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鄭愁予〈霸上印象─大霸尖山輯之三〉
2017/11/16 23:16:43瀏覽3071|回應0|推薦19

讀——鄭愁予〈霸上印象─大霸尖山輯之三〉


不能再東 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

我們魚貫在一線天廊下
不能再西 西側是極樂
 
隕石打在粗布的肩上
水聲傳自星子的舊鄉
而峯巒 蕾一樣地禁錮着花
在我們的跣足下
不能再前 前方是天涯 
巨松如燕草
環生滿池的白雲
縱可憑一釣而長住
我們 總難忘襤褸的來路
 
 茫茫復茫茫 不期再回首
 頃渡彼世界 已遐回首處
 

一、主題:這首詩是寫作者攻頂成功後依依不捨的情懷。從鹿場大山、馬達拉溪谷,一路向東跋涉,到達了目的地。以大霸尖山為點,東邊是峭壁危崖,是五座峰稜相連的東霸尖山,所以說「不能再東了」;西邊是山勢岌岌、危峰兀立,所以說「不能再西了」。站在霸基下,環顧周圍,豈只不能向東西,連往前走一步都困難,所以說「不能再前了」。東邊太陽初起,彷彿一腳就踩到太陽的腹肚,可以想見朝陽有多近,並且腹地是軟軟的,當然這只是感覺。「魚貫在一線天廊下」,可見山路多麼狹險,眾人像沙丁魚一樣,一次只能一個人的攀緣而過,抬頭只見一線天。由於路上有東線瀑布及落石,所以有「隕石、水聲」。站在高高的裸峰上往下看,巨松竟渺小如燕草,流動的白雲亦如水池般,峯巒更像花蕾,顯示出山的皺褶。

 「縱可憑一釣而長住」,讓人想起了蘇軾赤壁賦那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虚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莫非詩人想縱身美中,從此只釣雲而活,成仙去了?可是卻忘不了這塵世的牽絆?最後詩人用四句五言的文言形式作結,讓詩結束在最凝鍊的狀態。蒼茫之間,縱然難忘來路,卻因美的召喚,頃刻之間已躍入雲海中(彼世界),來不及了,已經跳下去了,馮虚御風,無法再回首了,遺世獨立,遠遠地拋開世間,回到了出生時的居處,死即是生,生即是死,為美而亡,多瀟灑啊!當然這些只是筆者的想像!其實詩人不覺早已離開了霸頂,縱使依依不捨,頃刻間還是走了,再回首則更遠了。

二、結構:這首詩共十四行,以三\九\二分三段,和〈鹿場大山〉、〈馬達拉溪谷〉一樣,作者不用標點。最後兩行個低一格,視覺上有縱身而下的感覺。本詩是直線式敘述結構。

三、音樂性:

() 、斷句。第一句很長,「不能再東  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不知為何不斷成二句,如「不能再東 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如此還刻以強調「初陽軟軟的腹」。長句急促,或者為了表達爬到峰頂時氣喘如牛的狀況吧?

() 、用韻:這首詩共十四行,用了ㄨ韻,包括結合韻ㄡ (ㄛㄨ) ,共用了五次;ㄚ韻用了四次;ㄤ韻用了二次,呈現出無規律的重複:ABC/DDBBBEFAA/AA。又「足尖蹴入初陽」一詞六字,用了四次ㄨ韻。

() 、排比:「不能再東\不能再西\不能再前」,排比可加強語氣,重複語境,達到疊沓效果。

()、對偶:「隕石打在粗布的肩上\水聲傳自星子的舊鄉」和最後「茫茫復茫茫 不期再回首\頃渡彼世界 已遐回首處」,二句句法相似,並肩排在一起,使句子和諧。

() 類疊:茫茫茫茫;不期再回首,已遐回首處;”“的腹;

四、意象運用:

1、怕 () 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 () →視覺與觸覺的聯覺,擔心油然而生。

2、魚貫在一線天廊下 (象) →腹地狹窄,只能游魚般一條接一條地依次序進入,暗示登山的競競業業 (意) 及山路的險阻 。

3、襤褸 (意) 的來路 (象) 。

4、巨松如燕草 (象) →登高必自卑 (意)

五、藝術技巧:

() 修辭

  1. 誇飾:「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誇大形容朝陽之近,彷彿足尖可觸似的。
  2. 對比:「巨松如燕草」,巨松之大,燕草之小,
  3. 明喻:「而峯巒 蕾一樣地禁錮着花」,主體是峯巒, 喻詞:一樣地,雙喻體:蕾和花。
  4. 摹寫:是將有關事物的各種感覺,如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方法用文字細膩的表現出來。「軟軟的腹」、「隕石打在粗布的肩上」是觸覺;「不能再東\不能再西\不能再前」,是意覺;「水聲傳自星子的舊鄉」是聽覺;「一線天」是空間覺,其餘為視覺摩寫。
  5. 擬人化:初陽軟軟的腹,初陽如人有腹。

 (二) 語言鍊字:

1、文言鑲句:如「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在我們的跣足下」 (跣足即赤腳) 和最後的五言四句

2倒裝句: 已遐回首處→回首處已遐

六、結論: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生猶如風帆,小岸方歇,又急行奔赴,回首處總有些難忘的風景在波心蕩漾不已。

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有首詩: 〈I died for beauty〉

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 was lain
In an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
"For beauty," I replied.
"And I for truth, -the two are one;
We brethren are," he said.

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 our names.

我為美而死,但依舊輾轉

難以適應墓中

有人為真理而死,躺在

相鄰的房間

他輕聲問我為何失敗?

“為美”,我回應

“而我則為真理,他們本是一體

我們,是兄弟”,他說

於是,親人般相遇一夜

隔著房間交談

直到青苔漫上我們的嘴唇

並覆蓋了我們的名字

熱愛登山的族類,追求美和真理,留給後世讀者對山的憧憬,竟也是如此絕美的誘惑!

20171114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ngFu&aid=10906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