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06 12:58:03瀏覽1088|回應0|推薦2 | |
最近開始在某些時候被人指責沒良心、沒愛心。這些指責當然不可能來自醫院,否則便是自己的專業素養不夠。相反的,而是來自身邊親近的人,人生中不被了解之事在所多有,我也無甚掛懷,只是今日偶讀此文,不禁心有所感。只好引文以和。 茲心集》白袍裡的人 【聯合報/陳國慈】 首先聲明,我對穿白袍醫生們的觀感是根據我對一位與我共同生活十八年,又當了四十多年的醫生和他的醫界同道身上所觀察到的。假如有醫生朋友們看了這篇文章有不認同之處,請直接找我先生吳香達去理論好了,千萬不要找我。 我常覺得藝文界因醫界而少了些競爭者。台灣許多醫生自小學習才藝,也相當有天分。年輕時如果不是受了家裡的「洗腦」式期望,或書念得沒那麼棒,說不定都有可能走上藝文之路。幾次出國陪我先生去開醫學會議,就看到同行的醫生一大清早提著畫具到旅館附近景點寫生,其美術水準只嘆沒機會讓他往專業畫家發展。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必須等到醫生們進入老年,退休了,才有機會欣賞到他們的文學、攝影、美術或音樂的作品。 醫生天天為病人開藥,病人去看病,若醫生不開藥,總覺得怪怪的、毛毛的,似乎病就不會好了。我曾與多位醫生太太交換心得,共同的不滿就是醫生不肯開藥給自己家人。我在這方面是受害者。從小到大,為了不許感冒影響我上課、上班,我超愛吃藥,總希望在第一時間裡把病快快「壓下去」。只可惜我先生卻極力主張感冒只能休息、喝水,自己產生抵抗力,等待病自然過去才對。十八年來,我最怕感冒,除了討不到藥,還得天天與他辯論為什麼不能吃藥,真的很累。 醫生很忙,大家都知道。但是他們的忙跟別的專業不大一樣。他們的忙使他們長時間待在封閉的醫院內,又為了配合病人急需,醫生們一般選擇住在醫院附近,或索性住在醫院宿舍裡。如此一來,工作場所與私人生活通常局限在半公里方圓內。繁忙的工作也使他們沒有時間培養興趣與嗜好,他們生活圈子因此十分狹窄,通常跟醫界以外的人在一起,會十分不自在。朋友們有時會向我埋怨,為什麼在社交場合裡醫生總是悶聲不響,跟大家格格不入,似乎很傲慢。我既體驗深刻,每次都趕緊澄清:「那不是傲慢,是害羞。」 我最喜愛,也是從醫生那邊學到最深的,就是他們的人生觀。生老病死天天陪伴他們工作,他們對生老病死的接納是自然而堅定的。對於生,他們的歡樂不見得顯示在當時。尤其產科醫生為了接生,常須熬夜,迎著日出完成接生工作,只有如釋重負的疲憊。但每次我先生在街上、餐廳裡碰到父母親牽著長大的孩子過來,為孩子介紹這位把自己迎接到世界來的醫生時,他一整天心情都特別愉快,還會重複好多遍:「沒想到當年接生的小孩都那麼大了,真有意思。」 對於衰老,醫生堅信不只要接受,而且要「欣然」接受。對他們來說,白髮、皺紋、骨頭僵硬都是自然的過程,也是美的。對死亡,醫生們常說人生最大福氣不是生得好,過得好,而是到了那麼一天,可以不受苦而「好走」。一般人對於失去親友,最悲傷是在死亡那一刻。我發現醫生們對死亡本身,卻有一種本能性的接受;真正令他們最悲傷的階段是看著親友一天一天被病魔折磨,卻自感無力,那種煎熬是我們這些缺乏專業知識的人無法想像的。 在病人的眼裡,醫生似乎高高在上,病人求助於他們,他們幫病人治病。然而我先生對一群醫學院學生演講時曾被問到「如何成為一位好的醫生?」他的回答居然是:「知道感謝病人的醫生,才有機會成為好醫生。」他認為當病人握住他的手,緊緊不放,表達無限的感謝,其實是代表病人又一次給了他學習的機會。「該感謝的,是我。」這位一輩子在白袍裡的人嚴肅的對我說。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