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0 01:20:39瀏覽1563|回應0|推薦2 | |
(三)、智慧相 許多人對「如何增長智慧」不感興趣,而對如何獲得幸福安樂,如何消災免難,則非常感興趣。事實上,想要擁有幸福安樂的一生,想要改變命運,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因為沒有智慧,就無法解決問題,無法改變命運。 什麼是智慧?智慧和知識有什麼不同?周易之先生在《開顯生命的無盡藏—幸福快樂的源頭活水》一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說。智慧指人生的智慧、生命的智慧,是使身心安住的智慧;有智慧的人能解決生命中的種種問題,知道如何斷除痛苦煩惱。智慧與人心有關,是面對人生的逆境、挫折、困厄時的處理方式和心態,是屬於心靈層面的。 而知識是對外在事物,對現象界的觀察、了解和研究,這種對外在事物的認知、了解,並將之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是知識。知識包括專業的學問與技能,是謀生和求職不可或缺的,知識可以用來解決生活的問題,卻無法解決生命中的種種問題,無法使我們斷除煩惱,解脫自在。 只要訓練有素,便可獲得豐富的專業知識,所以羅素說:「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只是訓練有素而已。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的人,當他們跌到生命的谷底時(破產,嚴重的挫折,或摯愛的人去世),這些博學多聞的學者、專家、醫生可能痛不欲生,甚至會自殺,除非我們有安頓身心的智慧,否則再多的知識也無法解決我們的痛苦、煩惱。 有些人將學問淵博,有才幹的人視為智者,這是不對的,因為學問淵博的人很可能因為貪、嗔、癡現前,而做出讓自己身敗名裂的事,東吳大學中文系的某教授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培養一個人的知識,卻沒有培養他的品德,等於給社會製造問題。 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明哲保身,不會惹禍上身,不會因為貪財好色,因為「強出頭」而惹禍上身(「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所以請不要錯把知識當作智慧,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不一定有解決痛苦煩惱的智慧,不一定有使身心安住的智慧。 什麼是讓身心安住的智慧?根據佛教,慧是五根13之一,「信」(faith)和「慧」必須平衡,沒有智慧的信仰是盲目的,可惜絕大部分的人是「信」強而「慧」弱,喜歡盲目崇拜偶像,崇拜有神通的上師,崇拜外國來的古魯(Guru,上師),這種人是「依人不依法(Dhamma,Truth)」。 佛陀在《羯臘摩經》中提到十不依:十種不可依止,不可輕易相信的人與事: 佛陀說:「當你們自己覺知,此法是善,無有過失,此為智者所稱讚,若受持奉行此法,能生起利樂,若是如此,你們應當受持,照著去做。」 佛陀教我們「十不依」,使我們能增長智慧。當我們確知「此法是善,無有過失」,且「為智者所稱讚,若受持奉行,能生起利樂」時,才能相信並照著去做。既然是「能生起利樂」的好事,何樂而不為?所以人人都應該遵循「十不依」。 知道智慧與知識的不同後,我們要積極的培養智慧,增長智慧。有智慧的人必定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智,有通達活潑的智慧,當然也「知因識果」,能明辨是非。 1、自知之明,知人之智 《老子》說:「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有自知之明的人,自覺能力強,反省能力亦佳;相反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自覺能力差,反省能力也差。 自知和知人哪個比較難?當然是自知比較難,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實在不多。有智慧的人必定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斤兩有多重,也看不到自己的貪、嗔、痴有多深重,更看不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我執、我所和雜染(defilements)。