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恢復美麗的身分日記 #4 <<重生之後的 "2 nature," 我今天會選擇哪一個? >>
2024/04/24 14:21:50瀏覽28|回應0|推薦0

恢復美麗的身分日記 #4 <<重生之後的 "2 nature," 我今天會選擇哪一個? >>

重生之後基督徒的 “two natures” (老我的生命vs. 行在聖靈的生命)- 我今天選擇哪一個?
這幾天抽空時間看一本很發人深省的書, 書名叫作 “The Holy Spirit” by Billy Graham. 這本書其中一個章節的重點敘述到, 基督徒重生後每天要面對的決定就是, “今天我選擇滋養我屬靈的生命還是選擇讓自己舊有的思想和感受來主導今天的生活?”
信主前和信主後的最大的差別, 就是信主前不會那麼敏感於罪性和罪帶給我生命的影響. 但信主之後, 因著心裡相信口裡承認耶穌是我生命的”主人, ” 耶穌住進我的心, 他的律法和心意刻在我的心裡, 儘管有時我感受不到他, 他也提醒著我什麼事對我好, 什麼事不應該再去做. 也可以說, 信主之後, 信徒的生命從一種nature, 就是“nature of self” (自己本有的方式, 想法, 感覺, 個性) 變成了兩個nature, 同時有 “nature of God” and “nature of self”. Nature of God 是神的想法, 神的感覺, 神的個性. 表面上看似這兩種nature共存在我們裡面, 但 “神的 nature” & “我的 nature”卻是常常互相抵觸, 他們常互不相容. 所以今天的我是選擇跟神連結和選擇他的方式, 還是我的方式呢? 簡單來說我還有很多要進步的空間.
書中講的一個簡單的真理, 我在不停反思後感覺非常真實說到, 影響屬靈成熟度的因素, 就是說 “我們有義務要對我們每天的選擇負責,” 因為滋養什麼, 我們的習慣和想法會變成我們的主人, 我們也就結那樣的果子 (under control of the thinking or things we care about). 重點就是, “The more I feed myself to that something, the stronger it gets and the more I become under the control of its influence.”
“你們起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做奴僕, 順從誰, 就做誰的奴僕嗎? 或做罪的奴僕, 以至於死, 或做順命的奴僕, 以至成義” (羅馬書6:16).
若是我讓自己對跟神的時間有懶惰的心態或是花很多時間在其他我覺得更重要的事上, 我將不想去滋養我的屬靈生命, 卻是更加滋養和強化我在乎的其他事上. 相反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與神單獨親近的時間, 更多停留在神裡面, 想他在乎的, 做他會做的, 那我的屬靈會越來越享受, 也就慢慢越來越自然的順服他了. 現在思想在跟神比較親密的時候, 都是養成習慣與他連結的季節, 是因著常常跟他連結,才越來越自然地敞開給他.
當然一個健康的屬靈生活不是只要滋養屬靈生命, 也要滋養身體 (body) 和靈魂 (soul). 我常常忽略掉的是身體 (body) 和靈魂 (soul) 會帶給屬靈生活的影響. 其中一個例子是, 因為昨天有睡一個短暫的午覺, 起來之後精神和心情都有很大的恢復, 也更加敏銳專注於跟神的時間, 進而讓這時間更有quality. 身體狀態會影響成長, 而本身的個性也會影響屬靈成長. 最近其中一個目標是調適自己的身體, 心情和個性, 使更多與神連結的時間可以被maximize, 進而著藉著屬靈成長, 要慢慢overpower 靈魂 (soul) 或個性 (soul) 的掌控.
我想, “屬靈的得勝不在於活出自己認為自己的樣子, 而是藉著與神連結和合而為一,被療癒, 被恢復, 被重建, 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樣子.” 沒有人知道自己完全的樣子是甚麼, 只能藉由一點一點選擇神的方式被恢復, 才能看到最原始的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選擇於滋養與神親近的生活裡, 神會使我們的生命越來越渴慕他, 他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們越來越敞開和願意把生活的心情, 狀況都交給他, 就會越來越多被他恢復和被他重建.
在想到要順服神肉體會有的痛苦時, 神奇妙地提醒我耶穌說過得比喻, “雖然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 是百種裡最小的,但等到長起來, 卻比各樣的菜都大, 且成了樹, 天上的飛鳥來速住在他的枝上” (馬太福音13:31). 我相信是要付出代價的, 但是在與神同行所栽種的果子, 會藉由一點一點與神同行來結出很多豐盛的果實和生命突破. 我相信神也在等待我用更多行為回應他的應許. 因為 “上帝的應許是要顯現給所有相信且行在他旨意的人” (喬依斯·邁爾).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1f837&aid=18053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