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1 11:30:56瀏覽990|回應0|推薦3 | |
我之所以見到這個譯本,非常的幸運! 首先,從黃添盛先生譯曼弗烈.孔恩先生著作的「康德:一個哲學家的傳記」(正體版,非大陸地區之殘體版)閱讀後,一直覺得其中的譯句非常典雅: P.388: 仰瞻天上的炳朗星空,俯撫心中的道德法則。我愈是對此靜思深省,兩者愈是在我胸懷新增驚嘆與敬畏之感。我不必尋尋覓覓,猜測它們隱藏在黑暗裡或是在我的視域以外的超越性領域。它們就在我的眼前,和我的存在意識直接相繫。(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書末結論) 其它譯本言及關文運先生的譯本譯文優美,心想這是否與關先生的譯文有「關」呢?一查之下發覺不是,又查韓水法及其他先生之譯本都不是,直至發覺謝扶雅先生之譯文,於是立即訂購: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118913 書到翻閱一查,果然真是謝先生所譯。 謝扶雅先生是翻譯康德的眾學者中極稀微的一位能以優雅中文翻譯的學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謝先生不是康德的專門研究者,對於康德學說的「精細」語句無法十成足的譯出兼又譯自英譯本,造成譯本譯文在「信度」上的不足!然而,其譯文比對現今其它大陸學者著名的譯本,總體上閱讀,仍然無誤於理解康德的中心思想。況且謝先生似乎也只譯這一本康德的綜合之卷,實在珍貴! 謝扶雅先生譯本的侷限,舉例如下: P.89頁;原文頁碼:德性形上學立基P.452: 這就是凡屬真有深思之士關於呈現在他面前的一切所必獲得的嚴正結論。其實,即在具有最普通了解的人們,也大致會看到這種結論;因為,誰都知道他們最傾向於想象一些感象的背後,徜恍著不可見的別些東西,自在動作。可惜他們即刻著迷了,將這些無形的本體予以感性化,要把他變成一個直覺底對象。所以他們就也不見得稍較高明。 同文,李秋零譯本: 能反思的人必然從可能呈現給他的一切事物得出諸如此類的結論;也許,在最普通的知性中也可以發現這種結論。眾所周知,最普通的知性極傾向於在感官的對象背後還總是期待某種不可見的、自行活動的東西,但由於它馬上又把這個不可見之物感性化,亦即想使它成為直觀的對象,而又敗壞了它,因而並未由此而變得更聰明一點。 從兩文比較,謝先生的譯文似乎受到「英譯本」侷限(或者誤解詞意?),導致未翻譯出「知性」,又將「直觀」譯成「直覺」;但,整段還是可讀出相當程度的意思出來。我個人覺得,如果有人中文能力不錯(喜愛閱讀人士),但讀康德吃力,不妨從謝先生的譯本讀起,再比對目前的權威譯本,相信可以得到一些助益與樂趣。 另外,讀過藍公武先生譯自英國斯密康蒲所譯的「純粹理性批判」,可以發覺藍先生的譯文非常嚴實,是文言中康德譯本的佳作,可惜身處戰亂,藍先生無法發揮優異完整的學術能力。 無論是藍公武先生或是謝扶雅先生,總算將他們所譯康德的文字與心中的期盼都留傳給後世,值得閱讀者或學者欣賞與研究,以利未來有更佳的譯文出現。 謝扶雅先生的譯文: 仰瞻天上的炳朗日星,俯撫五中*的道德法則-----對這兩事,我們若愈益迴環靜省,便愈益新增其崇贊與戰兢。這兩者絕不是隱蔽於晦暗無可捉摸,或超逸於九霄之外,使我莫由測窺。我看它們明白顯在當前,並直接跟我現有的意識結在一起。 註:五中,即五內。素問.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