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把人帶到耶穌面前
2019/11/25 00:40:21瀏覽4201|回應0|推薦1

41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

(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約1:41)

1, 一個名見經傳卻讓人印像模糊的小人物

     請問你看自己是個人物嗎?

     也許你和我一樣,都不認為自己是個人物。那麼請問一個沒有什麼人物的教會,從牧師到會友都不是個人物,這個教會還有沒有什麼希望?

     要看情形。

    如果像我們這樣不是個人物的人,在教會裡只被動地做「叫有」,就是叫了才有、不叫就沒有的「教友」,那我們就真沒有什麼指望了。

    反過來說,一個教會從牧師到會友個個都是個人物,不叫也會非常主動地參與,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是把人帶到耶穌那裡去的。反而,一個個都帶到他自己那裡去,讓人圍著欣賞他的才氣和能干,感激他的付出和擺上,這個教會老實說,也不會有太多的希望。

    所以是不是個人物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把人帶到耶穌那裡去。

    然而平凡的人所碰到的最大危機,就是被動地作教友,而不會主動地把人帶到耶穌那裡去。因為自認平凡沒有什麼才氣,自認無能好像也就變得很無力。無論在教會、社會、還是在歷史裡,都會陷入一個最大的危機,就是「只顧自己」就好。認為只要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把自己的家打理好,沒病、沒災、沒禍,就堪稱大吉。其他,自認為真顧不上,也就管不著了。

    但是,神的心意卻是不希望我們在信仰裡作有叫才有的教友,祂更希望我們主動地參與教會,追求成長,也熱心服事。而且在信仰裡的邏輯是小人物也可以做大事。事實上神也更喜悅那些甘於平凡的人,因為神可以用不平凡的方式,來使用一個平凡人,去彰顯祂不平凡的榮耀。

    綜觀整本聖經記載了許多人物,有些我們很熟悉,像亞伯拉罕、摩西、大衛、保羅等,他們在聖經中出現的篇幅多,做過的事也有標竿性的意義,因此我們熟知他們是誰,也會想要從他們的故事中來借鏡,自許要活出另外一個亞伯拉罕、另外一個摩西或保羅。

    但也有些人在聖經中雖然出現過幾次,這個人的特質和作為對我們來說卻依然陌生。也可說就像路人甲、路人乙,雖然穿插在戲劇中,卻沒有讓觀眾留下任何的印像。但是,他們的作為卻有可能具有歷史轉折性的影響。

    這就是平凡人被神用不平凡的方式使用,來彰顯祂不平凡的榮耀。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安德烈就是這樣一個人。整本聖經他出現的次數不少,但卻大部分是夾在眾人當中。他沒有打進耶穌比較親密的核心圈內,因此沒經歷主耶穌登山變像榮耀的一幕,主耶穌在最後晚餐後去客西馬尼園禱告,汗流如血的痛苦掙扎他也沒有見證到。他更沒有哥哥彼得那樣出風頭,一開口就有驚人之語,因此每次聖經中提到他時,都說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德烈,顯然他是生活在哥哥彼得的陰影中。

    但是,他做了一些看起來也許普通的服事,卻成就了後代教會的建立。帶領了後來擁有教會鑰匙的彼得,他的哥哥,來到耶穌面前信主。

    他在聖經中其實也有屬於他的重要地位,因為他是歷史中第一個個人布道者,也是第一位宣教士。個人佈道一般來說就是在同文化中對外圍人傳福音,宣教士則是跨文化對不同文化的人傳福音。他兩者都是第一。只是他在做的時候,並不知道對整個歷史會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就如其他許多歷史上的故事一樣,都是發生在一個看起來平凡的時刻,透過一個平凡人作平凡的事。

 

2, 所以安德烈是誰?

    那麼安德烈又是誰呢?他是加利利的伯賽大人,伯賽大位處於加利利北邊,伯賽大另外一個名稱就是“House of fish”,魚屋,可見那地靠打漁為主要的經濟收入。

    安德烈和哥哥彼得後來搬到迦百農一起從事打漁的謀生。他們和另外兩個迦百農兄弟,也靠打漁為生的雅各和約翰是好朋友。很可能他們是一起結伴南下約旦河去追隨施洗約翰,後來又一起成為耶穌的門徒。在12人中,這四人常自成一個小群,新約中多處可以看到他們在一起。

    約旦河又是怎樣一個地方?那是施洗約翰教導和常為人施洗的地方,地處南邊,大約離安德烈家鄉有50-60哩路。安德烈會追施洗約翰南下,顯示出他在信仰中有所追求。因為在以色列人歷史中有四百年神是沉默的,沒有神跡、沒有話語。當時的會堂被後來主耶穌形容是缺少生命、只剩下形式的法利賽人在掌控。現在四百年後忽然出現一個先知叫施洗約翰,自然引起人們的注意,經文又是怎麼描述約翰呢?

