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29 06:43:07瀏覽668|回應0|推薦13 | |
4.密韻到疏韻,有韻到無韻(下) (7).譯詩不譯韻,不以韻害意 論韻至此,可以初步得出兩個小結論: 第一、譯詩不必甚至不要譯韻。不會用譯文寫押韻詩的譯者,譯成分行或不分行的散文就好,甚至更好。削足適履、血流滿地是慘不能睹的。而(極)少數會用韻寫詩的譯者,能夠用“譯”文、另行“配”出(聲)韻也可以。但可遇不可求,一勉強就會喧賓奪主、壞了譯事。否則笑話就來了:可以翻譯的就不是詩。譯詩的過程中、少掉了的那個東西就是詩;多出來的那個東西就是詩人。因為原本不會寫詩的人,怎麼一譯詩就會了?文曲星還是繆斯神上身了?稱職的譯詩者,都是腳踏實地、下足了苦功走出來的;“譯詩詩人”則是飄浮在空中的魅影。有一類詩是模仿橫的移植、中文不通的(直譯)譯語詩寫出來的,自以為挾洋自重、大有來歷就是高大上了。可以稱之為譯語或囈語詩派;譯詩譯詞不進步、不到位,此派不會衰、不會亡。 第二、詩歌的心魂在靈感,在詩意,在誠則明、明則誠,在“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而不在聲韻、形式或外貌。所以寫詩用韻不用韻都可以,用韻的詩貓還是不用韻的詩貓,會抓詩老鼠的就是好詩好貓。義和團雖也有義和團的民族氣節,但非要堅持大漢沙文主義而用韻,不知“謙受益,滿招損”為何物,至少也要在天天賣古董之外,拿出若干“傲人的”作品來吧?苦諫三條原則:不以韻害意,不因貪小而失大,不以顏值虧損氣質。古今語音一變,中外詩歌一譯,鍍金、貼金掉下來,不怕火煉的才是真金、實金。 (8).四行詩韻,得衡失衡 回過頭再來看白話、自由、四行新詩的韻腳處理。與文言、整齊的四行舊詩比較,舊詩通常是五、七言的四行(聯)八句而新詩則是字數不定(最好不定)的四行四句。多少年下來,多少名詩、範例出來。舊詩韻腳的格律早有黃金分割的定規,依樣拜金即可。而新詩的金還正在慢慢、苦苦的煉。似乎也不屑參考老舊(、老外),愛怎麼押就怎麼押、動輒失衡,又被不用韻的先進看不起。真是前不見(容於)古人,後不見(容於)來者;多韻多錯,不韻不錯,行不得也哥哥。 以舊詩的四句絕體為準,按照黃金比例(分割)、整齊中有變化(自由)的原則來論:四句全韻是為偏格,韻腳落在(1、) 2、 4句是為正格,其他都是失格。雖不中亦不遠矣、近於1、 2、 4的1、 3、 4還不如2、 4。而有尾無頭的3、 4,又不及斷橋、斷虹的1、 4。最要不得的則是有始無終的1、 2、 3,(優於)1、 3,(優於)1、 2。失格就是拗,拗就是失衡,失衡就站不穩而容易摔跤。失格失衡的失誤,知而能改,則進莫大焉。 一旦知道用韻的原理了,在苦吟的過程中,就可以據之以修正改進了:該補的補,該瀉的瀉,該調動的調動;求衡而得衡,就更上一層樓了。可是如果事與願違、改之不動怎麼辦?那就升到不以韻害意的更高原則,硬著頭皮醜媳婦見公婆嘛!總之,與其有韻無詩,寧可有詩無韻。 至於四行以上或前後另有其他詩段,則求衡守衡的原理不變;但因複雜的程度變大,彈性也變大了,所以因應的方式也就各自不同了。 (9).百獸競奔,百鳥爭飛 有道是“大山中之人,不信海中有魚如樹大;大海邊之人,不信山中有樹如魚大。”寫慣了押韻詩的一造,何妨從密到疏、從有到無,領略享受一下一絲不掛、無韻則剛、無中生有的自由自在。不要再“戴著腳鐐手鋯跳舞,還(得)跳得那麼美”了。反之,寫慣了無韻詩的一造,也不妨嘗試一下從隔岸觀火到渡登彼岸,乃至於生火出神而走火入魔。 三點辯證:第一、或以用韻為守經,不用韻為達變;反之,或以不用韻為守經,用韻為達變。 第二、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能守經達變也不必勉強,兄弟登高、各自努力,各盡其能、各逞其材,百獸競奔、百鳥爭飛,也是絕妙好事一件。 第三、密韻、疏韻,有韻、無韻等等美學理論的建立與依循是一回事,而舊者新之、新者舊之,還是文白夾雜、兼容並蓄;這山望見那山高,還是那山確比這山高?還得由足夠質量、足夠數量的實際作品來決定。詩在人為,美在人愛。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各自加油、分進合擊,自然會促進這山與那山的共同進步。 (10).四行倉庫,八百壯士 最後,再次強調本文的核心重點作為總結。四行者,藏放了許多分割黃金的“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堅守其地也。是搖詩樹、也是聚詩盆,入寶山豈會空手而歸?皇天必不負苦吟人也。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