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9 15:58:54瀏覽1771|回應0|推薦57 | |
民國76年9月,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從東京搭機飛往北京,成為海峽隔絕38年來,首批踏上大陸採訪的記者,事後傳出核准的中共「高層」就是鄧小平。 「上機前,仍不知何去何從。」李永得從沒想到會率台灣媒體之先踏進大陸,心情如「過河卒子」,只有設法跳脫官方樣板,深入民間觀察,給將赴大陸探親的老兵最新訊息。 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1955年生)生於高雄縣美濃鎮客家莊,政大政治系畢業後,首份工作是「房地產規畫行銷」,後進入自立晚報主跑政治,讓他有機會成為首位踏入大陸採訪的記者。 76年7月14日,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同年11月2日開放大陸探親;敵對多年的兩岸有解凍跡象,但李永得對大陸的了解,也是從小耳聞的「鐵幕」刻板印象,心情是既惶恐又期待。 「原來要去的不是我和徐璐」李永得說,那時國民黨開放老兵探親的消息不斷放出,各大媒體都想派記者採訪,「反對」色彩鮮明的自立晚報卻捷足先登,會挑他和徐璐,是因兩人正好有護照。 他說,自晚社長吳豐山為搶先機,急著要他與徐璐出發,到東京向中共駐日大使館提出「採訪」申請,大使館不敢大意,向北京高層請示,32個小時後「准了!」後有媒體報導,核准者就是大陸改革開放的執行者鄧小平。 「此時報社才對外發布消息,國內外媒體才大為緊張。」李永得、徐璐隔天就搭中國民航飛往北京,「我們定了不接受官方招待、自由採訪、費用自理三原則。」負責接待的中國新聞社也接受,但不代表採訪行程真有自由,並直覺全程被監視。 「我們不擔心無緣無故失蹤,因為國際媒體一路跟著採訪。」他說,大陸也派記者跟隨,邊監視邊「保護」,為擺脫監視,他倆堅持不搭旅館前排班和攬客的計程車,一定走二、三條街再攔車。 採訪大陸學者方勵之時,為甩開跟監,他還請計程車司機開過方家巷口,再猛折回,正好與跟監車對上,那輛車是被甩開了,「可是到了方家,已有記者在等。哎!畢竟是人家的地頭。」 李永得與徐璐曾當著國際媒體,指中共官方全程監視他們,「接待單位」卻說:「『國特』要抓你們回台灣,才保護你們。」 台灣當局並沒有「抓」他們回台,新聞局卻以出國申請書沒填要到大陸,卻由日本轉大陸,告他們「偽造公文書」。申請書是他填的,他被起訴,後判無罪。 大陸行是為「老兵返鄉」探路,曾到市場觀察,到食堂和當地人吃飯。在短短14天內,不只訪問到由台灣「起義」到大陸的叛逃飛行員;在街巷間觀察到大陸經濟景況、政治氛圍,深刻感受到兩岸的差距。 「採訪記者竟變成被採訪對象。」一趟大陸行,李永得最大的感觸是「記者寫的新聞,和事實多少有些差距」,後來他當自晚總編輯、公視總經理,對記者寫的報導也多了包容。 李永得、徐璐的大陸行,中共官方也問要不要訪問「高層」,但兩人都拒絕;到大陸也堅持不批評台灣執政黨,要罵,回來再罵。 「客家風雲」雜誌首期曾以「硬頸子弟、歷史新頁」,肯定李永得的大陸行。他離開自立報系後,出任公視總經理,深感台灣主流媒體,尤其是廣電媒體長期對弱勢族群的漠視,在新聞與戲劇節目,特別重視台灣族群文化的多元;他甚至要求漢民族跳脫看弱勢族群的心態,在同樣水平上與少數族群分享多元價值。 「我在公視時率先推出客家新聞雜誌,也將李喬的『寒夜』改編成客家文學大戲。」李永得說,客家新聞雜誌由懂客家話的記者、主持人,深入客家聚落,「是深度報導,不只是用客家話報新聞」;「寒夜」也全部以客語發音,讓劇情更「原汁原味」。 接掌客委會後,他將客家乙未抗日事件搬上銀幕,拍成「一八九五」;鍾肇政的「魯冰花」拍成客語連續劇;他在六堆地區長大,「菸田少年」、「大將徐傍興」等連續劇,也都忠實記錄了當地的客家人文歷史。 「連住在客家聚落的人也不見得重視自己的語言。」李永得深有所感,也推動客語認證,「沒想到還有滿多人參加」,證明仍有不少客家人關心自己族群的母語與文化。 政黨輪替後,李永得被高雄市長陳菊延攬出任副市長,除有平衡閩客政治意涵外,也是借重他的內斂與媒體經驗,協助她行銷高雄。 李永得是首位踏上大陸的台灣記者,面對海峽兩岸交流越加熱絡,兩岸記者也早已駐點採訪,他的看法是兩岸唯有真正的新聞自由,才能真正拉近距離,洞悉雙方虛實,有助雙方了解。(聯合報記者楊濡嘉發表於98年2月8日大高雄等版) |
|
( 在地生活|高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