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06 08:57:10瀏覽4212|回應0|推薦15 | |
封建社會蟄伏後城市興起的宏觀變化 90. ----- 在農業文明階段,城市並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無論是古代埃及、波斯、希臘、羅馬帝國,都有著城市的存在。 特別是希臘的城邦城市是建構在為數30~40%奴隸人口的基礎上,難以長久的存在及發展。(I.E.雖然如此,希臘的城邦也很有力的推動了共和民主的思想) 莊園的基礎是隸農,中世紀封建社會蟄伏後發展出的城市是建構在”自由公民”(Citizen)的基礎上的。 這個重要的新元素結合行會自治的精神及貿易活動產生的”誠信”概念為民主政治的推動發展立下了基礎。 城市化的過程是緩慢漸進且持續的,不同區域的發展是滯後的;現在許多地區還沒有城市化;許多第三世界僅能支持進行局部的城市化,在國家統治的範圍內只有一個或兩個大城市;也有些開發中的國家正在進行大規模城市化的過程---中國和印度;發展的本身就是變化,一定會有許多的弱勢群體在這過程中掙扎求生存,過去如此,現在依然,未來的軌跡還是---這是社會優勝劣敗的競爭法則!! -----八世紀前羅馬帝國中的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基本位於義大利,比如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在歐洲其他地區以工商業活動而形成的城市是不存在的。 (I.E. 這些城市都是因地中海貿易而興起的城市,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公元1096~1099 年)後,東地中海的商業主導權就落入崛起的威尼斯共和國,往後的十字軍多數是威尼斯城邦主導的,主要目標是尋求商業的利益。 甚至於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公元1202~1204年)攻入君士坦丁大肆掠奪消滅了東羅馬帝國。) 在歐洲,存在的是國王貴族主教所居住的城堡和莊園,他們是農業社會的各個政治或宗教中心,並以這種政治中心的性質,聚積了一些手工業和集市(Fair)商業。(I.E. Simon & Garfunkel 三十多年前的 " Scarborough fair " 就是古老的 ------ 八世紀後,一個和這些隸農相異的新階層--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出現,導致了一場社會革命。 農村基層經過幾百年的休生養息,人口增加,有一些人沒有土地可耕種,或者是因為在饑荒或戰爭期間離開故鄉謀生,子女過多的農民,或者是因為莊園不能再提供他們土地,他們的次子、幼子往往被迫離開父親,或者去開墾荒地,或者去打零工,或者做雇傭軍幫人打仗,或者是被戰爭或饑荒從土地上趕出來,去尋找新的生存機會的人,或者是充滿冒險精神、喜歡新生活的人,或者去做商人或手藝人。(I.E. 為十字軍東征提供了充分的兵源!! ) 他們來自農民和當時的社會體制的關係說,非常類似正發生在中國和印度在這一波全球化過程中由農村游離出來到城市工作的農民工,有人在城市中定居了,有人抓住機會,開創一片新的天空,但更多的是不得不回歸農村的。 根據西歐發展的軌跡來推論 : 現在中國和印度正在發生的城市化過程引起的變化正在開始!! ------ 農村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Farmer)的居住地,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是從事工商業生產的人(Citizen)的居住地。 就經濟意義上說,這些人被稱為商人、工人、資本家,以和農村裏的農民、地主相對; 就政治意義上說,這些人被稱為“公民”,以和農村裏的“農民”相對。(I.E.不知當初是谁翻譯為”公民”掌握了中世紀社會演化的內涵--“農民”的隸農身分是領主(Lord)私產,中古歐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多半是沒有主人的”遊民”翻譯為“公民”最恰當不過了!!) 就社會學意義上說,不僅大部分無地的流浪漢們被吸引到城市中,而且莊園裏的一些隸農也逃離莊園,進入城市。他們不願再在莊園工作,而願意到城市去尋求機會,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能在城市中站穩腳跟,也有的自己這些人結成的是“公民社會”,以和農村裏的“農村社會”相對。 ------ 歐洲十世紀最初的那批工商業者基本上是出於無奈才從事這一職業的,到後來工商業有了一定發展以後,也成了雇主。 