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四章 密韻到疏韻,有韻到無韻(上)
2017/12/21 06:42:07瀏覽599|回應0|推薦14

4.密韻到疏韻,有韻到無韻(上)


(1).一維反複不是韻,相隔太遠不成韻

形式反複而內容也反複的,就只是重複而不是韻了。同樣,韻腳相隔太遠,超過了聽覺暫留的時效,韻味沒了,也就算不上是韻了。


字組成句的字義沒有反複,而板眼(、節拍、氣口)所在的(顯隱)韻腳,其字音卻反複了。這在聽覺印象的強度上,就異中有同、鶴立雞群了。而某種音(樂)感(覺),也就因此而產生了。詩的全稱當為詩歌或歌詩。歌的意思就是說:詩(歌)不是(分行寫的)散文,也不只是韻文,而是多了一維(或一度)的樂文。所謂“千斤唸白(才抵得上)四兩(之)唱”。說的不會比唱的好聽,西方歌劇的敘唱(宣敘)調不會比咏唱(嘆)調好聽。


(2).兩韻成詩,兩韻成語


每句都押韻的,古詩叫作柏梁(台)體。(根據顧炎武的考證,是後人基於漢武帝造柏梁台一事,偽造漢武與群臣的七言聯句之詩。境界低下,知名知事即可,全無好奇追究的必要。)下面請看史記所載,漢高祖劉邦“自為歌詩”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兩千年後用今天的普通話唸起來,也正是一首每句都押韻的詩。至於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因為全詩短到只有兩句,所以只有所謂有韻或無韻,而無所謂全韻或不全韻了。由此推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與此相關,那就是成語、俗語、順口溜等等之中,許許多多都是兩句的韻文。一方面便於記憶,一方面也使之更為有趣。例如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拼了一身剮,也要把皇帝拉下馬。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舵手一多,船上山坡。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剛自取柱,柔自取束。乃至於像“習慣成自然”這樣的隱韻表達。就語言文化的生動有趣而言,此時有韻勝無韻也。


(3).以韻標點,以韻轉意


古詩發展到了後來,逐漸定型為以兩句一聯為單位(一行)。而仍以一句為單位(一行)的奇數句詩,如上述“大風歌”之類,就成了比較罕見的例外。唐人常說的“得(詩)若干韻”,說的正是連續押韻的若干聯(行)。例如杜甫的“絕句”(三首之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不里船//兩韻也,兩聯兩行也。今人引用時,往往佈置為四句四行。雖然還沒有嚴重到數典忘祖,但至少也是學藝不精、不明究理。進而言之,韻腳又有了標點符號(分行)的意義了。特別講究的情況,轉韻(長)詩,轉韻亦轉意才是正格;轉韻而未轉意乃至於轉意而未轉韻,就屬於拗格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aid=10962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