。是年十二月,與弟子僧含光、惠辨,俗弟子李元琮等,乘崑崙商船,自廣州向印度出發。至訶陵(Kalinga)即今之)印尼)仄哇(Java)近海,忽遇黑風,白波連山,洪濤洶湧,乘客恐怖,三藏隱修密法,鎮定海浪。航行約一年,到達師子國(即今之錫蘭)。國王尸羅迷伽(註九)大喜,禮為國賓,住佛牙寺。在此,不空遇到了龍智阿闍梨(註一○,以金寶及錦繡等供養之,稟明求法的志抱。龍智阿闍梨卻說:「吾所寶者心也,非此寶也。」尋即授以十八會《金剛頂經》(註一一),並毘盧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密典經論之梵本,計五百餘部。不空留此三年,所願已遂,即向國王尸羅迷伽等辭別,帶著師子國國王的表文,及黃金、瓔珞、《般若經》的梵本、諸寶白氈等之貢物,和梵本經典一千二百卷,於天寶五年(註一二)回到大唐國來,向玄宗皇帝報告。

 

玄宗帝及朝野皈仰

  不空回國後,玄宗勅住鴻臚寺,接著召入宮中,設內道場,玄宗自受灌頂,嗣後移居淨影寺。衣食臥具等四事,皆依勅由朝廷供給,宰相近臣等來往接踵,奉詔譯祕經,開灌頂壇,廣度四眾,以致士庶如星,雲集問道。不空奉勅祈雨、止雨而修法者,隨念應驗,玄宗益加敬信,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頂,親為不空披著,別加智藏為號。天寶九年,勅許再赴印度探取梵本經典,自長安啟程,向廣州,途經韶州(廣東省曲江縣西)(註一三)得病,遂中止前進。停留此地,雖在病中,仍手不釋卷,培扶弟子,從事翻譯。

 

河西之教化與譯經

  天寶十二年,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註一四),奏請迎不空三藏至河西,以浴法益。玄宗勅下韶州,將不空召還長安,住保壽寺,慇懃慰勞,靜養月餘,至翌十三年,不空赴河西之武威城,住開元寺。受到節度使哥舒翰之迎仰,四事供養(註一五),三請灌頂。不空於此建立灌頂壇,以哥舒翰為首,受灌頂之士庶達數千人,又為弟子僧含光授五部法,功德使李元琮,亦受大曼荼羅法。又應哥舒翰之請,為國譯出《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李希言為筆受。其他在此地譯成出者,尚有《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

 

肅宗皇帝與不空

  天寶十四年七月,安祿山反叛,哥舒翰奉旨固守潼關。翌十五年五月,勅不空歸長安,住大興善寺,築壇專修轉禍禳災法。不幸潼關未保,胡馬入關,玄宗西幸蜀中的成都,太子於靈武(甘肅省寧夏之南)即位,改年號為至德(西元七五六年),是為肅宗皇帝。不空在長安,雖陷於賊中,仍遣密使,向肅宗表達報國之赤誠,肅宗亦密遣使者,向不空請求密法。不空預言了收復京師的反正之日,結果正如其所預言,至德二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慶緒所殺,唐室收復東西二京。十月二十三日,肅宗御駕還都,不空於其翌日奉呈賀表。又於十二月一日,玄宗上皇自成都返京之時,不空亦呈賀表。乾元年中(西元七五八七五九年)於宮中建立道場,為肅宗皇帝授轉輪王(註一六)之七寶灌頂。

 

代宗皇帝與不空

  寶應元年(西元七六二年),玄宗與肅宗相繼崩逝,四月二十日,代宗即皇帝位。同年十月十三日,代宗往天長節,不空為祝福國威宣揚及寶壽長久,獻上白檀雕刻的摩利支(Marici)天像一軀及梵書之〈大佛頂陀羅尼〉;摩利支為威光之意,佛頂者,等於百王之首,都是適於為天朝祝福之故,所以代宗皇帝,特別嘉納。

 

