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幸福安樂與解脫自在的人生—離三心、具四相(三)
2011/08/20 01:28:10瀏覽907|回應0|推薦2

※※接續幸福安樂與解脫自在的人生—離三心、具四相(二)


(四)、解脫相

  解脫相的相反是煩惱相,多病多惱的人是不得解脫的,這和社會地位的高低、博學與否沒有關係。例如,孟子說:「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解憂要靠智慧,沒有智慧的皇帝,必定有許多煩惱,而且福大業大,很可能會造下許多惡業,所以翻開二十五史,看看〈本紀〉,我們會發現,好皇帝實在不多;昏庸無能,縱欲好色,禍國殃民的皇帝倒是不少。而許多朝代的最後一個皇帝泰半不得好死,如北宋徽宗、欽宗的國破身辱,客死他鄉,而明思宗則自縊於梅山,所以不要羨慕別人的富貴、權勢。

  孟子是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孔子,孟子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他以孔子為師法的對象,一生四處奔走,宣揚孔子的學說。孟子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纂《孟子》一書,《孟子》一書氣勢磅礴,雄辯滔滔,內容主要是記載孟子如何勸說當時的國君施行仁政,也因此孟子被尊為亞聖。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被名利、富貴所纏縛,也不會造下使自己墮入三惡道的惡業,當然這種人的心也不會被權勢、名利所腐化,孟子是最好的典範。

  佛陀說:「未覺悟的人被兩樣東西所困擾—身和心;而覺悟的人只被一樣東西所困擾—身體。」而《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覺悟的人只有身苦,沒有「心」苦,所以不會受外境干擾;凡夫俗子則身心皆苦,因為不知道如何斷除痛苦煩惱,所以當巨大的苦迫如排山倒海般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時,許多人在苦難中煎熬,度日如年,如處在地獄一般。

  佛經裡提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生、老、病、死,屬於身苦,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即使是佛陀和阿羅漢(Arahant)也難免生病,然而他們的心是解脫的,所以不會因為生病而心生憂惱。當然他們也沒有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四種是心苦。「心苦」有時遠遠超過身苦,內心的傷痛絕望,不但會徹底摧毀健康的身體,甚至會使人失去求生的意願,讓人活不下去而選擇自殺。

  要解脫自在的過生活,首先必需不執著,要看得破,放得下,要縮小自我,能伸能屈,以及要有一顆平靜的心。

1、不執著,放得下

  不執著是解脫自在的必要條件。解脫指不會被外在的名利、富貴所繫縛,不會執著傳統的儀式和風俗習慣,也不會執著自己的色身和身外之物。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見孔子比我們要解脫多了,不會執著於名利、富貴。

  在這個世界上,自有人類以來,最有智慧的人是佛陀,佛陀是沒有缺點,沒有煩惱的人,是解脫的聖者。佛陀教我們要觀察煩惱如何生起,教我們如何斷除煩惱,教我們如何過解脫自在的生活。佛陀教我們不要執著,因為執著會帶來許多痛苦、煩惱。例如有位建國中學的學生,他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有一次考了第三名,便跳樓自殺。他非常執著,非考第一名不可,輸不起,自殺並沒有解決問題,而是痛苦煩惱的開始,因為橫死的人泰半當鬼(因為放不下或業報,所以無法去投生)。鬼比人可憐多了,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有許多鬼是居無定所的孤魂野鬼(有沒有鬼,請看Discovery Channel,這個節目介紹許多鬧鬼的地方—英國有幾個古堡鬧鬼,把觀光客嚇跑了;聽說白宮也曾鬧鬼,因為林肯的鬼魂在白宮裡),而孔子也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孔子是相信有鬼的。

  不執著的人,心無罣礙,不會被財富、名位、權勢、頭銜、情愛、慾望所束縛,所以能解脫自在的過生活。可惜大部分的人都看不破,放不下,《紅樓夢》第一回中的〈好了歌〉是最好的寫照: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直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泰國有個很有智慧的禪師,叫做阿姜查。阿姜查說:「你放下一點點,就輕鬆一點;你放下很多,就輕鬆很多;你全部放下,就解脫了。」要解脫自在的過日子,一定要學會放下,放下功名,放下心中牽掛的兒孫(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放下你的身分、地位、身段、架子,能放下,自然就能解脫自在的過生活。

2、縮小自我、能伸能屈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認為「我」比別人重要,所以比較自私,容易護短,死不認錯,人際關係也很差。「我執」、「我相」非常深重的人一定不快樂,因為這種人會過度保護自己,即使是輕微的批評或不諒解也會傷害到他的自尊。「自我」越大,越容易受傷;反之,則越不容易受到傷害;如果沒有「自我」,就根本不會受傷。