    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太3:4-6)

    施洗約翰在那時算是一個非傳統的傳道人,從曠野中走出來,語帶權威地呼喊當代要悔改。猶太領袖挑戰他的身分,他便自稱是基督的先驅,要為基督先修直道路來預備基督的到來。而這基督絕對比他偉大,他連幫基督解鞋帶也不配。

    如此種種言行,在約旦河谷附近興起了一個新的宗教運動,很多人都追隨到此。安德烈也是其中一個。不久,就到了安德烈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與耶穌相遇。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在哪裡住?(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 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約1:35-40)

    這經文提到再次日,時間的次序是這樣的,先是約翰從曠野中走出為基督作見證。有一天受到一群法利賽人挑戰他的身分,他便解釋。次日,耶穌也來到施洗約翰所在的約旦河地方,他便為耶穌施洗。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安德烈和他的朋友早就多次聽到施洗約翰對基督的描述,現在居然聽到先知讓人震驚的宣稱:看哪,這是神的羔羊!指認出主耶穌就是那等候已久的彌賽亞。想必很被觸動,也很好奇,才會一路跟隨耶穌。

    主耶穌轉身看到這兩個人跟過來,便問他們:你們要什麼?顯然耶穌的態度完全沒有架子和權威,因為他們對耶穌的回答中透露一種親密感。他們想要多認識一點主耶穌,想到他住的地方去看。他們說:拉比,在哪裡住?主耶穌的回答也完全有著不介意的邀請。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 

    申正大約是下午四點左右,他們就在主耶穌的家裡住了一天,當晚他們都談些什麼呢?如果你有機會和耶穌相處一天,你會問什麼呢?我想我會問,你找同工怎麼會那麼不挑呢?什麼人都敢用?有脾氣衝動的、貪錢的、賣主的、想利用你出名的……如果選同工是要選日後寫歷史的人,為什麼標准不放高一點呢?

    雖然我沒有那樣的機會來和耶穌面對面詢問,但是,聖經卻用安德烈的故事回答了我。

    很羨慕安德烈有這個機會和主耶穌面對面交流,那另外一個人很可能就是記錄這件事的約翰。這同住的一天中他們到底說了什麼?我們不清楚,但卻看到後果和影響。顯然這一天的相處,讓他們充分相信耶穌真正的就是神的羔羊。

 

3, 安德烈信主後作了什麼事?

    有沒有想過中國人為何會用好事來形容多管閑事?是否多管閑事是因為相信那管的事就一定是件好事?

    如果你了解人性,就會知道真正的相信一件事是好事,就一定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別人分享。如果你沒有分享的欲望,便表示你並不真正地相信這是件好事。

    對安德烈來說,認識主耶穌絕對是一件需要多管閑事的好事。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出去。在他信主後的記錄並不太多,但幾次記載都讓我們看到他不斷在做的事,就是把人帶到耶穌面前來。

1.把親友帶到耶穌面前

    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約1:41-42)

    磯法原文就是大石頭的意思,彼得。也是彼得成為日後教會重要基石的像征。安德烈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他哥哥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可以感覺到那種找到信仰的喜悅和平安,讓他忍不住想要去找人分享這個故事。然後他帶著彼得去見耶穌,從此立下日後教會的根源。這裡有個妙處,第一個跟隨主耶穌的門徒,也是第一個帶領他自己哥哥去見耶穌的人。

    我們一信主後傳福音的第一個對像,也很可能就是我們的親人。但是,帶領他們真正到耶穌那裡去卻可能要用上十年、二十年或者直到對方臨終的時候。因為全世界最難傳福音的地方,也是自己的親人。至親深知我們所有個性的軟弱和不足,這對我們的見證相當會打折扣。所以我們第一個受到的宗教迫害,也很可能是來自我們的親人。

    但是請不要放棄,請你一直用禱告來守望你的親人,也一直伺機待發隨時准備把你的親人帶到主耶穌面前來。我當初認識先生永浩的時候,他就分享對自己父母救恩的負擔。雖然中國人說:英雄有淚不輕彈,但是幾次禱告他的留淚都是為了父母親還沒有信主。他是高中信主,母親對他的信仰是嘲笑的態度。      