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很難了解他人內心深處的痛苦和煩惱,所以孔子說:「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當你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當事人為何會犯罪,要站在他的立場去同情他、憐憫他,如果設身處地,我們在同樣的環境下,也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是因為孔子有同理心,有知人之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 「人皆闇於自知」,要有自知之明必須修習「心念處」—要觀察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透過觀察自己的心念,我們知道自己的心是否清淨,是否有許多雜染;觀察貪慾、嗔恨、驕傲的念頭是否生起,如果已生起,要立刻斷除。一個經常觀察自己的心的人,必定有安頓身心的智慧,能夠「不為物役」,不容易受外在物質的誘惑;貪、嗔、癡、慢(驕慢)、疑,也不容易生起。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自覺能力差,反省能力也差。自覺能力差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指正,甚至「聞過則怒」,一聽到別人批評他,或指出他的缺點,便大怒(怒不可遏),這種人惹人厭惡,容易廣結惡緣。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因為人際關係差,所以當然不快樂。 有人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小鬼之所以難纏,是因為小鬼缺乏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是個人人厭惡的小鬼。「小鬼」的特徵是很難伺候,非常挑剔,喜歡刁難別人,喜歡作威作福,喜歡打小報告,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喜歡拍馬逢迎,喜歡拍上司的馬屁,欺壓下面的人,如果我們指出他的缺點,他會惱羞成怒,懷恨在心,所以與這種人相處的最好方式是「敬而遠之」,以免結惡緣。 有智慧的人必定有知人之智,一旦知道對方的人品不好,就要敬而遠之。選擇朋友要「寧缺勿濫」,以免被朋友拖累,才不會吃大虧,不會遺憾終身。 一個人的人品好不好,看眼神即可得知,因為眼睛是靈魂之窗,邪惡的人不可能有清澈、明亮的眼眸,也不可能一臉正氣,所以孔子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為什麼要防人,是要防小人,防壞人,要防認識不久就跟你借錢的人,所以一定要知道你周遭的親友是善還是惡,值不值得信賴。如果沒有知人之智,結果被朋友、親戚拖累,會非常悽慘,這種例子很多。例如替朋友或親戚擔保,害自己背了兩三百萬的債務;或是借鉅款給朋友,最後反目成仇,遺憾終生(黃老師是最好的例子,他往生時,眼睛睜得大大的,死不瞑目)。所以要知道你周遭的親友值不值得信賴,如果沒有知人之智,結果被親友拖累,想要幸福安樂的過日子,也難。 2、通達活潑的智慧 孔子被譽為「聖之時者也」,是因為孔子有通達活潑的智慧,他的言論、思想不會不合時宜,不會拘泥不通,能因時制宜,能因地、因人而變通。例如,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說:「無可無不可」,可見孔子的思想觀念是相當通達活潑的,不會滯於一隅,存一隅之見;孔子不會非這樣不可(毋必),不會固執己見(毋固),也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毋我),所以孔子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也因此子貢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我把這句話改成「天不生佛陀,萬古如長夜。」 另外,老子、莊子也是比較有智慧的人,因為他們在面對無常、苦、空的生命現象時,有一套因應之道。例如,在《莊子》列禦寇篇中提到: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賫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莊子認為他的葬具非常完備,有天地當他的棺材,又有日月、星辰和萬物陪葬,他的葬具已經很多了,不需要再添加任何東西,而他的弟子卻擔心他的屍體會被烏鴉或鳶鳥吃掉。莊子說:「你們不讓烏鴉和鳶鳥吃我的屍體,卻讓螻蟻吃我的屍體,奪彼與此,不是很偏心嗎?」莊子有豁達的人生觀,有通達活潑的智慧,所以能夠「外形骸」,能置「色身」於度外。 此外,老子的「清靜無為」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老子認為我們有太多人為的造作,心忙著打妄想,忙著追名逐利,忙著到處攀緣,由於忙、盲、茫,所以才會身心交瘁,疲憊不堪,能夠像老子、莊子般返璞歸真的人實在不多。《老子》一書中充滿智慧的言語,教我們如何明哲保身,如何做人處世,所以我們要向老子、莊子學習,學習他們通達活潑的智慧,以及面對死亡時的解脫自在。 上一世紀,泰國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禪師—阿姜查。阿姜查說:「開悟的人的心是非常柔軟的。」