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7/05 07:14:44瀏覽2142|回應3|推薦25 | |
從新冠疫情開始,到最近美國的George Floyd事件,讓種族歧視的議題再次躍上檯面. 然而這裡我想談的,是歧視光譜的另一端,許多旅外台灣人都遇到過,卻很少被提及或公開討論的議題: 同族歧視.
我用”歧視”兩字,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不一定是我們一般認定或遭遇的”歧視”,比如以不雅或輕蔑言語嘲諷辱罵,或是受到差別待遇等等,而是利用對相同語言與文化背景的了解,鄙視/欺騙//貶低對方,實質或精神上佔對方便宜,或是掌握對方的恐懼或弱點,建立一種以”大家都是自己人”為名的食物鏈關係. 這個現象存在已久,在海外華人圈裡很常見,只是大部分人遇到了,都會自認倒楣,不常(或無力)質疑這樣的待遇,甚或提出反擊.
在英國多年來,我很幸運的交了一些台灣好友,碰過幾個貴人,但也難免遇到幾個為私利而不講道理/道義/情分的同鄉. 雖然不至於損失慘重或心靈受創,已經足以讓我對這個現象有所警覺與體悟,因而我並不以同文同種,作為人際或商業往來的先決條件,只不過還是有運氣不好的時候.
封城之初,我因為不想去亞洲超市購物,在網路上看到某台灣商家廣告送貨到府,就向他們詢問. 因為住得離店家遠,我還特別確認是否願意送,對方說隔天會送貨到我家附近,請我快下單. 我照做後遲遲沒有回覆,追問後只說隔天早上會通知我. 當天我癡等到下午都沒有消息,只好打電話詢問,接電話的小姐請示過老闆後,轉告太遠了不能送. 我對這樣的轉折覺得很意外,對方要我下單應該是有意做這筆生意,這樣就放棄對雙方都是損失,如果真的是距離問題,應該有折衷之道,於是我請小姐讓接訂單的人與我聯絡,直接溝通協商.
十分鐘後,我接到回電,打電話的人一句話還沒說完,電話就被搶過去,一個自稱老闆的人用”台灣腔很重的英文”很憤怒的對我叫囂,罵我對他的員工不禮貌,又嫌我地址太遠,要東西的話要給他某區的地址才能送. (我又不住那區,一時要去哪裡生地址出來?) 雖然莫名其妙被當奧客罵,我還是試著化解對方的怒氣. “你說中文嗎? 我可以用中文複述一遍我和小姐的對話,你就知道是誤會了.”我用英文說. 沒想到對方聽到這句話,口氣更差: “我不會說中文! 這裡是英國,我是英國人,我的店在英國,照英國法律行事,妳要跟我做生意就要說英文!”
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是溝通不良產生的問題,也一心以為大家都是台灣人好說話,把話說清楚就沒事,真的沒辦法做這筆交易,誠心解釋難處我絕對可以接受,但是聽到這句話,我終於明白遇到的是什麼樣的人 - 打廣告在疫情中服務同胞,實際上是藉機大撈一筆,接了單沒辦法出貨,客人詢問就見笑轉生氣,用英文先發制人,不分青紅皂白罵一頓,待人的基本禮貌與尊重都沒有. 我不知道他自稱是英國人是不是因為覺得這樣高人一等,再拿英國法律出來嚇人是不是覺得身為台灣人的我就會怕,要我只跟他講英文是不是覺得我英文一定比他差,但是我知道無論在英國或其他文明國家,這樣的說法絕對是歧視 -- 要怕英國法律的,應該是他不是我.
“你不想做這筆生意沒關係,”我說,”但是你不需要用這種口氣和態度罵人.”
“我就是這樣,妳要說就去說好了,反正我生意很好,沒有在怕的!”對方吼完這一句,就掛了我的電話.
