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天相勸系列2】天天相勸,要效法神的道成肉身丨莫非
2022/02/07 12:26:59瀏覽842|回應0|推薦2

相勸是一個建立在愛的救贖關係上的行為;而天天相勸,是在一個誠實和坦白的持續關係中發生,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如何相勸,又如何用耐心常常陪伴他人的軟弱呢?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希伯來書3:12-13

我曾重複強調,我們需要用聽來贏得說的權利。一個人若從未進入另外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同行一段,陪他一程,如何能對那人生命有所置喙呢?

一名宣教士若從未進入服事的工場,卻想遙控工場種種,老實說很難說上什麼話,更遑論傳揚信仰。

史懷哲到非洲,是真正和當地人同吃同住,道成肉身地活出了神的愛。所以當他斥責當地人不愛惜醫療資源,不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時,當地人皆俯首聽勸。

建立愛的救贖關係,是建立天天相勸文化的重要基底。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神的作為,祂如何改變我們的生命?祂的救贖中有下面的關係軌跡:

  • 神先進入世間,進入我們的世界中。
  • 祂道成肉身地活出了祂的愛。
  • 祂也認同我們的苦難,接納我們的軟弱。
  • 然後才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

所以這裡有一個救贖關係的軌跡:

進入對方的世界→道成肉身→認同接納→有所教導

我想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是否能進入對方的世界,對他的苦難同理,接納他的軟弱?還是永遠覺得自己比對方高一等,永遠不會犯對方的錯誤或有對方的軟弱?這些心態多少會影響對方是否願意聽我們的勸告。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的勸勉經驗是在何時?有先做到進入對方世界、道成肉身活出愛,且認同對方的苦難、接納對方的軟弱嗎?如果沒有,所說的話很可能已為對方帶來傷害了。

勸勉,一定要建立在深厚的愛的關係上。我們需要先和對方在生活軌道中重疊,花時間相處,了解對方的想法和處境。建立這樣的關係,當然需要付上代價、時間和關係上的投資。然後,再道成肉身地活出神的愛──向自己死,以至於生命會在對方的身上出現。

有時,為了幫助對方改變,還可能會進入原本不太想進入的黑暗污泥中。有些罪的黑暗,可能超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像,或和我們的道德感大大抵觸。若能不帶論斷地在對方的黑暗中常相陪伴,這也算是為主受苦吧!

求神説明我們的愛夠強壯,以至於可以參與神在他人心中的工作。求神的愛可以主導我們的心思意念和言行舉止,使我們站出來時,是道成肉身地代表神來愛,來改變對方的生命。

而且,既然是愛的關係,相勸便絕對不應落為定罪或論斷。想一下,我們勸勉的語氣是否帶著指頭指指點點?是否帶著自以為義的靈在指責?這方面我自己也很需要認罪,因為勸勉很容易讓我們說話比較大聲,說得很不謙卑,不是嗎?

然而我們也要注意一點,在愛裡對罪絕對不縱容。我們要給出的,是神曾經賜給我們的愛和恩典。雖然接納對方的軟弱,但也要有智慧,不讓對方誤以為我們認同他的過犯。在表達愛的時候,要清楚地指出,這不代表他們就可以仍然停留在罪中不改變。

只要罪存在一天,神對生命要求改變的呼召就存在一天!在關係中,我們不定罪,接納人的軟弱,但也絕不對罪妥協,而是要説明神在他們心中工作,且帶來改變。

因此,我們對弟兄姊妹的軟弱要用耐心來陪伴。我愛你,以至於我不願意看到你的生命被軟弱腐蝕,也不願坐視你生活在罪的痛苦當中。

我們知道神對你的心意是這樣,就無法眼睜睜地看著你在靈裡漂走;更無法看著你自我欺騙,用一些藉口或者怪罪別人的方式,仍然住在罪中。我們的愛是屬於十字架的愛,對罪不接受,但仍有神的恩典,求神幫助我們的愛有救贖的大能!

我們陪伴在弟兄姊妹的身旁,這就好比成為他們的肩膀,也成為他們絕望和痛苦中的視窗,讓他們可以看到溫暖光亮,看到神的榮耀。

如此愛的關係,才能夠成為神工作的地方;也成為人們可以更新、重建、改變的地方。

然而,如果我們怕自己的勸誡會被對方誤會,或怕對方反擊我們,以至於無法開口,一旦有了這樣的猶疑,其實就是愛自己多過愛對方了。這方面我也很需要悔改,因為我是一個怕事的人,也是一個不太喜歡和人對質的人。

這也是為何每次我要去和一個人對質前,會先仿效耶穌問彼得,想像耶穌在問自己:你愛我嗎?你愛我比愛自己更深嗎?來回3次。然後帶著「你餵養我的小羊」這一託付,上門勸說!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一個關係中的愛有多深,也可以透過我們能有多少誠實來衡量?

