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松下問童子
2017/11/09 01:00:50瀏覽5691|回應0|推薦12

2.松下問童子,言詩不須韻

 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用今天普通話的語音來讀,是讀不出韻腳來的。好在當時的聲韻規則留傳下來了,讓我們知道二、四句的句尾“去"與“處",必定是韻腳;而第一句句尾的“子",也極可能是。再加上溫州、福州、泉州、潮州、廣州(包含廣東話和客家話),這五州話也還保留了當時古漢語的語音。(甚至韓語、日語中漢字的語音亦然。)所以我們得以把“子"、“去",大致還原為“祖"、“苦",而依據“詩詞破音"的法門,把不押韻了的這首唐詩,怪怪的讀成──松下問童“祖",言詩採藥“苦";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包括我在內,相信許多人用國語吟唸這首詩,領略、嘆賞了將近一輩子,其實一直都不在意這首詩原本是押韻的。不必啼笑,也無須懊惱;掌握而且運用這個現象所帶來的啟示,反而可以走向更寬廣的前程。

什麼啟示?──詩只要寫得好,誰說一定要押韻? 唯外在美是會色衰愛弛的,內在美才有可能越陳越香,歷久彌堅。

什麼是詩(poetry)?據說洋人一直下不出定義來。改為逆向思考,什麼不是詩?答案馬上就有了,──可以翻譯的就不是詩。進一步正經的說,詩歌的內容、意境還有得翻,詩歌的聲韻是沒得翻的。譯詩的時候,大可不必遷就聲韻與形式。否則求美心切、勉強為之,只會削足適履,因表失裡。有的時候,逕行把詩歌翻成散文,也不失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務實主義。

總之,意境、聲韻,內容、形式,內外兼美之詩固佳,不得已而分之,則重內而輕外、存內而捨外、守經而達變可也。寫詩者如此,讀詩者如此,譯詩者也如此,則詩歌幸矣。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aKuan&aid=10898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