事情發生時,儘管已經在英國住了十七年,英語溝通無礙,也見過不少大風大浪,我還是非常震驚: 竟然有人會在無怨無仇的情況下,用這樣粗暴的態度與言語,對待同文同種的人. 要是換了在英國年資不長,英文還不夠流利的其他台灣人,他/她可能真的會被嚇到說不出話來吧?!
事發之後,我覺得保持沉默是縱容對方,將來或許還會有其他人遭到這樣的霸凌,便在某社團發表了這個經歷,但是沒有公開店家名稱. 沒想到店家果然沒有在怕,自己跳出來討拍,把事情先後扭曲,把我描述成奧客,還可以看(對話截)圖說(鬼)故事,把錯全都歸我. 很快地,這個發文就在對方人脈的助陣與掩護下,迅速的被封鎖,不再有討論的機會,就這樣消失在時間線裡.
令我意外的是,在發文的當天和隔天,有好幾個素未平生的台灣人私訊我,說他們也曾經在不同的情況下被同一店家霸凌,只是沒有說出來,很高興終於有人挺身而出. 我這才知道,原來這不是單一事件,而且已經發生過好幾次的情節,而這樣的情況,暴露了裹著”台灣家鄉味與人情味的”糖衣,實際上拿鄉愁當籌碼,把同胞當搖錢樹的生意策略.
“為什麼不說呢?”我問私訊我的這些人. 答案大致有: “我沒有那個膽子,只好認了.” ”我想說是我比較衰小,就算了.” “他們生意做這麼大,我講出來有誰會相信呢?” “我和店家有共同的朋友,講出來會傷感情.” “我以為是我自己的問題,才會這樣.” 回覆這些陌生人訊息時,我才赫然發現自己無意間踢翻了黃蜂窩,意外的引起了某個另類的#MeToo運動.
很多人在國外被種族歧視時,儘管大多不會當場反擊以保自身安全,但是會憤怒的知道自己被歧視了,並且清楚的認知是對方的錯. 然而,許多人在海外與同鄉來往,一旦遭遇不合情理的對待,則是委屈多於怒氣 – 一方面覺得對方這樣不對,一方面幫對方找藉口,並且質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通常是怪自己“識人不清”),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實際上,這和種族歧視沒有太大不同,一樣是仗勢(種族是膚色,血緣或國籍; 這裡是語言,經驗,財力,知識等等的優勢)欺人: 霸凌者認為自己居於上位,不自覺或蓄意的,對相較弱勢或少數的對象流露鄙視與仇恨的態度.
一般的種族歧視來自陌生,恐懼與成見,不是所有加害人都對這樣的言語和行為有所自覺,有時是來自家庭環境或缺乏教育,有時是錯誤認知與排斥異己. 雖然這並不能合理化這樣的行為,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可以理解,甚至為對方狹隘的視界感到同情. 相較之下,同族歧視的動機與行為大多是自覺的,甚至是蓄意的. 他們對非同族人(通常是居住國的主要人種)畢恭畢敬,轉個身對自己人又是另一個嘴臉. 他們了解同胞的弱點,就像外科醫生對人體構造瞭若指掌,知道刀往哪個部位什麼角度畫下去,會造成多大多深的傷害,因而小則輕劃一刀,讓對方知道厲害,大則一刀斃命,讓對方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以個人經驗來說,後者比前者可怕,因為除了吃虧受傷害之外,連對”自己人”的基本信任都被踐踏,對異鄉的遊子來說,打擊絕對更大.
我的家族裡有許多移民國外的親人,當年移民時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連基本外語能力都沒有就遠赴異國,只能靠當地的華人社會維持基本的生活與社交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自然有限,資訊也不甚發達,被英文稍好,年資較深的老華僑欺負佔便宜只能自認倒楣,而且為了在移民圈繼續待下去,大家還是得維持表面的和氣. 因為這樣,我對這個圈子的生態早有耳聞,然而直到移居海外,我才真正有所體悟.