    婚後有一次我們教會母親節詩班獻詩,那時候我們在母堂的詩班很有規模,四部幾十個人。那次永浩被安排獨唱一段,然後我們詩班再加進來。沒想到他才唱到第一句:我的母親啊!」忽然就啞然失聲,因為想到他的母親還沒有信主,就開始默默流淚,音樂就繼續彈奏。

    那時我坐在台上,只能看見他的背影,但是我也開始跟著流淚。下面的人看到我們兩個流淚,也有好幾個人跟著流淚,後來有個人說就是那一刻,他才想到自己也有一個媽。主日崇拜結束時,永浩怕人家問,覺得太丟臉,趕快溜掉。沒想到好死不死那天有人拍錄像,全錄下來了,還送我們一份copy,我們就塞在客廳從來沒想到要看。

    後來他父母來美國探親,白天我陪他們在家沒事,就說我們來看錄像。然後把那個獻詩的錄像找出來給他們看。我看到永浩母親看著永浩流淚,隔著熒幕也跟著流淚,就和他們解釋是因為永浩希望他們信主,將來在天堂才能夠相聚。那一刻他父母就決志了。沒多久就受洗,才回台灣。

    屬靈功課:對親人傳福音雖要及時,但也要有跑馬拉松的心理准備,要常常禱告,時時預備,只要神的時間一到,就馬上上陣。

    而且語言無須複雜,只需要說明:我遇見彌賽亞了!」

2.  把願意服事奉獻的人帶到耶穌面前

    另外一處記載安德烈把人帶到耶穌面前是下面這段經文:

    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6:8-9)

    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五餅二魚的故事。

    話說當初安德烈帶著哥哥彼得信主後,就和哥哥回迦百農繼續他們的捕魚行業。大約一年後主耶穌經過加利利海,看到安德烈和彼得正在洗網,打了一夜都沒有什麼收獲。耶穌就叫他們把船開到水深之處,結果下網後,魚多到差點把網撐破。這個神跡讓兩個漁夫一下子就折服,相信耶穌有著神性和能力。

    主耶穌變呼召他們撇下一切來跟隨他,說要讓他們從此得人如魚」。他們就正式進入十二使徒的行列,開始建立並擴張基督教的教會。也是自此之後,聖經中每次提到使徒,安德烈的名字都排在彼得的後面。

    上面這段經文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五餅二魚的故事。那時候大批人馬跟隨耶穌來到曠野,附近沒有什麼商店,眼看天又晚了,門徒開始不安。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6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 (約6:5-6)

    安德烈看到主耶穌不願把一群飢餓的群眾送走,而希望親自張羅飯食。耶穌說的話雖然是在試驗腓力,其實也在試驗所有旁邊的門徒。腓力也很實際,計算了一下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他對問題的大小可以評估,卻無法提出解決的辦法。就像我們大部分人對問題的嚴重性都很有概念,但卻不一定有可以解決問題的信心。

    安德烈也不見得有信心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他有的那一點信心卻足夠讓他采取行動。就在其他門徒只會在絕望處境中議論紛紛時,他開始采取行動進入人群,尋找解決的可能。然後他發現有一個小孩有五張餅和兩條魚,雖然說要喂幾千人仍然不夠,但他還是克制住自己的判斷,把少年人帶到主耶穌的面前。

    可以確定的是安德烈對主耶穌的信心有點模糊,但是他深知主耶穌是彌賽亞,若是彌賽亞就可以行出不可能的事。所以他還是把孩子領到耶穌的面前去。結果就他見證神的榮耀了,一個讓五千人吃飽,還有餘下12籃子食物的神跡。這讓他學到什麼呢?

    屬靈功課:無論奉獻有多麼有限和微小,只要帶到耶穌面前去,神聖力量就可以做出偉大的事。       

    因此安德烈成為一個祝福的管道,把一個願意服事的孩子帶到耶穌面前被大大使用。那次神跡不只是祝福這五千個吃飽的人,你可以想像這次事件對那拿出五餅二魚的孩子,會有什麼樣衝擊性的影響嗎?

