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6 06:16:12瀏覽1770|回應0|推薦16 | |
讀--鄭愁予〈絹絲瀧─大屯山彙之三〉 花季是揉縐的立軸 懸於 被水擎著的天空 天空下的山谷有午日盈滿 (像男子獨酌時那麼嚴肅地) 將松籟用亂針繡在雪般的白晝上
沒有河如此年輕 年輕得不堪舟楫 且自削岩骨成為丹墀那種傾斜 且將聳如華表的兩峰之間 留給今夜 七星必從斯處凡謫 必將長袂相結地一躍而出瀧外
一、主題:這首詩描寫大屯山彙的絹絲瀑布。絹絲瀑布高十四公尺,位於陽明山內雙溪的上游, 如絹絲般的細長水流。作者寫絹絲瀧,卻言花季,或許瀑布之上開滿想像之花吧? 二、結構:本詩十行,各五句分二段,結構整齊。 三、音樂性: (一) 斷句: 1.「花季是揉縐的立軸 懸於\被水擎著的天空」,原句應是「花季懸於被水擎著的天空,是揉縐的立軸」,先因後果,作者如此斷句,則先果後因,增加句子的斷裂性。 2.「且將聳如華表的兩峰之間\留給今夜」,原該是一行,但「留給今夜」又可與下句共用,形成跨行的歧義,即奔行(run–on–line)。 (二) 類疊:「沒有河如此年輕 年輕得不堪舟楫」→年輕,是為疊詞;末四句「且自…且將…」「必從…必將…」,且、必是為疊字。 (三) 內在節奏: 1.「(像男子獨酌時那麼嚴肅地)」→括弧內補充說明的句子,轉換了說話者明原先的口氣,以一種旁白的方式,耳語似的對讀者說,使節奏變緩。 2. 內在情緒由一種縹緲的寧靜,從「將松籟用亂針」開始,增強了動感,而後一詠二嘆其「年輕」,以「且自…且將…」「必從…必將…」,使情緒一波三折,最後以「一躍而出瀧外」收剎,使飽滿的情緒找到出口。 四、意象運用: 1.立軸是抽象之象,作者用被水擎著和揉縐去形繪它,使得瀑布的外觀意象突出。 2.松籟是聲音之象,用亂針形繪,有雜亂之意。 3.年輕得不堪舟楫之意,表達了河水湍急之象。 五、藝術技巧: (一) 修辭 1.擬人化:七星必從斯處凡謫;午日→男子 2.明喻:雪般的白晝;聳如華表的兩峰 3.暗喻:花季是揉縐的立軸 4.借代:花季代替絹絲瀧 5.移覺:將松籟 (聽覺) 用亂針 (視覺) (二) 語言鍊字: 1.瀧:「龍」聲,細雨濛瀧的樣子。用絹絲瀧代替絹絲瀑布,瀧字更有縹緲之美感。 2.丹墀、華表均為文言,丹墀指古時宮殿前的紅石階,華表是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如此則使句子簡潔。 六、結論: 「將松籟用亂針繡在雪般的白晝上」,松籟與雪是寧靜的,用亂針形容山谷中瀑布之聲,言明其輕且亂,十分耐人尋味。刺繡工法上有所謂的「亂針繪繡」,遠觀似畫,近看則似飛針走線,線條呈現抽象並交織,亂中有序,予人活潑奔放,灑脫自由之感。山中往往松針滿林有如繡畫,但作者寫松籟,由虛入實,別具想像。
20171101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