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26 21:02:54瀏覽1928|回應0|推薦15 | |
95.基督教11~12世紀的演化發展 ----- 第二個千禧年開始,西歐11~12世紀的演化發展 : 歐洲中古世紀的歷史引人入勝,因為那是歐洲封建社會發展的時期,類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及日本的戰國時期,歷史文明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轉捩點。是轉捩點,就意味著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藝術、政治、精神、宗教的潮流意識和各方英雄豪傑的聚合、彼此沖擊、然後形成嶄新的局面的關鍵時刻。 在這時刻出現的人物和社會演化發展是最精彩、動人、傳奇的。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就是關鍵時刻和傑出人物互動的必然關係。 因此,這樣的歷史最耐人尋味,最有看頭。 在西歐11~12世紀宏觀的探究是 : 一個教會,三個地區世俗勢力的競爭 --- 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地區;東法蘭克神聖羅馬帝國地區;法蘭西地區--- 各自蹣跚的,既聯合又鬥爭的,在無盡的時序中,在歐洲的大地上,摸索著向著若無似有的方向演化。 ----- 基督教的11~12世紀的革新演變 : 自從第九世紀聖神羅馬帝國分裂並消失後,歐洲各地王公貴族為了自保和抵禦來自北方的諾曼人的侵擾,于是漸漸地形成了封建制度。 這個制度給歐洲社會基層維持了穩定;同時,使教會也是俗化的成為封建的領主,為教職的選任帶來全面的腐化。許多教會有識的,有志人士便走出隱居的修道院,進入塵世,強調教會的獨立性、教皇的至高無上地位,推動改革。 根本的改革辦法就是讓教會自主的,獨立的,擁有指派任命主教、提名羅馬教宗及選舉的權力。 但這是阻力很大的事,因為主教神職都是由王侯任命指派的,擔任教會的重職,都必須為王侯的利益服務,教會質變成為王侯壓迫人民的工具。
Ø 1073年羅馬的樞機們選出教宗格利高里七世(Gregorio VII),積極地推行教會內部的改革,特別是倫理道德方面的革新。 1074年,頒佈羅馬教務會議所決議的法令:凡是用金錢購買得教會的聖品或教會的職位者,從此不能再執行教會內的任何職務;凡是用金錢購買得聖堂的人,將失去這些聖堂;任何人不得買賣聖堂;凡度私通生活的神職人員,不得再舉行彌撒聖祭;凡是輕視我們教會有聖德者的法令的人,百姓絕不能參與他們所行的任何職務,為的是使不糾正對天主的愛,不尊重自己的職務尊嚴的他們受到百姓的羞辱和責斥。 1076年教宗格利高里七世發佈敕令,廢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誓約,禁止亨利四世“統治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而德國國內以土瓦本公爵魯道夫為首鬧獨立的一些諸侯宣稱,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宗的寬恕,他們將不承認他的君主地位。 亨利迫于形勢求和,1077年1月,年僅26歲的亨利四世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到義大利北部托斯坎納伯爵夫人的的卡諾莎(Canossa)城堡赤足冒雪向隱居在那里的教宗懺悔請罪的方式哀求3日,最後教皇表示同意恢復亨利四世的權力和教籍。這就是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因為反對他的諸侯們就失去了另立皇帝的藉口,亨利四世經過三年的南征北伐,消滅了以魯道夫為首的諸侯反對派。 1080年,魯道夫在戰鬥中死去,終於又統一了日耳曼。 亨利四世又再度宣佈廢除格利高里三世教宗,同時任命了一位名號叫'克萊孟三世'(Clemente III)的羅馬教宗予以取代。 格列高利七世,於1080年再次對亨利四世處以絕罰(破門律)。 亨利四世率軍南下,攻佔羅馬,讓他所任命的'克萊孟三世'給他加冕。 格列高利七世棄城南逃薩來諾,他向盤踞在西西里的諾曼人首領羅貝爾•吉斯卡爾求援。吉斯卡爾欣然從命。 結果諾曼人確實趕走了亨利四世,但他們同時洗劫了羅馬。 1085年,格利高里七世在孤獨中客死義大利南部的薩萊諾。