    那孩子那時很可能無意識,也不清楚自己拿出來的意義。但是安德烈比孩子的服事經驗多一些,對耶穌也更認識多一些, 因此當他把孩子領到耶穌面前去的時候,他讓這個孩子親身和那個把他小小便當變成幾千倍的神相遇了。這對他之後的生命影響是什麼?相信他終生難忘。

    一個願意奉獻,也親身經歷神大能的人,你覺得他日後是否會有信心為神奉獻更多呢?

    當你把願意奉獻服事的人帶到耶穌面前來的時候,你就成為一個祝福的管道了,你願意嗎?

3. 把外邦人帶到主耶穌面前

    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腊人。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約12:20-24)

    希腊是多神文化,希腊人也是外邦人,當時是被虔誠猶太人所憎惡、輕視。但是有一群希腊人聽說耶穌的事跡,願意遠從希腊來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這段路是相當遠的距離,因此可以說他們是一種朝聖的心來到此地。他們先找的是腓力,顯然腓力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他們想見耶穌,但是耶穌是否想要見他們呢?因為耶穌曾經說過: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5:24)

    耶穌是否不願對外邦人傳講福音呢?當然不是,只是時間上有先後,如果他一開始便對外邦人有影響力,就會讓猶太人更不能接受他所傳的福音了。所以通常主耶穌對外邦人行神跡都比較收斂。這方面安德烈的判斷要比腓力正確,因為他自己曾經被主耶穌接待過的溫暖經驗,記憶猶新,他相信主耶穌一定願意接待那些帶著飢渴慕義的心來朝見他的人。只要有人想要見耶穌,耶穌就會見他,即使是外邦人。

    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6:37

    但是安德烈帶著希腊人去見耶穌,卻得面對來自族人的壓力。即便如此,卻未阻止他冒險讓這些被輕視的外邦人,也有機會成為神聖恩典的接受者。安德烈想必很習慣帶人到耶穌那裡去,因為他認識耶穌而沒有一私不安。

    屬靈功課:信主後要有神國觀,屬靈視野不能只停留在自己一家教會、自己所屬的一個教派,自身所在的國家。也要學習跨出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文化,把人帶到耶穌面前去。

    果然,耶穌一見過這些希利尼人後,就說到: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 」這是外邦人結出的第一個果子。也因此,安德烈成為第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   

 

4, 從安德烈的故事,我們學到了什麼?

1).在服事裡不分排名先後

    彼得和安德烈的個性想必很不一樣,彼得外向、衝動、能言善道,在門徒中顯然是一名領袖。尤其使徒行傳中的五旬節,他面對眾人講道形同一個大布道家,後來又是新約裡的作者之一。雖然彼得脾氣急又壞,耶穌卻讓彼得作領袖,某些時候是耶穌的主要親密核心同工,安德烈卻在那之外,你是否會覺得神的揀選沒有什麼道理呢?但是他卻沒有忌妒。

    安德烈也沒有忿忿不平地向耶穌爭取要坐在他的右邊,或者排名次序,說我是你第一個門徒,論年資我就應該排名第一,或者說:如果你不怎樣重用我,我就從此就不再服事。他沒有提出任何要求,他就是以帶人到耶穌面前為滿足。結局如何讓耶穌決定,這裡讓我們看到他謙卑的一面,也看到他尊重神的主權。

    和他一樣打漁出身的雅各和約翰就沒有這麼單純,會在神國裡面爭第一,也有其他門徒爭論耶穌身邊誰比較大。但是安德烈不在這些爭論其中,他讓我們看到服事的正確態度:看重服事多過名聲;看重做多少,超過坐上哪個位置。

    他有謙卑的頭腦,慷慨的心。安靜地做自己的事,不在乎人的眼光,只在乎基督是否喜悅。

    想像一下在使徒行傳的五旬節中,門徒聚在一起禱告時,忽然聖靈降臨有大風吹過,又有舌頭如火顯現降在每個人頭上,然後門徒開始說起各國的方言。這讓很多人都很稀奇。彼得便開始高聲講道,從歷史講起,一路講到主耶穌的所作所為。當場所有的人聽了都感覺扎心,悔改信主,那一天門徒就添了3000人。

    想一下在彼得旁邊的安德烈,當時會是怎麼感受?他是否會想:你當初還不是我帶信主的嗎?你現在得到的3000人是不是在天堂上也應該算我的業績?

    或是想:當初帶你信主的時候,從來沒想到你也會有今天?還好我傳了,要不然天國不就少了一名大將?

