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7 00:06:35瀏覽816|回應0|推薦14 | |
玫瑰戰爭(the Wars of the Roses)期間,貴族敵對派別之間的權力鬥爭移轉到了戰場,”議會”的影響也逐漸的減少。 大憲章在實踐中,並沒有限制國王一般的權力,在威爾斯都鐸王朝國王權力高漲時期大憲章被束諸高閣。 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在位三十八年,成為中央絕對君主集權制,”議會”是王宮的”附屬機構”。 正因為如此成就了他在1536~1541年的解散修道院(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歷史的功績----雖然亨利八世在1521年發表保護七大聖禮(The Defense of the Seven Sacraments)護衛羅馬教皇----推動英格蘭的宗教改革,轉變為獨特、具備實踐行動力的新教國家。 歐洲的宗教改革(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引發百年宗教革命戰爭(European religious wars,1524~1648年);加爾文主義(Calvinist)導致蘇格蘭宗教改革(Scottish Reformation),形成蘇格蘭教會(the Church of Scotland)。 蘇格蘭教會推廣的過程在英格蘭平民階層形成清教徒運動(Puritan movement)在教義理論層面上衝擊到”半吊子”的英格蘭宗教改革(the English Reformation),此後所引發的政治及宗教的矛盾爭議導致”英國”內戰(The English Civil War)。 蘇格蘭教會在全世界成為現在的長老會(Presbyterian)----台灣南部的長老會是直接來自蘇格蘭,北部的長老會是直接來自加拿大的長老會。 大憲章,在”英國”內戰時就成為重要的傳統及信條,國王是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 威爾斯(Welsh)都鐸王朝(The House of Tudor ,1485~1603)繼承系統示意圖 亨利八世1536~1541年的解散修道院(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的行動發展出非預想的結果,改變了英格蘭歷史演化的軌跡-----隨後在十五、十六世紀期間,其他一系列的重要事件使"英國"君主憲政”議會”制度得到”飛躍性質變”的發展。 在今日回顧這個過程:沒有預先設計的藍圖,是亨利八世的抉擇及許多”偶然性”所演化出的”必然結果” -----人的自由意志是抉擇的關鍵因子,但此後的過程,自由意志就不全然能夠掌控各種的”偶然性”,必然會有演化結果,但,不必然是預期的!! 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畫像 1523 年,下議院的議長湯瑪斯 · 莫爾(Thomas 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主張在”議會”內言論自由的理念。 見到英格蘭貴族圈地運動(enclosure)造成佃農流離失所的悲慘,在他的烏托邦(utopia)書中描述為羊吃人(sheep devour men)的社會。 他反對亨利八世脫離天主教會的行動,並拒絕接受”議會”通過的1534年的至尊法案(the Act of Supremacy of 1534)所授予國王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領袖(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頭銜,1535年被控叛國罪斬首處死-----這就是中央絕對君主集權制的恐怖。 1536年威爾斯公國的治理權被合併到西敏寺的”議會”,”議會”的權力第一次超出的英格蘭的範圍。 十六世紀末,當時的”議會”不僅僅是贊同伊莉莎白一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的政策而是敢對女王提出建議,”議會”與君主關係的”性質”開始轉變。 下議院建議女王應該結婚穩固繼承權。 這一個建議,她婉言拒絕。 但對其他事項,包括處決女王的表妹,蘇格蘭的瑪麗女王(Mary,Queen of Scots,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伊莉莎白願意聽取”議會”的意見。 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時代是否接受”議會”的意見,全然由君主決定。 然而,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以後的繼任者若選擇漠視”議會”的意見------可能是危險的,甚至於是致命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