曾經看過一個機構領袖生命出了很大問題,他的親密同工卻不置一語,只有安慰和同意他種種的自我理喻,於是不禁心中深深歎息:這些人實在不夠愛他愛到說出事實。

聖經中的勸勉常出現在一個堅固的關係中,也是關係中常出現的互動。如果相信我們的關係夠厚實,愛中勸勉便無可迴避。

重要的是,不是帶著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去調解,所提供的盼望和説明都要把人指向基督,把人帶到神的面前。所以相勸首先需要建立在愛的厚實關係上!

天天相勸,是一種生活方式

天天相勸,意味著不是一次性的行為,也不是一件鄭重其事的事件。神的心意是希望我們能發展出一種天天相勸的生活方式。

所以不是今天終於決定要說了,然後先吸一口氣,再鼓起勇氣上門。接著就是一連串嚴厲的指控,把對方狠狠地說成是一非常叛逆之人,或者完全迷失沒有盼望之人。這裡的教導沒有這麼激進或極端。

神不要我們自以為義,帶著粗暴又論斷的靈來進行相勸;也不願我們因怕得罪別人而逃避著去做;更不是當我們在關係中被傷到了,才帶著憤怒去回擊地控訴。而是,希望我們天天相勸,勸到一個地步,成為關係中很平常的一部分。

這就像我們創文的在線文人社群,努力創造的是一種健康的文章彼此點評文化。都知文人敏感,若有人對自己文章置喙,很容易受傷,然後會說出各樣藉口來解釋或反駁,認為對方沒讀懂或根本不懂。

但是如果讓點評成為一種很普通,也很有建設性的事呢?開口的人因為常常做,比較知道要從哪裡切入來評。被點評的人,也因為天天大家都在輪流彼此點評,不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感覺丟臉,或者要找藉口來為自己遮掩,反而無法接受一些真正對自己文章好的建議。

「常常勸」和「偶一為之」的差別,就在於如果平時不習慣做,真正做的時候就很缺乏技巧,也沒有語言,心理上更沒有足夠的預備。結果,一開口就口不擇言,還傷人,且可能被對方反擊而讓自己受傷。

如果,我們創造一個彼此相勸的文化,天天生活在其中,一切就顯得理所當然了——認為本來就應該如此,且無傷大雅。

屬靈社群中也不分你我,不會一刀兩分,好像只有兩種人:說人的人和被說的人。健康的相勸是今天你勸我,明天我勸你,你我彼此相勸,基本上就是一個有罪之人服事另外一個有罪之人的生活方式。

天天相勸,也要在一個持續的關係中發生,且維持持續的誠實和坦白。而非有一天當頭棒喝,然後轉身就逃離現場。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在許多小場合中,一些小瞬間,做一些小小的隨時提醒。

這是社群一直就在進行的一部分,稀鬆平常。所以保羅這條命令說的,就是創造一個天天相勸的屬靈社群文化,讓彼此勸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但這需要我們有更多的相處機會來彼此認識和瞭解。只有當我們與人同行,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服事在一起時,我們的心才會逐漸靠近,然後對彼此揭露,讓他人可以看到自己的軟弱。

然後一旦看到罪,就要及時出言阻止,不要拖。這有點像中國人說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罪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未發展到悲慘不可收拾的地步就要先處理,這樣,靈命才有成長的機會。

如此說來,我們需要讓相勸的對話成為一種「持續性的對話」,而非忽然慎重、偶一為之的「嚴重勸誡」。讓這種日常誠實的提醒,成為所有關係中正常的一部分,就不那麼容易傷人或受傷了。

這有點像和人長期走在一起,有時你輕輕拉他一把,有時他輕聲提醒你一下,就可以把彼此挽回。這比你特別上門,鄭重其事地勸告,要少很多壓力,且得到更多果效。

因為這種時時提醒已成為一種不間斷的對話,會讓個人生命得到守望,也讓我們的屬靈社群文化更顯健康。這正是神出於愛的美好心意。

內省問題

救贖關係的軌跡:進入對方的世界→道成肉身→認同接納→有所教導

(1)請問你是一個願意進入別人世界的人,還是情願別人進入你世界的人?兩邊百分比比例如何?

(2)請問你最近一次的勸誡經驗感覺如何?如果有受傷,看一下上面環節,是少了哪一項?

(3)你覺得對他人的軟弱要認同接納,最大挑戰在哪裡?對你最難之處在哪?

(4)對於別人的勸誡,你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態度、語言、方式......

(5)天天相勸的屬靈文化,是在許多小場合、小瞬間,做一些小小的隨時提醒。這一周請嘗試做,並分享你的經驗。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計算機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回顧閱讀

【天天相勸系列1】建立天天彼此相勸的文化丨莫非(附音頻)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1607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