  如何縮小「自我」?就是去觀察我們內心深處的「我執」、「我相」,看看自己是否比別人自私,是否死不認錯,是否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是否喜歡拿別人的東西來送人做人情,或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是否下巴總是抬得高高的。知道觀察自己心念的人,知道自我反省的人,是不可能太自私的。

  要對治自私的毛病,很簡單,就是「勇於付出」,試著為他人做點事。因為樂善好施,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不會「膨脹自我」來滿足自己的私慾。當我們在做善事的時候,心中是很歡喜的,因為「為善最樂」,所以大部分的慈濟委員都很快樂,因為他們能縮小自我,勇於付出。

  達摩難陀法師說:「遇到困難時,你是否能夠保持微笑?如果能夠去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就不難了。

  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何有於我哉?」孔子提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沒有解脫的智慧是做不到的。

  我同學的妹妹在社會上工作了幾年,很有心得的說:「而今學得烏龜術,得縮頭時且縮頭。」這是能伸能屈的保身之道。有些人正相反,想當老大,卻沒有統理大眾的智慧,也無法以德服人,這種人不知內斂,不知明哲保身,只會廣結惡緣。所以想要幸福安樂的過日子,一定要縮小自我,能屈能伸。

3、平靜的心

  擁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增加幸福安樂;同樣的,有一顆平靜的心的人,必定能幸福安樂的過生活,因為心不平淨的人,心煩意亂,忙著打妄想,有許多煩惱和顛倒妄想,忙著追逐名利、物慾,忙著交際應酬,忙得身心俱疲,怎麼快樂得起來。

  所以有人說:「閒人不是等閒人,不是等閒閒不得」,Jotika禪師是最好的例子,他住在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的森林裡,一天只吃一餐,有空就打坐、看書,或在森林裡散步,或回答訪客(求法者)的問題,或答覆國外學生的來信,除了偶爾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教導禪修,他是非常悠閒的,他的悠閒實在讓人羨慕。

  Jotika禪師經常觀察自己的心,他擁有一顆平靜的心,他放下榮華富貴去出家,在森林裡過簡單、平靜的日子,非常解脫自在。這是汲汲於名利、富貴的凡夫俗子所望塵莫及的。Jotika禪師說:「要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必須先學會過簡單的生活。」許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緊張忙碌、焦慮中度過,心很難平靜下來;而有些企業家或過度勞心勞力的人,如果不知道如何排解煩憂和沉重的壓力,往往會英年早逝(過勞死)。

  無論外境如何複雜,壓力有多大,內心能保持平靜的人,絕不會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所以要解脫自在的過生活,必須有一顆平靜的心。一個愈會觀察自己的心的人,愈容易放下一些對自己沒有益處,又不能使內心平靜的事物。

  在《寧靜的森林水池》(A Still Forest Pool)一書中,有一篇題為〈阿姜查的寮房〉的短文,茲摘錄如下:

  阿姜查說:他不再做夢。他一個晚上只睡幾小時,他住在一間只有一個小房間的茅蓬的樓上。茅蓬的樓下,是泰國式的木柱支撐的沒有牆壁的空間,也是他接待訪客的地方。

  這些訪客經常會送阿姜查禮物,除了食品和袈裟,還有精緻古老的雕像,以及精心製造的佛教民間藝術品。有一位西方僧侶,他以前是亞洲藝術的收藏家和鑑賞者,當他被分派到阿姜查的茅蓬,幫阿姜查做每日的清掃工作時,他非常興奮能看到這些可愛的物品。當他走上樓,打開門,他只看到一張空床和一頂蚊帳,他發現阿姜查在獲得這些禮物後,就儘快把他們送出去,他不執著任何事物。

  阿姜查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是因為他能過簡單的生活,他的房間沒有桌子、椅子,也沒有枕頭,他心無罣礙,也不再做夢。至人無夢,是因為心無罣礙,心無雜染,以及有一顆平靜的心。要修到不會做夢,至少得禪修數十年;由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思越複雜的人,越會做夢;而心思單純的人,顛倒妄想少多了,心比較平靜,夢也比較少。

  要擁有一顆平靜的心,除了要盡可能過簡單的生活外,還要接受禪修(meditate)的訓練,有了定力,心不會散亂,才能平靜下來,心會像古井一般,無波無瀾,不會因為碰到嚴重的挫折或逆境,就心煩意亂,心裡波濤洶湧。所以若有空,最好去禪修中心禪修(緬甸和斯里蘭卡有許多禪修中心)。定力好的人,禪定功深的人,沉得住氣,不容易動怒,貪嗔癡等不善心也不容易生起,所以要幸福安樂的過日子,一定要有一顆平靜的心。


流通處:中平精舍
地址:324桃園縣平鎮市新榮路71號(新勢國小旁)
郵政劃撥:31509529
戶名:許果儒(釋果儒)

(本文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Min0121&aid=5560293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02:55 【udn】 這裡更便宜!幸福 煩惱 就是 斷捨離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