不空的教化事業

  不空住在長安大興善寺,不僅專心於譯經事業,自廣德元年(西元七六三年)以後,每年夏季(註一七),及正、五、九的三個月,開設灌頂壇,以文武百官為首,廣事教化四眾。大興善寺常有四十九位大德(註一八)駐錫其間,勤弘密教之旨不懈。且進出北方,移植密教根基至山西省之五臺山,後來成為中國密教的中心地之一者以此,其功績彰著,朗耀古今。

 

不空與五臺山

  考察不空將密教傳播到五臺山的事蹟,所以我們知道他自捨衣鉢之資(註一九),並得朝廷的支持,始在五臺山營造金閣寺。此一建寺因緣,乃為開元二十四年衢州(浙江省衢縣)僧道義(註二○,來此山感見金碧燦爛的三層化寺,所以發願照其所見那樣,建立堂觀而未成。澤州(山西省晉城縣)僧道環,繼其志,始施工程之際,便得到了不空的捐資相助,且向代宗上表,懇請營建,結果,依勅創建,由印度那爛陀寺之僧純陀,監督工程,大曆之初,寺成勅賜不空。在五臺山不空已有精修弟子含光(註二一)參與了此寺的建造工作,故自始即有以之作為一個真言密教之道場的完整構想,殿堂(註二二)的配置及諸尊之形像等的製作,均依法完成。除此金閣寺之外,不空在此五臺山聖地,尚建有玉華寺(註二三),二寺建成之後,即不斷地、竭盡所能地於此興隆密法。大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上表奏請,於金閣等五寺(註二四),各置僧額二十一人,勅許,便以弟子含光為其徒眾之上首,統領並展開了全面的教化活動。

 

在太原地方

  大曆五年夏五月,不空拖著他六十六歲的老邁之軀,從長安到五臺山,為國家修建功德(註二五),圓滿之際,代宗下勅,為不空於太原地方,設萬人齋(註二六),並勅不空,厚禮慰勞。由於太原是不空少年時代的遊旅之地,又是唐高祖李淵的發祥之所,不空即在太原的至德寺(註二七),置文殊院,常住大德十四人,作為宣揚密教的分支道場。又於唐高祖最初號令天下之處的號令堂(註二八),安置普賢菩薩像,在其淨土院的灌頂道場,置僧十四人,為國家祈福,常誦〈佛頂尊勝陀羅尼〉。

 

譯作入藏

  大曆五年九月,不空自太原還長安,皇上以自所乘,聽并御鞍轡(註二九),遣中使出城迎接,不空固辭不聽;皇上再度勅賜問勞,慇懃備至。大曆六年十月十三日,逢代宗帝誕辰,為祝寶壽長久,不空將其自從開元以來所譯經典,七十七部一百零一卷,製成目錄,呈奉代宗,帝即宣勅中外,將之直接編入一切經錄。

 

入寂與付法

  大曆九年,自春至夏,不空臥病,帝屢勅使慰問,並遣名醫為侍,病越沈,帝越急。六月十日,御駕親臨不空之臥房,任開府議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備極榮寵。不空屢讓不許。六月十五日,臨終上表,以傳承於其本師金剛智的五鈷鈴杵等,奉獻皇上,以陳哀戀之情;是日,右脇累足,恬然示寂。世壽七十,法臘五十。朝野如失師父,代宗宸悼,廢朝三日。七月五日,勅贈司空,諡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七月七日,荼毘於京城之南的少陵原。弟子飛錫(註三○,撰〈不空碑文〉。八月二十三日,從荼毘之處,得舍利八十粒,建舍利塔於大興善寺。建中二年(西元七八一年)十一月,俗弟子嚴郢(註三一),為之撰〈不空碑銘〉、〈不空影贊〉,趙遷(註三二)為記不空三藏之〈不空行狀〉,以明其聖跡芳躅。

  不空的弟子極多,其中以金閣寺的含光、新羅的慧超、青龍寺的惠果、崇福寺的慧朗(註三三)、保壽寺的元皎(註三四),同為保壽寺的覺超(註三五),合稱為不空門下的六哲(註三六)

 

註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ansu90&aid=63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