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8 01:42:42瀏覽1315|回應6|推薦39 | |
在反對簽訂ECFA的許多人----除開那種”德之賊也”的混蛋外----大部分的人是對現今國際產業的分工的”宏觀情況”的不瞭解,陷於自己非常”狹隘的自身經驗世界”中,感覺到生活的壓力,以為不簽ECFA就有工作了;薪資水平就提高了;中國的對台灣的影響就消失了;”台灣就可以自立自強了”,這些不自覺的反射反應就製造了”眾犬吠聲”的現象!! 這情況類似美國的許多民眾,周遭的朋友失業了,感覺到生活的壓力,反射性的認為中國製造是造成他們失業的主要原因,也會有”眾犬吠聲”的現象,簡單的跳出結論認為”人民幣升值”就能解決全球貿易失衡的問題。 真的這麼簡單嗎? 真相是甚麼? 這一篇由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Daniel Ikenson為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所寫的一篇深入淺出,”接近真相”的文章。 推薦給各位讀一讀!! **************** 美中貿易逆差的真相 Daniel Ikenson 美國總統奧巴馬創造就業崗位的目標使人民幣成為華盛頓爭論的焦點。華盛頓稱被低估的人民幣是造成美中貿易逆差的原因所在,而貿易逆差又是造成美國就業崗位減少的原因。 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1%,從1997年以來一直沒變的0.1208美元到0. 1464美元。不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匯編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那一時期的貿易逆差卻從2,020億美元擴大到了2,680億美元。 如果價格的漲幅比數量的降幅要大,那麼進口額會上升,導致美中貿易逆差擴大。而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美國人卻絲毫沒有減少對中國商品的消費。這表明價格的剛性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對於很少有替代性選擇的產品來說,消費者會忍受較高的價格。 收入較低的美國人尤其會感受到沃爾瑪(Wal-Mart)和Target更高價格帶來的沖擊。這兩家大型零售商把中國產品帶給了美國消費者。貿易制裁措施實際上等同於遞減稅。 上述數據來自由工會支持的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由於經濟政策研究所的方法是模擬出口額帶來的就業崗位增加和進口額帶來的就業崗位減少,就好像數據之間存在線性相關性,大部分經濟學家對它都不重視。此外,它假定進口不會給美國創造就業崗位或支持就業。 (I.E. 若按美國市場零售價格為基準計算,大約就是這個比例!!) 2008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經濟學家庫普曼(Robert Koopman)、經濟學家王直(Zhi Wang)和魏尚進(Shang-jin Wei)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研究後發現,這個比例更接近50%。 (I.E. 若按產品到達美國港口完稅後的躉售價格為基準計算,大約就是這個比例!!) 換句話說,儘管美國自中國進口額讓人這麼苦惱,其中有一半到近三分之二都不是中國創造的。相反,它反映出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工人和資本的成果。由於把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夸大一倍甚至兩倍,美國官方進口統計數據無法很好地代表就業崗位的減少。 (I.E. 生產成本=材料成本+人工費用+製造費用;這其中材料成本及製造費用可能許多都”隱性進口”---如 : 專利費及能源等;在組裝國家的附加價值主要是人工費用及”銷管費用”-----在技術及資本密集的行業,人工費用不是生產成本中”權值”最大的項目!!) 不過其中只有約4美元是中國創造的附加值。而大部分價值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不過,當這些在中國組裝起來的iPod被輸送到美國的時候,150美元的總成本就都被算作是來自中國的進口,令美中貿易逆差擴大,誇大了經濟政策研究所有關就業崗位減少的數據。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