1095年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法國克萊孟(Clermont)召開教會內部改革會議,排除政治干預教會任命主教等事務的現象。 會議中,教宗以世界所有基督信徒的領袖和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的身份號召西方以武力收復聖地,他許下將把收復的失地分發給他們作酬勞。 教會一向憎恨流血,為了從伊斯蘭教徒手中收復失地和保護基督信徒,發動聖戰。 凡是右肩配上十字架徽章出征的人,教宗頒給他們全大赦,他們不必再為自己的罪過作任何補贖。 十字軍從此誕生。 ------- 在那個一切都在演變和定位中的時代,羅馬教宗和皇帝之間的修和與衝突是間歇性地發生的。 '紅鬍子'腓特烈(Friedrich I) 雖然自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其實他也只不過是德國地區的君王而已。 1158年頒佈所謂倫加利亞敕令,強行將倫巴第地區諸城市置於皇帝任命的市長管轄之下,想取得這些富饒的城市地區的稅收。這些城市中最強大的一個,米蘭,拒絕服從命令,加上腓特烈介入教宗的推舉,結果引起腓特烈一世一系列的入侵。 1159年亞德里亞諾四世教宗去世,腓特烈慫恿一批聽他指揮的樞機選一位他中意的新教宗。 樞機們選出的新教宗亞力山大三世,把腓特烈紅鬍子皇帝和他選立的教宗開除教籍,戰爭因此發生。 日爾曼騎士的暴行將米蘭幾乎徹底破壞,教宗不得不避難法國。 臨行之前,教宗讓義大利北部各大城鎮組織聯軍對抗紅鬍子。 這些城市團結起來與教宗聯合,在1167年組成了倫巴第聯盟,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十七年,其間各有勝負,不少義大利城市如米蘭和克雷莫納(Cremona),都遭腓特烈摧毀。。 1176年,在米蘭附近萊尼亞諾(Legnamo)地方的一仗,倫巴第聯盟徹底打敗了腓特烈一世。 當時1177年,教宗正在義大利東北部的威尼斯水都,腓特烈紅鬍子皇帝前去求饒,在聖馬爾穀大殿前跪在教宗腳下,請求寬恕,這離日爾曼前皇帝亨利四世到卡諾薩堡向教宗格利高里七世求饒整整一百年。 迫使他在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約中取消了倫加利亞敕令的一切決定。
羅馬的教宗是年僅三十八歲的英諾森三世(Innocenzo III, 1160-1216)。 在歐洲現世政權幾乎中空的時期,儼然成了歐洲政教事務的仲裁。 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 Philippe II Auguste,1180~1223年在位)離棄妻子,另謀新歡,教宗警告他不可以背棄作基督信徒的本份,國王掙紮了二十年,最後還是就範。 英國國王約翰'無地'者(John Lackland, 1167-1216),拒絕承認教宗所任命的主教,並將忠於教宗的主教放逐,教宗英諾森三世便把他開除教籍,並解除屬下效忠他的義務,這位號稱沒有土地的約翰國王終於向教宗低頭。 1268年,腓特烈二世的孫子柯拉迪諾(Corradino)入侵義大利,戰敗被俘,斬死。 日爾曼的'荷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於是結束。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起而繼之。 諸侯割據益甚,德皇更無力與教皇對抗。 羅馬教宗的權威扶搖直上,慢慢形成神權至上的觀念,對整個教會的生活事務都採取主動介入的作風,也出面召集大公會議,解決教會內部和與教會有關的外界問題。 教會權威在英諾森三世(1198-1216)時達到頂端,教皇使基督徒的宗教生活規範化,向各地教會徵稅、干幹預德國皇位繼承,迫使英王約翰稱臣納貢,同時還組織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運動。(I.E.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公元1202~1204年 由西歐流浪貴族組成的騎士團還攻入君士坦丁大肆掠奪消滅了東羅馬帝國。 )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