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1 00:20:19瀏覽1035|回應0|推薦4 | |
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 ※ 接續十善業略說(一) 那盜呢?盜,就是對有主物(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我們起盜心,想要佔為己有,令它離本處。離本處就是…這個滑鼠本來在這裡而且是有人的,我明明知道它有人,我想要,我把它從這邊移到這邊。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就形成了「盜」。我看一看很想要,把它移到這裡,甚至把它放到口袋裡面帶回家,這個當然就是盜,一定是盜。 你說我現在學佛了,不太可能犯,都知道偷盜是不好的。但是你看看,我提醒你,你看看你有沒有犯…比較常犯的就是「輕慢取」,「輕慢取」出現在父母親對子女。小時候過年的時候,長輩給紅包,媽媽就說你紅包拿過來,我幫你收,幫你存起來,存起來就是變她的了,這個就是「輕慢取」,嚴格講也是偷盜。因為這孩子的,你沒有經過人家同意,說我幫你存起來,說你吃的、你用的都是我給你的,這紅包歸我,理所當然。不對的,這是長輩給他的,就是他的。在座的父母有沒有常常這樣。還有就是老師對學生。你看我們小時候偷看一下漫畫、小說,老師沒收了以後,不久就看到他的小孩在看,那本就是我的,這個也是輕慢取。沒收之後變他的,這個是輕慢取,可是我們都沒有察覺,理所當然。 還有就是長官。以前的官員對老百姓,我們說巧取豪奪,仗勢力用權位來欺壓百姓,揩一點油,這個都算偷盜。或者現在的民意代表,假設我現在有什麼事情要拜託他,要紅包,明示暗示,這個都算偷盜。本來你是民意代表,有義務要為民服務,但是為民服務的前提,需要收賄賂或者是要收紅包,這就是變相的…就是偷盜。或者我們作生意的,逃漏稅,作兩三本帳的,這個都算偷盜;你偷盜的對象是誰?是全體納稅人,全體國民,這個就是我們常犯的。還有開店不開發票的,這個都算。 還有打仗的時候,我們常看到清朝末年的八國聯軍,英國還有日本,到了中國之後,你看他們第一個搶什麼,搶博物館裡面的古董。大英博物館,一樓進去中國館,你看雲崗石窟三個大佛,整個扛去,還好給他扛去,不然炮火一定統統弄碎掉,我們只能這樣想,因為他替我們保管。你知道去到那裡參觀之後,心情非常不好,他連我們中藥用的秤,這麼小支,他都拿。擺在櫥櫃裡面,寫什麼你知道嗎?「不詳」。因為他不知道那個要作什麼。你什麼也不懂,拿這要幹麼…還好給他拿了,不然這東西以後子孫要看沒得看的時候,你就到大英博物館裡面去看。三尊佛,他就寫「佛」,什麼佛他也不管,因為他不懂嘛。拿了一大堆,什麼都拿耶。像這種打仗的時候,把人家的國家整個城搜括一空,博物館的寶貝、古董全部搬走,這個都是偷盜。 再來我們比較常犯的就是公物私用。辦公室,信紙、信封、筆啊或者什麼你可以想到的…辦公室有,你家裡就有。然後copy拿去辦公室copy;打電話要打大哥大比較貴,用辦公室的電話打,這個都是偷盜。所以我們學佛到現在,知道就不能再犯。偷盜果報,待會講你就會清楚。 再來我們比較常犯的就是…去拜訪朋友,朋友請我們到他家裡去坐,你到他家裡去坐,他正在忙,忙泡茶或者煮咖啡給你喝的時候,你在他家裡看看這個擺設,這本書不錯,拿下來看看,這個是他去哪裡玩的,給它拿下來看看玩玩。你到家裡隨意動人家的東西,我們剛講這個滑鼠從這裡移到這裡就盜了,你把他的書拿下來翻一翻再放回去或者隨便放,這個都是盜。這個也不行。這個就是…一樣,串習,你想要,你好奇,你就拿。為什麼叫順手牽羊,也是好奇,你真的有這麼需要這個東西嗎?其實可能不是,因為習慣了,喜歡動人家東西。所以到朋友家,即使很熟很熟,都要先問過,你這本書可不可以借我拿下來看看,都要問過,人家同意你才能動。養成這樣的習慣,就是不讓這個盜心一直串習,這個是要注意的,不要常犯。 最後一個我提醒各位就是,我們讓父母的資財減少,你看現在尤其嚴重。父母辛苦一輩子,老了,孩子畢業之後跟媽媽說:「我要買房子,你贊助我幾百萬。」就給了。「我要買車子,你再贊助我幾十萬。」大的贊助多,小的贊助小。然後星期六、日回去看父母,看看…「媽!你這個不用,給我。」「那個你也不要,給我。」全部帶走。父母,我們剛講是我們的恩田,他扶養我們長大,我們理所當然應該要報答、養育。可是現在的人,因為他有各種理由,說我現在收入很少,我爸爸媽媽有退休金,日子過得很好了,不需要我奉養,講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你沒有奉養,你還讓父母的資財減少,常常回去用半偷半搶的…講難聽就是這樣子,什麼你都要,這個也會讓自己資財減少,其實就是盜。 如果我們這一世,盜這個業比較重的話,資財就容易缺乏,一輩子都非常貧窮,身心不安樂,名聲也不好。有父母會去讚歎說:「我兒子好乖喲,每次回來都給我拿這個拿那個。然後買房子要我資助幾百萬。」有嗎?會這樣嗎?就名聲不好。再來,它的依報環境就是,種植五穀、水果、蔬菜、花卉,不管你種什麼,收成都不好,因為盜業的果報的影響。 ◎前往十善業略說(三)。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