當年來倫敦念書時,因為生活環境台灣人不多,只要遇到一個我就好像如獲至寶,熱切地想與對方建立友誼. 我曾經因為宿舍裡搬進幾個新來的台灣人而興奮不已,熱情的招呼他們,幫他們介紹異國朋友,大家似乎相處甚歡,然而我畢業搬離宿舍,一個人獨居在外時,想找這些”朋友”相聚,才發現早已被排除在外 – 我不過只是幫他們打入外國人圈子的工具而已. 從那之後我就明白,同鄉並不表示我們有一樣的興趣與價值觀,如果關係只是建立在”我們都是台灣人/華人/亞洲人”這樣的先決條件之下,就會形成一種情感的依賴與互相牽制,並不是健康的社交模式.
事隔多年後,我從幾個年資淺的台灣留學/打工度假生身上聽到的故事,時空情節迴異,本質卻仍然相同: 相識的同鄉轉讓租屋問題無數,但是當初隻字未提,完全是像抓替死鬼那樣找人頂替以求脫身; “朋友”相約一起去旅遊,交了錢到了目的地才發現對方幫自己安排睡地板; “朋友”熱情邀約參加活動,到了現場才知道是要繳入會費的直銷大會; 學長/姊轉賣二手用品,買來才發現又髒又故障……類似這樣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單一事件,也不是特定人選,而是一種奇特的,經濟與(/或)人際利益上的剝削,而且大多發生在同文同種的人之間 – 在雙方都是異鄉人的情況下,一方利用己身的優勢(或優越感),針對另一方的弱點(語言能力,當地知識,海外經驗等等)搏感情,佔便宜,惡意欺騙或無禮對待 – 這無疑是比種族歧視更難防的明槍暗箭.
每個國家的海外社會多少都有這樣的事,並非只有台灣. 這樣的事情在台灣也會發生,不一定只在國外. 我指出這個現象,並不是說同胞不可信 – 畢竟人在異國,能用熟悉的語言和社交模式,和來自家鄉的人互動,是很自在很快樂的事 – 而是不要因為人在異鄉,擔心語言能力或文化差異,害怕與當地人來往,而把社交和商業活動限制在特定的圈子裡,被鄉愁蒙蔽眼睛,因而給極少數歧視或利用同鄉情誼牟利的人占便宜的機會.
被歧視/霸凌者如果能從傷害中重新站起來,通常會學到寶貴的人生經驗. 然而歧視/霸凌者往往毫無愧疚,以各式藉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對不同的人一再重複同樣的模式,永遠看不見是非與良知. 若是不幸遇到任何一種同族歧視,不要覺得自己倒楣就概括承受,或是為求和氣忍氣吞聲. 如果涉及財務糾紛,一定要據理力爭,或循法律管道解決; 如果是言語態度霸凌,不要任對方為所欲為,即刻斷絕往來,也讓其他人有所警覺 – 秉持以和為貴,默默隱忍下來,只是姑息養奸而已.
大家辛苦來到異鄉求學生活,為的不就是更大更寬廣的世界? 離鄉背井的遊子理應相互扶持,而不是用任何優勢或優越感,彼此傷害或利用.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也都熱心熱情的真誠對待同胞,那些同族歧視者畢竟是少數.
這場”同族歧視的#MeToo”雖然沒有造成任何顯著的改變,對方仍舊打著服務同胞的旗幟繼續營業,但是我很慶幸我沒有保持沉默. 海外台灣人圈通常不大,在倫敦這樣的大城市也只不過人數多一點,自成幾個重疊的小圈圈,圈裡的人誰都認識誰,好事壞事也傳得很快,不一定要日久才能見人心. 良心處事,誠懇溝通,以禮相待,這樣基本的道理無論在哪裡,對什麼人都一樣,交朋友如此,做生意更如是,如果只是把同鄉當成搖錢樹,或是根本大小眼,這路絕對不會走得長遠.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