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7/23 17:08:27瀏覽2164|回應0|推薦18 | |
前陣子英國封城期間最熱門的影集,當推由莎莉魯尼(Sally Rooney)原著小說改編的Normal People (”正常人”). 最近中譯版在台灣上市,影集也在影音平台同步推出,這個少見的,以愛爾蘭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應該很快就會吸引許多粉絲.
“正常人”情節的設定很簡單,乍看之下和一般的校園愛情故事很相似. 在英國報刊上讀到關於”正常人”的介紹,我不禁疑惑地想: 這故事不是跟One Day (David Nicholls 2009年出版的小說,也是關於一男一女由校園入社會,在友情與愛情間糾纏多年的故事. 2011年拍成電影,台灣片名”真愛挑日子”)很像嗎? 這樣的愛情故事,實在稱不上有新意,為什麼能得到如潮的好評? 我很好奇上網想買一本來讀,之後再看影集,沒想到Amazon已經賣到缺貨,要過十幾天才會有.
幾天後某個晚上,我偶然看到主演”正常人”影集的男女演員,透過視訊上The Graham Norton Show (BBC –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 – 的招牌節目之一,主持人Graham Norton訪問在沙發上排排坐的名人,歌手,演員等,並以幽默的談話加圖/影片製造笑點),訪談之中提及影集受歡迎到連男主角在劇中佩戴的金項鍊,都有了自己的推特和Instagram帳號和Hashtag: ConnellsChain(康納的項鍊). 我實在很想知道這個故事到底在紅什麼,就決定先看了影集再說.
一集不到30分鐘,總共12集的影集一下子就追完了. 劇情的確引人入勝,而且把一個看似肥皂劇的故事,拍得溫柔有深度,真實而脫俗: (下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高中生康諾(Connell)和梅黎安(Marianne)在西愛爾蘭小鎮Carricklea長大. 康諾的媽媽17歲生下他,母子相依為命,物質生活不富裕,然而溫暖而開明的家教,養成了他體貼善良的性格. 梅黎安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早逝,家境富裕,有個成年後還住在家裡,經常霸凌她的哥哥,媽媽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但情感淡漠,對家中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梅黎安生活在這樣的冷暴力裡,養成了聰明而堅毅的性格,也把脆弱的自己隱藏在厚厚的繭裡.
康諾功課好,受歡迎,是學校的風雲人物. 成績同樣優異的梅黎安,卻因為過於早慧和世故的鋒芒,讓她成了校園裡的異類,也成了眾人霸凌的對象. 同班的兩人在校園裡幾乎沒有交集,卻因為康諾的媽媽在梅黎安家當幫傭而有私下見面的機會,幾次談話後互相吸引,偷偷展開了不欲人知的親密關係. 原本對成績沒有信心,對未來沒有目標的康諾,在梅黎安的鼓勵下和她一起申請大學,然而美好的青澀愛情,卻因康諾害怕他人的異樣眼光而夭折.
康諾與梅黎安雙雙錄取三一大學,分別至都柏林求學. 再相遇時,梅黎安的獨特讓她在新環境裡變成眾人矚目的對象,而康諾脫離了熟悉的小鎮和朋友圈,在大城市裡光芒不再. 大學三年裡,康諾和梅黎安在廣大而陌生的成人世界裡摸索著方向,像浮木似的抓緊彼此,卻又因為莫名的固執與驕傲放手,然而無論走得多遠,他們始終忠誠的守候著對方.
看完影集後,既惆悵又感傷的情緒,大概是它觸動人心的原因,但是劇中有些細節交代的不是很清楚,讓沒讀過原著的觀眾如我,對康諾和梅黎安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某些行為與決定感到不解. 讀完小說後,我才真正與這個故事建立連結,也才明白書名Normal People的涵義.
小說本身的文字很直白,用字簡單,沒有什麼繁複的修辭,刻意不用雙引號標示對話的手法,讓內文顯得像日記的章節,或是隨意寫下的紀錄,而不是嚴謹的小說體. 或許是因為作者參與改編劇本,影集拍得很忠於原著,沒有什麼變動. (註) 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影集把書裡簡單帶過的性愛場面,近乎”寫實”的呈現在螢幕上,新人Paul Mescal和Daisy Edgar-Jones逼真的大膽演出,也因此引起很大的”關注”.