我發現一個人的心或個性有多強硬,他的命就有多硬,「弓硬了傷弦,人硬了傷心」,這種人不但傷害自己,也嚴重傷害到自己的家人、親友。如果夫妻都很強硬,互不相讓,這種婚姻是不會持久的。有許多當先生的很強硬,當妻子的只好忍受先生的專橫、霸道;反之亦然,如果娶到兇悍潑辣,會拿菜刀追先生的妻子,如果不能離婚,也只好忍耐,只是不曉得能忍多久。 一個個性強硬的人,人際關係一定不好,跟同事、子女、媳婦和終身伴侶都處不好,所以不要太強硬,要有一顆柔軟的心。有通達活潑的智慧的人和開悟的人一樣,他們的心是非常柔軟的,不會太硬,所以當然比較幸福、快樂。我很喜歡讀阿姜查的書,也翻譯了三本他的著作,阿姜查有數十本著作,希望我能一一把他們翻譯出來,讓讀者們一窺一代大師的智慧與風姿。 3、知因識果、明辨是非的智慧 有智慧的人「知因識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有將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的能力。許多人處理事情是把事情嚴重化,雞毛蒜皮的小事變得很嚴重,這樣會傷害到當事人,也容易結怨,請記得「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韓非子說:「偏聽則蔽,兼聽則明」,不可只聽一面之詞,一定要多聽幾個人的看法,還要知道說者的智慧人品如何,有些事情不去查明,只聽一面之詞,認為某某人就是這樣,如此是非不分,不知前因後果,當然會遭人詬病。這種人因為沒有解決問題的智慧、能力,只會增加更多的逆緣。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是「莫明所以的出生,無可奈何的活著,心不甘情不願的去世。」深明因果的人,以及積極改過行善的人沒有這些缺憾。 許多人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中,在個人與家人的相處上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使我們不得安寧,焦躁不安,身心俱疲,或許有人會問:「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麼?」所以,偶爾我會問非佛教徒五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出生在這個世間?(絕對不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也不是上帝決定的,我們非出生在這個世間不可,不是嗎?);第二、父母親是你選擇的嗎?(當然不是,我們別無選擇,由於前世與父親或母親結的緣,我們不得不生在這個家);第三、出生的時間是誰決定的?家母生於1930年,她偶爾會報怨太早出生,吃了不少苦。第四、出生的地點是誰決定的?上帝有能力決定六十幾億人的出生地點嗎?第五、性別是誰決定的?有人恨不生為男兒身,為什麼會當女生?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由於因果是通三世的,一個「知因識果」的人,了解生命是輪迴不已的,知道貧富貴賤、吉凶禍福都是自己前世今生所造的善惡業(Kamma,行為)的結果;知道壽命的長短、命運的好壞,都是自己的業力造成的,就不會在碰到逆境時怨天尤人,而能坦然面對,所以得意時,能澹然處之;失意時,能泰然處之,當然就不會去自殺,也不會去報仇。 業是一種行為(action),有身、語、意三種業;有定業、不定業;有共業、別業。我在斯里蘭卡唸書時,上過一門課,叫做部派佛教的業力論(The Kamma Doctrine In Abhidhamma Buddhism),所以知道佛教的「業力論」非常錯綜複雜。所謂的定業,是指已經造成的善惡業,如殺父、殺母等惡業,這種惡業是無法挽回的,必須接受果報。佛書中提到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之一即是「定業不能轉」,另外兩者是無緣之人不能度,不能盡度眾生。 如何才能改變命運?明朝的袁了凡所著的《袁了凡家庭四訓》是必讀的好書,也是改變命運最好的例子。袁了凡把一生所體會到的改變命運的方法告訴他的兒子,希望他不要被命運侷限,方法就是要盡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積極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若能持之以恆的去做,便可以改變命運。 袁了凡年輕時,聽母親的話,放棄考試作官的念頭,改學中醫,一來可以養生,二來可以濟人。有一天,他在慈雲寺遇到孔老先生,孔先生告訴他說:「你有作官的命,為什麼不讀書呢?」孔先生為袁了凡算命後說道:「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試第九名。」到了次年,三處考試都考取了,而錄取的名次也確實符合孔先生的預言。因此,袁了凡再請孔先生幫他算一生的吉凶禍福。 孔先生算的結果說他某年會考第幾名,某年會補上廩生缺,某年當為貢生,某年會在四川當官,在任三年半即離職歸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而無子。