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時時刻刻》觀後感
2011/07/28 18:57:33瀏覽357|回應0|推薦0
  或許她想說:「不是我們迷戀死亡...」




  導演的手法很俐落,一開始便將三個不同時空的女生以他們同個動作作為串場,直到之後我們才發現她們之間是有銜接的,故事訴說著在婚姻中被壓抑的女性,父母之間一方無法付出真正的心力,女同志為了應付社會壓力,與異性戀男子節結婚而築成家庭,卻還是無法給自己孩子全部的祝福;以及一位得了愛滋的男同志作家,即便眾人肯定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仍然在最關愛的他的友人面前,跳樓自盡。



  影片以文學藝術的手法作影像敘事(畢竟他是文學作品改編),故事所塑造的壓抑情境成功地在每一場呈現,不同時空,過去和當下,以人物深刻的表情及肢體,光線和背景音樂凝聚在時時刻刻,那位跳樓的愛滋患者作家,原本友人因為他得獎想幫他辦個派對,派對還未開始,那南作家的前男友先到會場與主辦派對的人聊起過往,製造過去的時空,與當下的銜接,但他回問他朋友:「熱鬧派對後的散場,不也是更寂寞嗎?」複雜的劇情交織一連串無法解開的遺憾,電影一開頭就是吳爾芙往水邊走去,身體緩緩進入水中,她留下了遺書給她老公,接著電影就採倒敘,吳爾芙是位小說家,也是位女同志,但她受家庭及精神病所苦,一次她親愛的摯友來看她,說她友兩個時候,一個是正常的自己,一個是在小說中虛幻的自己,連摯愛她的女性有人有時都認不出她是誰,或明白她心裡在想什麼,曾經她想逃家,在車站與老公大吵的那一場及內心戲,一字一句根本咬透了我想說的話,看似她有個幸福的家及愛她的老公,還有這樣般的才華,但她根本不想面對這樣生命的掙扎,是一番自我認同之苦,她在他的小說中,想讓其中一個角色死亡,原本是小說中虛構的自己,後來卻寫為那位詩人,便是我剛剛說的得了愛滋的男同志作家,說到這有沒有覺得這劇情像個循環的圓,人生有時真的比一部虛構的小說,或者戲劇還來得精采,這點嘟疏人應可以認同。其爾芙原本打算讓故事中的自己死去,但她影片最後說到,當真正面對死亡時,她選擇的還是生命。然她身邊的人都走了,這樣的孤獨,也是一種遺憾嗎?記得一部法國藝術電影有一句我很喜歡的台詞,某個角色對一位已經以喪夫喪子的女者描述:「因為她不怕死,所以她死不了。」




  吳爾芙被問道,為什麼ㄧ定要有人死。



  她回答:為了要讓活著的人更熱愛珍惜生命,這是一種對比。




  我想起自己曾在某部劇本刻劃一位女孩的故事,那時我寫道一定程度也不知該選擇怎樣的收尾,才能感到罷手的愉悅,於是我做了一個自己內心投射的情境,霎那間劇本完成,而我心中彷彿放下了一棵巨石。或許這部影片正幫我說明,當時我在劇本中如此地安排。




  另外,網路上有些影評另我感到不以為然,我不知是否是好萊塢所創造出的類型商業電影影響全世界觀眾的內心,其實影片的誕生,原本是以藝術形式樣貌呈現,即便商業影片當道,許多電影工作者也為了餬口放棄自身理念,而朝向主流現象這不言自明,不過也習以為常;此部電影可能被歸於文藝片,可想而知這樣的片子是很少被人接受,但這算其次,我還是無法苟同,為什麼有些在檯面上已出櫃的難同志對於此片的看法表示......讓我覺得難道有關同志議題的影片一定要拍得肉慾橫流才犀利嗎?也許是價值觀的認同。回到影片,只能說演員們的演技實在令萬讚嘆不已,堪為精湛,吳爾芙的神經質,蘿拉布朗的焦躁不安,克勞麗莎以堅強佯裝內心真正的脆弱,三位出演員發揮得淋漓盡致。



  最後我想說:「不是我們迷戀死亡,而是死亡迷戀我們一點都不畏懼它。」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22773tim&aid=547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