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6 23:16:43瀏覽3071|回應0|推薦19 | |
讀——鄭愁予〈霸上印象─大霸尖山輯之三〉
一、主題:這首詩是寫作者攻頂成功後依依不捨的情懷。從鹿場大山、馬達拉溪谷,一路向東跋涉,到達了目的地。以大霸尖山為點,東邊是峭壁危崖,是五座峰稜相連的東霸尖山,所以說「不能再東了」;西邊是山勢岌岌、危峰兀立,所以說「不能再西了」。站在霸基下,環顧周圍,豈只不能向東西,連往前走一步都困難,所以說「不能再前了」。東邊太陽初起,彷彿一腳就踩到太陽的腹肚,可以想見朝陽有多近,並且腹地是軟軟的,當然這只是感覺。「魚貫在一線天廊下」,可見山路多麼狹險,眾人像沙丁魚一樣,一次只能一個人的攀緣而過,抬頭只見一線天。由於路上有東線瀑布及落石,所以有「隕石、水聲」。站在高高的裸峰上往下看,巨松竟渺小如燕草,流動的白雲亦如水池般,峯巒更像花蕾,顯示出山的皺褶。 「縱可憑一釣而長住」,讓人想起了蘇軾赤壁賦那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虚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莫非詩人想縱身美中,從此只釣雲而活,成仙去了?可是卻忘不了這塵世的牽絆?最後詩人用四句五言的文言形式作結,讓詩結束在最凝鍊的狀態。蒼茫之間,縱然難忘來路,卻因美的召喚,頃刻之間已躍入雲海中(彼世界),來不及了,已經跳下去了,馮虚御風,無法再回首了,遺世獨立,遠遠地拋開世間,回到了出生時的居處,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為美而亡,多瀟灑啊!當然這些只是筆者的想像!其實詩人不覺早已離開了霸頂,縱使依依不捨,頃刻間還是走了,再回首則更遠了。 二、結構:這首詩共十四行,以三\九\二分三段,和〈鹿場大山〉、〈馬達拉溪谷〉一樣,作者不用標點。最後兩行個低一格,視覺上有縱身而下的感覺。本詩是直線式敘述結構。 三、音樂性: (一) 、斷句。第一句很長,「不能再東 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不知為何不斷成二句,如「不能再東 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如此還刻以強調「初陽軟軟的腹」。長句急促,或者為了表達爬到峰頂時氣喘如牛的狀況吧? (二) 、用韻:這首詩共十四行,用了ㄨ韻,包括結合韻ㄡ (ㄛㄨ) ,共用了五次;ㄚ韻用了四次;ㄤ韻用了二次,呈現出無規律的重複:ABC/DDBBBEFAA/AA。又「足尖蹴入初陽」一詞六字,用了四次ㄨ韻。 (三) 、排比:「不能再東\不能再西\不能再前」,排比可加強語氣,重複語境,達到疊沓效果。 (四)、對偶:「隕石打在粗布的肩上\水聲傳自星子的舊鄉」和最後「茫茫復茫茫 不期再回首\頃渡彼世界 已遐回首處」,二句句法相似,並肩排在一起,使句子和諧。 (五) 類疊:“茫茫”復“茫茫”;不期再“回首”,已遐“回首”處;“軟”“軟”的腹; 四、意象運用: 1、怕 (意) 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 (象) →視覺與觸覺的聯覺,擔心油然而生。 2、魚貫在一線天廊下 (象) →腹地狹窄,只能游魚般一條接一條地依次序進入,暗示登山的競競業業 (意) 及山路的險阻 。 3、襤褸 (意) 的來路 (象) 。 4、巨松如燕草 (象) →登高必自卑 (意) 五、藝術技巧: (一) 修辭
(二) 語言鍊字: 1、文言鑲句:如「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在我們的跣足下」 (跣足即赤腳) 和最後的五言四句。 2、倒裝句: 已遐回首處→回首處已遐 六、結論: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生猶如風帆,小岸方歇,又急行奔赴,回首處總有些難忘的風景在波心蕩漾不已。 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有首詩: 〈I died for beauty〉 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