從此以後,凡是考試,名次的先後,都不出孔先生的預言,因此袁了凡深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對人生從此心灰意冷,澹然無求。 二十年後,有一天,袁了凡到了棲霞山,與雲谷禪師對坐一室,袁了凡有三晝夜睜著眼睛不睡覺。雲谷禪師問他:「你坐了三天,不起妄念,是何原因?」袁了凡回答說:「我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說:「凡夫俗子才有定數,大善與大惡之人的命是算不準的。」雲谷禪師又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又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若不知道反躬內省,向外馳求是沒有用的。」 袁了凡自我反省後說道:「科第中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未能積功累德,以積厚福,加上不耐煩劇,度量狹窄,不能容人,又輕言妄談,這些都是薄福之相。」又說:「我好潔成癖,水清無魚,這是無子的第一個原因;我善怒,脾氣暴躁,缺乏生育萬物之和氣,是無子的第二個原因;仁愛是化育之本,我不能捨己為人,是無子的第三個原因;另外還有多言耗氣,好酒損精,不知養護元氣等都是無子之因。」 從此以後,袁了凡痛改前非,為了求取功名,他發誓做三千件善事,並報答天地祖宗之恩德。雲谷禪師還教他把每天所做的善事記在功過格上,如有過失,則需功過相抵。之後,袁了凡的命再也算不準了。歷時十年才做完三千件善事。隔年,他又發求子之願,並許下再做三千件善事以贖此生之過,隔了一年,他的妻子就生下一個男孩。袁了凡的兒子後來也中進士,為高要知縣。袁了凡於七十四歲時壽終正寢,原先命中注定只能活53歲,由於他積極行善、勇於改過,結果多活了二十一年。 清朝的石成金在《涉世方略》一書中,把「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的順序倒過來,他認為人的命運可以經由後天的努力而改變,所以勤讀書,飽讀詩書,與人為善,修己積德,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 1982年暑假,我在高雄參加齋戒學會,那時台大哲學系教授楊政河老師是授課老師之一。楊老師精研「八字命理」,他告訴我說:「從一個人的生辰八字,可以知道此人何時往生,是病死、淹死、被火燒死或意外事故死亡,都算得出來。」 研究紫微斗數近三十年的劉老師說:「紫微斗數的命盤即是一個人過去世的業力表。」此人與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子女、朋友的關係都可在命盤上窺知;而此人的美醜、高矮、胖瘦、貧富貴賤、吉凶禍福,智愚、賢不肖,壽命的長短全顯現在命盤上。 周易之先生說:命之所以算得準,除了須具備方法(命理學問)外,基本上是根據兩種宇宙人生的真相:即「三世」與「因果」。因為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生命相續,以及因果的必然報應,即善因招善果,惡業招惡報,如此命才會依循一定的軌跡運作,因此人的命運才會被精準的算出。 紫微斗數和八字命理是根據我們的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時,以天干地支來推算),算出此人一生的命運,因此我們可以如此推論:每個人的生辰八字,就是我們過去世的所作所為—即過去世的業力留在今生的密碼。算命是解讀我們生命的密碼,從而得知一生的吉凶禍福。 由於前世與今生有因果相續的關係,所以必須根據過去世的善惡業,才能推算未來,否則命運將無從算起(無法無中生有)。所以要好好修正自己的行為,積極改過、行善,否則難以跳脫「命中注定」的窠臼。 另外,前台大電機系教授王唯工先生在《氣的樂章》一書中提到:命相學是一種統計學,是歸納、整理、分析出來的學問。又說:「在亂世,命是算不準的,因為一出門很可能就被盜賊殺了。」 以前,我喜歡幫人看手相,我發現凡是輟學或休學過的人,智慧線必定斷成兩節;而離過婚的人,感情線必定分成兩段,並有一條線連到生命線(視離婚時的年紀來決定該線的長短),這也是歸納、分析的結果,是一種學問而不是智慧,因為學了就會,卻無法避免不休學、不離婚;不離婚要靠智慧、德行。 孔子說:「智者無惑,仁者無憂,勇者無懼。」有智慧的人對「生從何來,死後往何處去」沒有疑惑,所以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須對「法」(Dhamma,truth)有深入、正確的了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生命的本質後,並力行滅苦之道,可以讓我們幸福安樂、解脫自在的過生活。 註解: 13 五根(Five Faculties):指信(faith)、精進(effort)、念(mindfulness)、定(concentration)、慧(wisdom)。 ◎前往幸福安樂與解脫自在的人生—離三心、具四相(三)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