高中時期,寂寞而渴望親密的梅黎安,以為性是表達情感的方式,她迫不及待,毫無保留的把身體交付出去,康諾以同等熱烈的性愛回應,卻給不起她真正想要的理解與接納,兩人因而不歡而散. 初入大學,康諾和梅黎安和其他學生一樣,參與課外活動,關注政治議題,經營人際關係,看似世故的外表下,隱藏的是對廣大世界的不知所措,和來自鄉下小鎮與不完整家庭的敏感自卑. 他們心靈契合,相知相惜,也讓他們不願對方看見自己的弱點; 他們熟悉彼此的身體,坦然享受性的歡愉,卻無法誠實說出心中所願,因而無關緊要的小事,都變得尷尬與彆扭,沒有說明白的話,莫名成了再次分離的理由.
接下來幾年,康諾和梅黎安以不同方式面對挫折,與不同對象發生關係,用不同面貌隱藏自我,以為這樣就能夠融入周遭的環境,取悅身邊的人們. 在這個過程中,梅黎安透過粗暴的性愛發洩痛苦,而康諾在好友死後被憂鬱擊垮,兩人不但無法與身邊的人產生連結,還越來越寂寞疏離. 他們不了解,為什麼自己沒辦法成為一個”正常人”? 這樣的困惑,讓年輕的生命變得更加艱難. 他們繞了好大一圈,受了好多的傷,才明白有個懂得並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人,是多麼珍貴的賜予,也才學會用無私的愛,包容彼此的差異.
許多評論讚譽"正常人"是現今二三十歲年輕人的倒影,然而移除網路通訊軟體的部分,故事本質其實搬到哪個世代都能存在. 我想”正常人”之所以引起共鳴,是因為它讓人看見青澀的自己: 用盡全力去愛,卻笨拙而執拗; 太在乎他人眼光,而不敢擇己所好; 對很多事侃侃而談;但說不出內心感受. 在從青少年步入成年的階段裡,每個人都像康諾和梅黎安,懵懂的探索性愛,跌撞的尋找方向 – 身體成熟了,心還是幼稚的,以為成長會帶來自由,智慧與理想,不明白其實是更多的選擇,徬徨與失落.
對(不用未成年懷孕都可以當康諾的媽的)我而言,看這樣一個關於青春的愛情故事,很難不帶有後見之明. 十六歲的時候看”愛在黎明破曉時”,看見的是夢想中的未來 – 電影落幕後我滿心希望Celine和Jesse會再相見,從此happily ever after. 現在看”正常人”,看見的是現實中的過去 – 我知道在與不在一起,只是兩條不同的路,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幸福.
人生裡,某些人的出現/存在/離開都有其特殊的因緣,正如康諾所說的: “你因為喜歡某個人而做的某些決定很有趣,因為這樣你的整個人生就不同了. 我想我們在那個奇怪的年紀,人生可能因為一些小決定就全盤改變了.” (“It’s funny the decisions you make because you like someone and then your whole life is different. I think we’re at that weird age where life can change a lot from small decisions.”) 在少年與成年之間那個柔軟的,模糊的,虛幻的時空裡,身處無數道路的起點,我們因為某個人某件事所做的決定,無論再怎麼無足輕重,都會在歲月裡逐漸展現它的意義.
每一段發生與沒有發生的愛情,每一段延續或無法延續的關係,都是為了把我們帶到更好的地方,成為更好的人. 康諾和梅黎安改變了彼此的人生,相扶相攜走到下一個路口,可是有些路終究只能自己走,再愛也必須放手. 未來還長,只有走下去才知道有什麼等在前頭,太早相遇太早相愛,不一定能走到最後,但是相伴走過最初的那一段,總是值得的.
“You should go. I’ll always be here. You know that.”
好久好久以前,有個男孩用中文對我說過類似的話. 他不是我的康諾,我也不是他的梅黎安,但是他給了我遠走高飛的勇氣,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當年的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不正常的邊緣人,成年的道路才走得那麼辛苦. 現在的我明白,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只是相對的概念,而在困頓的青春與矛盾的愛情裡,我們都是”正常人”.
(註) 個人建議先讀小說再看影集,否則小說會像影集的文字描述版,失去它應有的想像空間. 英文原著並不難讀,如果想挑戰讀原文,則可以先看影集再讀小說,對故事走向有概念,比較容易掌握文字的意義.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