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5 04:11:30瀏覽3921|回應0|推薦21 | |
大英帝國在拿破崙戰爭(Napoleonic Wars)中擊敗法蘭西帝國(French Empire)和她的盟友後,成為世界的領導強權,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五分之一的土地總面積。 法國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 是繼摧毀中世紀教會結構有深遠影響的三十年戰爭 (The Thirty Years' War;1618~1648年)後的又一個改造社會結構的革命,拿破崙戰爭在廣義上應視為法國大革命後續的收尾---1814年9月~1815年6月的維也納會議(The Congress of Vienna),在吃喝玩樂中恢復並聯合維護法國大革命前各封建貴族的特權,延續了一個世紀,到1917年俄國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才更進一步地推動了社會結構的改造。 俄國革命後,1919年組成的第三國際(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在世界更大的範圍內覺醒普羅大眾(proletariat)---至少對現代中國的覺醒影響是重大的。 1989年蘇聯(Soviet Union)的崩解並不代表俄國革命的幻滅,這像是”蟲繭羽化”產生質變前的蟄伏----法國大革命楬櫫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到了二十世紀六零年代後,才逐步的被認同、接受進而成為可實踐的政策。 歷史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是連續的對挑戰做出回應的過程,順應著”人類自由意志”的大趨勢向前演化的---就像中國”西高東低”地形大趨勢---有曲曲折折 ”草蛇灰線”的脈絡。 南非第一任民選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像 1994年曼德拉(Nelson Mandela)當選後,南非的種族隔離的法律才逐步的廢除---改變是”演變”的進程,時間是”演變”必要元素之一,對於我們現在”看到及感受到”的現象必須要有耐心,合於公義的”絕對價值觀”終能實現的!! 拿破崙戰爭中第三次反法同盟(Third Coalition,1803~1806年)的戰爭結果對未來世界的發展有關鍵的影響: ----拿破崙徹底擊敗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the Holy Roman Empire),拿破崙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組成萊茵同盟(the 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置於法蘭西帝國的保護之下。 萊茵同盟(the 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示意圖 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The Congress of Vienna)將萊茵同盟加入了奧地利帝國(Austrian Emperor)及普魯士王國(The Kingdom of Prussia)轉化組成德意志邦聯(The German Confederation)。 開啟普魯士王國建立德意志帝國 (German Empire)的契機。 海軍上將納爾遜勳爵(Admiral Lord Nelson)畫像 ----拿破崙戰爭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準備入侵英格蘭,必須要控制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 海軍上將納爾遜勳爵(Admiral Lord Nelson, 戰爭結束了,締造了大英帝國和平時期(Pax Britannica)鼓勵貿易和壓制了猖獗的海盜 (piracy)---實際上許多海盜是受到敵對國家海軍支持的。 隨後的百年,皇家海軍再也沒有受到法國艦隊的嚴重挑戰。 大英帝國於1833年頒布廢除奴隸法令(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得以能大規模的取締奴隸貿易的船隻,海盜的活動空間就被壓縮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