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31 05:58:15瀏覽2087|回應0|推薦17 | |
在英國住了近十八年, 我從對運動賽事一竅不通到喜歡看足球,環境的耳濡目染絕對功不可沒。雖然完全稱不上球迷,但是跟著看久了,沒有熱情也有感情。追常態性的Premier League球賽需要很多時間精力,外行如我,四年一次的世界盃(World Cup)和歐洲盃(European Championship)每兩年輪替,追起來剛剛好,加上幾個主要参賽國都有家人朋友,大家一起看一起叫一起罵很熱鬧,這也就成了我們家唯二認真觀看的賽事。
這屆的歐洲盃,原本應當在2020年舉辦,但是因為疫情延後到今年,場地也經過幾次轉折,最後分散在11個城市. (詳細背景可參考:https://en.m.wikipedia.org/wiki/UEFA_Euro_2020) 賽事剛開始時,我還興致勃勃的看了幾場,隨著支持的國家一一出局: 上屆Euro冠軍葡萄牙和2018年世界盃冠軍法國都在16強淘汰賽中被刷下來,2008和2012連貫兩屆的西班牙也隨之在八強賽中鎩羽而歸,我以為大概沒什麼好看了,沒想到英格蘭竟然過關斬將,一路踢進了總決賽.
英格蘭在近十幾年的世界盃和歐洲盃中,都顯得雷聲大雨點小,名聲高實力差. 貝克漢與其同梯的球員和他們的另一半 -- 英國媒體以WAGs(Wives And Girlfriends)簡稱,這個有性別歧視的詞,明褒暗貶的指這些女人都是以夫/男友為貴,外表光鮮亮麗,只知鎮日奢華揮霍,勾心鬥角的真人芭比 -- 帶起了一波"球星"的風潮,他們在成為媒體寵兒,賺取廣告收益的同時,犧牲了精進球技的心力和團隊合作的默契,因此英格蘭這個有許多天王級球員的國家隊,每次出戰不是差強人意就是輸得慘不忍睹. 英國球迷雖然還是滿腔熱血無條件支持,但是一次次的輸球,都讓這個"仍然"沉醉在1966年世界盃冠軍榮光中的國家飽受羞辱.
貝克漢年代過去後,英格蘭相對低調許多,但在國際賽事上也沒有特別耀眼的表現. 身為非專業球迷,我幾乎忘了他們的存在: 反正英格蘭一向不強,遲早會出局,不期待就不會受傷害. 然而6月29日晚上,我們一家正安靜吃晚飯的時候,窗外突然傳來震耳欲聾的轟然共振,拉開落地窗走到陽台,我從十二樓可以聽見四面八方此起彼落的歡呼,打開電視,是英格蘭的史特林(Sterling)在75分踢進了第一球,又過了11分鐘,隊長肯恩(Kane)踢進第二球,就這樣奇蹟式的贏了一向很強的德國. 我不知道英國球迷/評怎麼想,但是對我來說,那兩球是英格蘭在這次Euro的轉捩點.
後來的兩場比賽,烏克蘭和丹麥都不是強隊,英格蘭贏得相對沒那麼出乎意料,但表現已超出眾人預期. 7月7日,英格蘭出戰丹麥那天晚上,倫敦有種奇異的安靜 -- 除了擠滿球迷的餐廳和酒吧外,大部分人都在家看球賽. 路上人車稀少,天上直升機不斷盤旋 -- 是一個空氣裡帶著緊張氣氛的夜晚. 比賽接近尾聲,眾人屏氣凝神,直到延長賽的哨聲響起,英格蘭確定入決賽,如雷的歡聲才在寂靜的夜晚爆發出來. 那夜之後,整個英國(不太確定應不應該包含蘇格蘭?)都陷入了瘋狂狀態: 全民熱血沸騰,迴盪在所有看得見聽得到的地方.