    我相信上面兩者皆非。因為一個真正有神國觀念的人,只會想到神國有彼得這樣的領袖多麼好!福音會因為彼得而遠傳了!“自我”根本就不在他的腦海裡。

    換句話說,他心中只有神國,眼中只有彼得和那受影響的3000人。他是單純地為能見證神的作工而感恩和感謝。

    我們呢?我們是否可以在參加他人受洗的洗禮時候,單純地為這個靈魂得救感恩?還是會為他做見證分享時,感謝一些人,卻忘記提到你的名字而心生不滿?

    舍己,是否也包括做了之後就把自己忘掉?收成時,數算的全是神和他人的恩典。

    所以,安德烈不是聖經作者,也不是教會基石,更不是領袖人物。他只是一個單純的尋道者,一名追隨耶穌基督的門徒。他在乎別人是否認識真理,願意分享他很看重的福音祝福。他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偉大作為或功績,但是他深深地相信主耶穌。因此他安靜作事,對神國有心,也甘於身處幕後。從來不求活在人的眼光中或者舞台的中心。他只用自己的能力為神國出力,也給其他人同樣的空間來發展自己。

    就像這段經文的寫照:

    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基督的僕人,從心裡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侍奉,好像服侍主,不像服侍人。(弗6:6-7)

    為所有像安德烈的基督徒致敬。他們安靜,忠心,給出的奉獻看起來微小,但卻為神成就了大事。他們沒有得到稱贊或太多的注意,但也不太在乎,他們只想為神國出力。神很願意使用這樣的奉獻者。

    每個教會都需要有許多、許多的安德烈」,教會才能夠堅立。我們所在的教會是否有這樣的安德烈呢?你,是否願做安德烈呢?

2).偉大的可能,始於微小的奉獻

    在五餅二魚神跡中就可以看到這個特質。雖然安德烈知道五餅二魚只夠幾個人吃,但是他還是把孩子帶到耶穌面前去。當耶穌命令門徒來喂飽群眾時,安德烈知道耶穌不會用一個命令來為難他們。因此他盡力順服地去找解決方案,找到唯一的一點食物也確定讓耶穌知道。在想必相信對耶穌來說,沒有太小的奉獻。結果耶穌果然大大加倍地祝福,成為祂偉大能力的一個有力見證。

    在神國裡沒有太小的禮物,也沒有微不足道的奉獻。是人的忠心,而非奉獻的大小,才是奉獻的真正價值。安德烈所做的,是架設好一個神跡舞台讓神來作工。  

    一顆雄偉的橡樹,往往始於一粒小小的橡果,這是神工作的恩典方式。當我們帶領一個孩子走向神的時候,可能沒有概念這孩子的未來可以如何。當安德烈第一個去找他的哥哥彼得時,也沒有想到彼得後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使徒。如果安德烈不用他簡單的見證我遇見彌賽亞了!」開始,教會的石頭就無法立下。我們永遠無法預估當我們對一個靈魂願意分享基督救贖的愛和恩典時,後續的影響會到哪裡?

    當安德烈把彼得帶去見耶穌的一刻,就開始了他們兩個一起進入門徒訓練,為神完成更大使命的道路。

3)個人關係佈道的重要

    每個人的恩賜不同。彼得是一個可以向3000人宣講的有力講員;但也有安得烈這種一個、一個在關系中慢慢帶領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要怎樣傳福音,覺得要有人緣,也要有口才。但也有人說傳福音就像一個乞丐告訴另外一個飢餓的乞丐,可以到哪裡找到面包,如此而已。安德烈做得很好,他一點時間不浪費,他只是很簡單地說:我遇見彌賽亞!」很快地,便從第一個門徒轉為第一個個人佈道的先驅。

    把人帶到耶穌那裡是安德烈的特色。他把自己的哥哥帶到耶穌那裡去,又把一個少年人帶著五餅二魚去找耶穌。在逾越節的時候,又把希腊人帶去。他顯然很投入分享自己的寶貝」。那種感覺好像他的骨頭裡帶著火,燃燒著想要和人分享的欲望。

    個人關系佈道通常也效果最好。大部分人都不會因為一場講道而馬上接受耶穌,他們會接受這個信仰,多半是因為在他們生命中有一個人,把他引薦到耶穌那裡去。  

    神常常如此工作。有個人可能很少人聽過,金波(Edward Kimball)。但是他的名字卻是教會歷史裡一個重要的注解。他是一個主日學老師,發現班上有一位學生老是會睡著。這個學生是一個19歲的少年人,在波士頓的一家鞋店賣鞋。於是一天下午,他去這家鞋店探訪,在倉庫的一角帶領這個少年人信主,後來這個少年人曾為美國一個大布道家,這個人就是慕迪。

