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9 23:32:42瀏覽1945|回應0|推薦13 | |
讀——鄭愁予〈鹿場大山─大霸尖山輯之一〉 〈鹿場大山──大霸尖山輯之一〉◎鄭愁予 一、主題: 描寫爬大霸尖山時所見的山景及與和同伴迷失在雲霧中的過程。樅,是松杉科的長綠喬木,可造紙,有的品種看起來接近藍色,即藍樅樹(Blaufichte)。另外冷杉類也有不少是綠中透藍,十分美麗。都是寒帶高山上的植物,可作聖誕樹。藍孩子的樅,指一棵棵小藍樅叢生聚集,漫山遍野的蓋住(擠瘦)大山的脊背,甚至連山路都不見了,好像被坐着,一動也不動的森林吃掉了。同時雲霧繚繞,輕雷隱隱,走著走著,看不見穿著帆紅衫子的隊友,可見霧有多濃,所有的人彷彿是溺在雲海「寬大的懷袖」中一樣。因見不到隊友,感覺自己體溫驟降,像是寒冷的孤島。這時隊友間唇齒相依,只能彼此呼喚,並且叫著暱名。而高聲呼喚時,額際有震動的感覺,同時形成回聲,所以說「互擊額際而成回聲」。另外有說呼暱名是山友的習慣,以免讓山裡的妖怪記住。 二、結構: 這首詩分兩段,各七行。形式非常整齊,順著爬山過程順敘寫下,讓人著實有身歷其境的感覺。然這首詩鄭愁予沒有用標點,跟之前的詩,在視覺上不太一樣。這種以空格代替標點的現象,在〈五嶽記〉中頻頻出現,甚至在〈草生原〉之後,幾乎是沒有標點。這點也是筆者的習慣,筆者發表過的詩,除了帶有情緒暗示的驚嘆號、問號、引號、刪節號之外,也不用標點。這是為了視覺上的乾淨,也希望有別於散文。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也有過這樣的看法,他以「素顏」與「韻腳」的概念,不添加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以及摻雜任何外來語彙,堅持素著一張純漢字的臉來創作詩集。 三、音樂性:頂真是新詩音樂性表現的技法之一,因此筆者將頂真、類疊、排比、對偶、層遞等修辭放在音樂性部分討論。 (一) 斷句:大部分依完整的一句為斷句標準,唯第三、四行本該為一句,但如此這句則太長,破壞整首詩的平衡和節奏;另「惟呼暱名輕悄」,是倒裝句,使節奏停頓舒緩。 (二) 類疊:「許多竹 許多藍孩子的樅」、「唇與唇」、「便被…便隨」、「已航入…已化為」。 (三) 頂真:「正是雲霧像海的地方」,為第一段末,第二段始。 四、意象運用:主要意象是森林(第一段)和雲霧(第二段)。在作者筆下森林是會吃路的,吃完還會吐著雷聲,甚至吞沒他們,可以想見山難如何發生,多麼令人毛骨悚然的描寫;形容森林的茂密,用「擠瘦」來形象化,則更具體;第二段講的是雲霧,但作者並沒有去描寫濃雲大霧的樣子,反而描寫與隊友失散互相呼叫時的情狀,又用「航入寬大的懷袖」,形容大霧如海,自己有如孤島,讀來真有置身大霧中的感受,蒼茫並且危險。 五、藝術技巧: (一) 修辭 略喻:「藍孩子的樅」,省略喻詞的比喻法。樅是主體,藍孩子是喻體。 擬(物)人:「坐着吃路的森林\在崖谷吐著雷聲」,森林像巨人或巨獸會吃會吐。 借喻:「寬大的懷袖」,喻雲海;「寒冷的島嶼」,喻雲海中的自己。 誇飾:互擊額際而成回聲,誇大了互擊額際的效果。 (二) 語言鍊字: 「惟呼暱名輕悄」,將輕悄倒裝,原句應該是「惟輕悄地呼暱名」,如此使句意凝練,節奏停頓舒緩。另外倒裝還有強調的作用,此句重點在「輕悄」二字,即互呼暱名時需輕輕悄悄地。 「坐着吃路的森林」、「擠瘦了鹿場大山的脊」,吃把山的可怕,擠把森林之密給具體化了。 六、結論: 鹿場大山,又名樂山,位於台灣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與泰安鄉交界處,海拔2,618公尺,是雪霸國家公園邊界上的一座高峰。雪霸及雪山和大霸尖山。大霸尖山又稱「酒桶山」,因為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圓柱,四面都是直立的懸崖,可以想見攀爬大霸尖山的凶險,大霸尖山的「霸」字,更凸顯了它的氣勢。泰雅族人稱大霸尖山為「Babo Papak」,Babo是山的意思,Papak是指雙耳朵,因另有小霸山與之遙遙相望,形似雙耳而得名。 清代中期,就已有歌頌大霸尖山的作品了。詩人芝亭有「大霸怪峰」之詩: 「山容險怪俯鴻濛,犵草巒花仰祖峰;似念瑪耶消息渺,長傾破耳聽東風。」 另一位詩人黎仁則歌頌大霸尖山: 「尋幽結伴探鴻濛,偷得窮忙半日工,大霸山頭吞浩氣,此身如在白雲中」。 想像那吃人的雲霧,吃路的森林,讓人既害怕又神往。 0170625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