這個過程很類似今日中國農民工到城市中發展的情況,中國不過經過了三十年的已經造成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10世紀開始,歐洲的城市人口逐漸地增加,其規模無法和今天的城市相比;到15世紀,最大的幾個城市(主要在義大利),人口為5萬人至10萬人;2萬人以上就可稱為大城市了,比如紐倫堡和布魯塞爾;大多數城市的居民為5千人至1萬人,比如法蘭克福、巴塞爾。(I.E. 城市興起人口集中,飲水及汙水的處理都是沒有事先規劃的,居住的環境是惡劣的,這也是中世紀後黑死病多次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 11世紀的歐洲城市,是因手工業和商業萌芽、成長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這一運動的發端,只有少數幾個城市,比如羅馬城、巴黎、倫敦,屬於這種性質。 在十字軍東征後的城市運動,更明顯地標誌著中古世紀時代的結束和文藝復興中世紀時代的開端。 一種新的生產財富的方式開始流行,商業和工業所能產生的財富是註定要遠大于農業的產出。 但商業組織和工業生產的規模是受到農業生產力的制約;目前,全世界糧食的生產力是依靠美國,加拿大及澳洲支撐著,發生的現象就是全球糧食價格的高漲!!) 歐洲在混亂的10世紀後的復興,內部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應用技藝的改進,城市,行業工會和城市公民階層的出現和發展;外部的條件: 就是十字軍的東征。 這個發展,奠定了歐洲從一種鄉村的農業社會演化到城市的集市商業化社會,更進一步走向工業商業化社會的基礎,這一切都根基於基督文化的土壤;往後配合科學及社會的發展,演化出亞當斯密(Adam Smith,5/Jun./1723~17/Jul./1790)重商理論的“國富論”;演化發展出殖民主義;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推動了民族國家,國際法概念,民主共和及君主立憲內閣制度的興起;也演化出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 ------- 10~15世紀義大利是歐洲商業最發達的地區,而其中最發達的城市則是水城威尼斯。 而熱那亞、米蘭、比薩等也都不遑多讓爭奪地中海商業的領導權,發生過許多城邦戰爭,性質上類似公元前六百多年到四百多年希臘各城邦間的戰爭。 十字軍東征雖然在征服東方的土地上沒有取得什麼成果,但卻使義大利城邦城市共和國在海上控制了地中海歐亞非之間的商業活動;並且在11世紀時,把商業活動逐步擴展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地區。 這樣,義大利城邦城市所進行的海運商業,就逐步向歐洲內陸滲透,並和歐洲其他的商業中心來往密切,形成遍及歐洲的商業網絡。 ------- 1241年,漢堡和律貝克(Lubeck)兩個城市締結了同盟關係,這個聯合機構取名“漢撒”(Hansa),在德文意為「公所」或者「會館」。 以後參與這個同盟的陸續增加,到了十三世紀末,所有沿波羅的海與北海,也就是奧得河、易北河、威悉河以及來茵河一帶比較重要的城市,共有八十五個城邦城市許多行業公會都已加入。 14世紀達到鼎盛,漢薩同盟開始建造海軍,並由單純的經濟同盟演化成經濟-政治-軍事同盟。 許多城市為了獲得商業利益或獲得安全保障而加入同盟,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 加入同盟後即可受到保護,使得商業訴訟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轄。 就是著名的“漢撒同盟”,將北歐和中歐、東歐在商業上聯繫起來,帶動北歐各港城商機,丹麥、瑞典就在13~15世紀這段時間進入國家全盛的黃金時期。 壟斷經營歐洲各地的農產品,普魯士的小麥、俄羅斯的羊毛與蜂蜜、北歐的幹魚和醃青魚、法國的葡萄酒。 -------今天的比利時的法蘭德斯(Flanders)、荷蘭等地,創新的造出上層甲板窄(I.E.當時漢撒同盟的自由市是以甲板的寬度來徵稅的),容積大,多桅,無武裝,航速快,載運成本低的帆船,取代了運用特權寡頭壟斷的“漢撒同盟”,在十五到十七世紀贏得”海上馬車伕”的稱號,成為當時世界最富強的城邦,成就了另一批歐洲商業發達的城市---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鹿特丹(Rotterdam),安特衛普(Antwerp)。(I.E. 165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航海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或由實際產地的船隻運到英國。