慕迪

    金波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內向,說話輕聲細語,去那鞋店時其實也很緊張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可以面對那年輕人講福音。因為那時的慕迪既不厚道,又沒有什麼教養。一想到要對慕迪講福音,就讓他穿著靴子的腳顫抖。

    慕迪在他的課堂上明顯得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粗俗、對聖經完全無知。因此金波這天到鞋店去要和他談救恩和靈魂的事。但是一路走,他一路想在這生意最忙的時候,是否適合去店裡?他去店裡看慕迪,是否會讓慕迪感覺難堪?他離開後,其他店員是否會問他是誰,如果知道他是慕迪的主日學老師,是否會嘲笑慕迪,說這老師是否要讓慕迪做一個乖小孩?他邊想邊走過了頭都不知道。然後,他再回到店門口,決定還是進去走一趟,早點結束這個讓人痛苦的訪談。

    他進去後發現慕迪正在倉庫中包鞋、放鞋。於是他口齒不清地說了些話,事後回想也不記得他說了什麼,只記得和基督、神的愛有關,就那樣。他承認聽起來不怎樣。但是慕迪卻在那時,在那裡,把自己的心給了基督。

    後來慕迪被神使用,在美國和歐洲都翻轉了許多人的靈魂。他的事工在大西洋兩岸帶來很大的影響,影響力且延到19世紀下。上萬人見證他們是因為慕迪而接受神。慕迪後來成立慕迪聖經學院,成千上萬的宣教士、傳道人和基督徒同工在那裡接受訓練,然後被差派到全世界。

    最神奇的是,就像安德烈傳福音給彼得,彼得又成為3000人的布道家和後來教會建立的基石。金波的影響也從慕迪往歷史中延伸出很有趣的一條時間線。慕迪先是到英國布道,效果不太理想。他去拜訪邁爾(F B Meyer), 邁爾一開始還輕視他,但後來卻完全被慕迪轉變。邁爾去美國布道又影響了查普曼(Wilber Chapman), 查普曼又轉而影響桑岱(Billy Sunday), 桑岱影響了末底改(Modecai Ham), 而末底改在一次北卡州布道會前,有點氣餒地在旅館的餐巾紙上寫下一句禱告:神啊,請在此地給我們五旬節式的復興,明天澆灌你的聖靈……”

    次日,他的禱告超乎所想的得到神的應許,因為那一天有一位高中學生決定把他的心交給耶穌,這個高中生叫作葛培理。其餘的已是歷史。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是因為當初有一個人,忠心地把信仰傳給另外一個人。

    基本上,在受洗見證中,我們也比較少聽到是因為哪一次、哪一個牧師講道感動而信主,大部分提到的是某個同工,某個鄰居是基督徒,或某個家人把信仰帶到他的生命裡。即使有人是因為哪一次廣播或者布道會信主,也是因為有人介紹那個廣播,或者邀請他到教會裡來參加聚會。

    這就是安德烈服事的方式,一對一。我想每個牧師都希望教會裡充滿安德烈這樣的信徒。很多基督徒都以為自己沒有語言,不善言詞,又沒有領導或教導的恩賜,因此他們無法做什麼。只有很少的人有安德烈的想法,了解只要認識一個人就帶一個人,救一個,是一個!

    聖經上沒有記載安德列講道、行神跡、或是聖經一卷書的作者,但是,他卻不斷地在帶人到耶穌面前。我們也應該如此。把人帶到耶穌面前,我們的工作不是把人變成基督徒,也不是要讓他們認罪。使人作當作之事,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任務是帶他們到耶穌面前,耶穌自己會在他們的生命中動工。

    李文斯頓講了一段話很值得我們參考:

    福音的信息與傳福音者的生命特質最有關系。傳福音不是為了完成偉大的使命,也不是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更不是為了達成改變他人的功效。真正的傳福音,是以真誠的生命,去接觸每一天遇到的人,去作每一天所該做的事。」

    就如李文斯頓所說,真正的傳福音,是以真誠的生命去接觸每一天遇到的人,去作每一天所該做的事。只要我們願意生活福音化,福音生活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安德烈,也都可以把人帶到耶穌面前。

    眾人中,主耶穌第一個揀選安德烈作為門徒的意義,想必就在於此。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3106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