這個口號,來自1996年英國主辦歐洲盃時,足球協會請歌手Ian Broudie作曲,足球喜劇主持搭檔David Baddiel和Frank Skinner填詞的歌,這首歌自此成了英格蘭球隊的主題歌,每逢重要賽事就可以聽到它. 在過去,這首歌正如它帶著悲愴的歌詞,是唱來安慰總是看英格蘭輸球,卻仍然深信它終有一天會重拾榮耀的球迷們. 然而在今年的Euro中,其中的一句歌詞特別被用來振奮人心,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 這次的總決賽是在倫敦西北的溫布利球場舉行,而英格蘭在1966年世界盃打下光榮一役的場地,正是溫布利. 因此球迷們對這場決賽寄望之深,完全是一種宿命式的自我預言.
一夜之間,全國上下,無論男女老幼,無論是不是球迷,都被捲進了沸騰邊緣的足球熱: 為了讓大家都能盡情觀賞球賽,唐寧街特准Pub可以延遲45分到11點15分關門(以防延長賽和罰球); 許多學校宣布決賽隔日,學生可較晚到校不計遲到; 超市Tesco和Co-op提早打烊讓員工回家看直播等等,都說明了這場決賽對英國人來說多麼重要. 此外,網路上有人發起<如果英格蘭贏歐洲盃,7月12日訂為國定假日>的連署請願; 各地的熱血球迷,把街道和Pub改為球員們和教練Gareth Southgate的名字,瘋狂的程度可見一斑.
決賽當天,英國重要地標都亮起紅白兩色(聖喬治旗的顏色)燈光,為英格蘭打氣,倫敦最高的碎片大廈(The Shard),利用燈光在尖端秀出了白底紅十字的旗幟,球賽開場前,一向只有在女王生日和重大慶典出現的紅箭機隊(Red Arrow)飛過溫布利球場,在天空拉出藍白紅三色煙霧以示祝福. 來自皇室的支持當然沒有少-女王在賽前以公開信讚賞球員們的表現,並為英格蘭打氣,身為英國足球協會會長的威廉王子,更是帶著凱特王妃和長子喬治王子到場觀賽.
對一個已經有55年沒在國際賽事上拿獎盃的國家而言,英國人對足球的熱情幾乎是執迷而悲壯的,很有一種英國人愛面子的矜持,無論勝負輸贏,都要繃著臉咬著唇堅持下去. 然而,他們之所以熱愛足球,可能也正因為這是一個跨越階級無分種族,擺脫壓抑釋放情感的運動: 進球時放肆叫囂,失球時放聲咒罵,這對情感豐富表達誇張的南歐人可能很正常,但是要看到一般英國人激動到不顧形象,抱著身邊陌生人狂叫狂跳,可能只有足球做得到.
決賽開場不到兩分鐘,英國就踢進一球,海嘯式的歡呼瞬間席捲大街小巷. 然而進球得早或許反而讓英格蘭鬆懈下來,又或許英國小夥子對上義大利老將,輕忽了對方的實戰經驗,後面的歹戲拖棚和悲劇收場不是眾人所樂見,但是我覺得教練和球員們盡力了,不需要怪罪誰,也不應該在特定球員的膚色和失誤上做文章,甚至出現歧視的言論. 以罰球決勝負當然輸得冤枉,然而能一路過關斬將,只敗在最後12碼,對英格蘭來說是很大的進步,可以說是雖敗猶榮. 這些球員都還年輕,還能幫英格蘭出戰好幾年,這樣的表現已經可圈可點.
獎盃最後沒有coming home,反倒going Rome,舉國上下的失望和憤慨無可言喻,但也只能(一如過往的)吞下這口氣,繼續死忠的相信,有生之年終能(再)見證1966年的榮耀與光彩. 從破碎的夢裡醒來當然痛苦,激情過後的宿醉難以平復,然而驕傲的英國人當然不會絕望,畢竟世界盃已經在不遠的前方. 還是那句老話: Keep calm and carry on. 足球總有一天會回家.
總有一天.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