荷蘭一向以商船多、體積大、效率高、組織完善而成為貿易中介國家、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 英國的新航海條例顯然是對付荷蘭的,荷蘭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英國拒絕廢除航海條例,這就導致了英荷二十多年的三次海上大戰。從此,荷蘭在經濟、貿易、海運方面的實力大為下降,從此「海上馬車伕」把海上霸權讓給了英國。) 這些城市不僅是造船中心,也帶動金融海上保險貿易倉儲等行業的發展,加上羊毛紡織品的發達,整個法蘭德斯成了一個紡織匠和漂染匠的國家。 由英國進口羊毛作原料,那時英國羊毛出口金額是國家收入的50%,這就導致了英國長達五世紀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羊毛紡織業貼近原料產地,也是造成工業革命在英國啟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國一直到14世紀,還是一個農業國家,除了倫敦港自11世紀以來就不斷地為歐洲大陸的商人利用外,英格蘭的一切城市都滿足於只生產自己市民與附近居民所需要的東西。 唯一的例外就是羊毛。 大量優質羊毛供應給法蘭德斯,而且羊毛貿易也構成了英國國王收入的大部分。 雖然在中世紀,商品經濟性質的手工業和商業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就規模來說,單憑農產品,是不能把貿易,城市發展到一個很大的規模的。 在中世紀歐洲,儘管手工業和商業有了一定發展,但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 90%以上的歐洲人仍然過著農村的生活,自給自足的經濟就仍然要在國民經濟總體中占主導地位。 手工業和商業還只是星星之火,165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新的《航海條例》迫使荷蘭的紡織業移入貼近原料的生產地啟動了生產力提升的工業革命,城市化才能形成燎原之勢。 今天國際貿易的主體是工業品而不是農產品。 因為工業得到發展,分工協作和商品交換就一定要擴展到更大的範圍、更深的層次---銀行、運輸、銷售、教育…都必須同步的發展。 ------- 貨幣的演變可以說是和商業的發展同步進行的。 在中世紀初期,貨幣在歐洲是很少使用的。 莊園經濟是自給自足的,隸農基本上是用勞役和實物的形式向領主交納賦稅。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小量的交易逐漸發展,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也逐漸增長;國王,貴族憑藉自己的勢力,各自鑄幣發行作為交易媒介。 到了八世紀義大利地中海城市興起,貿易量的擴大,信用交易的需求就產生了,威尼斯、熱那亞建立了初級的信用機構的出現,導致了匯票的出現。 第一次十字軍的興起,強有力的推動了信用金融的發展。 (I.E. 法國香檳區的貴族雨果德帕揚(Hugh De Payens)和其他七位基督戰士為保衛聖城而組成了聖殿騎士團(the Knights Templars),這個軍隊的補級,裝備及談判所需的”贖金”的運送或儲存,都需要信用機構的功能。 西元1139年羅馬教宗英諾森二世(Innocent Ⅱ)頒佈教諭,再次確認了聖殿騎士團及醫院騎士團(the Knights Hospitaller)的特權地位。 它只對教宗負責,不受國王和當地主教的指揮。其稅捐徵收人受到聖彼得的保護。 因為目的在保護朝聖者與窮人,故任何人(僧人與俗人)接不能從騎士耕種的土地上抽取「什一稅」(the tenth),連教宗也確認他們可以合法從亞洲與歐洲合法獲得財產。聖殿騎士團既然有超然地位、軍事實力、快速安全的運輸能力以及財富管理能力,它逐漸成為中世紀教廷、國王、諸侯和許多富翁的銀行家與財務官,金錢、珠寶、遺囑,甚至條約都委託給聖殿騎士團保管。 騎士團在13世紀中葉在法國、西班牙、德國、義大利與英國等地獲贈得9,000處城堡稱之唯聖殿和莊園的大量土地。 各地的聖殿保存著教廷的稅款和支援聖地的遺贈、捐贈財務的地方。 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聖殿地下室存放著巨富的財產、商人的剩餘資產以及教廷的稅款,聖殿騎士團在這背景下,服務擴及轉速貨物、貨幣和流通證券,也漸漸有了貸款服務,和「捐助」需要金錢的主教、修道院與貴族等。這股龐大的勢力成為「國中之國」,就與法國的腓力三世(以及各地君主)有了衝突。 到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