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撒瑪利亞人節特刊】誰是我的鄰舍?丨莫非
2024/03/14 12:00:02瀏覽1477|回應0|推薦0

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在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日漸淡漠的時代,誰是我們的鄰舍,而我們又是誰的鄰舍?讓我們一起在好撒瑪利亞人節(National Good Samaritan Day)瞭解鄰舍的真正含義。

以全新生命、眼光和視野,許自己一個文字人的未來。歡迎您查看文末海報,瞭解GR01《文字人的基本功》課程。

華人喜歡認「老鄉」。好像只要是華人就感覺特別親。但若非華人呢?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理都懶得理。

我的故鄉還有個省籍差異。我所住的村子,自家有什麼好吃的,比如說餃子或包子,便常會和鄰居在牆上傳來傳去,有福共用。小孩玩到誰家,若剛好到了飯點,就留在誰家吃飯,不分彼此。然而一旦走出村子呢?本省小孩便會對我們外省小孩丟石頭,當然,我們也會丟回去。

所以誰是真正的鄰舍?國籍相同、種族相同,或像主耶穌說的好撒瑪利亞人故事中的祭司、利未人與那被搶的人,同文同種,也不能定義就是「鄰舍」。甚至信仰相同,也不見得就是耶穌所講的那種「鄰舍」。

住的鄰近更不等同於鄰舍。常常只隔著一片窄牆,兩邊卻老死不相往來,誰也不知道誰。甚至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彼此間即使沒有牆,也不見得就做得成「鄰舍」。搞不好還形同路人,甚至成為仇人。

主耶穌說的好撒瑪利亞人故事,顯現的是生命會向你揭露誰是你的鄰舍。不特別屬於哪一國族,哪一階層,或住哪一區域,而是任何地方、任何人──而且是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能成為你的鄰舍。

也可說所謂鄰舍,不在定義(definition),而在神聖的相會(situation)。

The Good Samaritan,Stefan Bakalowicz

在我們人生道路上,每天起床後碰到的人,或隨機遇見的人,不管是罪人還是聖徒:孩子、太太、丈夫、路人、同事......只要是有需要的人,就是我們的鄰舍。

但主耶穌講的故事,又翻轉了我們對鄰舍的認識。真正的鄰舍,不只是有需要的人,更是有憐憫心的人。怎麼說?

真正的鄰舍,必是有憐憫心的人

耶穌在故事中曾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哪三個人?法利賽人、利未人,和撒瑪利亞人。

律法師回答說:「是憐憫他的。」

憐憫心英文是Compassion,原文有to cry out with(和對方一起哭)的意思。是因認同對方的軟弱與需要,而心生憐憫。

這可能也是我們看一個信徒是否有屬靈生命,待人是否成熟的指標。然而,在我們的信仰中,這樣的品質卻很容易遺失。比較多看到的是,有公義易,有憐憫難。

之所以難,是因為我們常會用自己的經驗衡量對方的處境。自己若沒碰到過,就會批評人家會發生這種倒楣事,一定是因為曾犯了什麼錯招惹來的。

比如說你為什麼被搶?一定是因為你的錢露白了。

你為什麼被打?一定是因為你太囂張了。

女孩子為何會被欺負?一定是因為她行為或衣著有不檢點之處。

但若自己也碰到同樣的事呢?經過一段掙扎,自己終於爬起來時,便會對那些爬不起來的人說:「我都做得到,為何你做不到呢?」

卻沒想到,每個人皆有不同的精神體質。精神底子好的,一陣風吹過,頂多打個噴嚏。但精神底子弱的,卻可能因此生上大病。因此我們常看到強者很難憐憫弱者。

在屬靈事上亦是如此。有的屬靈底子強,有的屬靈底子弱。底子強的對底子弱的人,會特別恨鐵不成鋼。所發出的討伐、控訴或定罪,常超過憐憫、饒恕和愛。

The Good Samaritan,Alexandre-Gabriel Decamps

而且人性很奇怪,我們對孩子、對弱小者比較容易心生憐恤,會想伸手幫上一把,對其軟弱處也會願意放他一馬。但對大人或強者,能夠容忍的空間驟然變小。因為有所期望,便更容易失望。

在信仰裡也是,如果是初信、屬靈的嬰兒,我們會有許多諒解。但對屬靈生命稍為年長些的,便不能接受對方也有軟弱的時刻。對牧師更是。會認為人都作到牧師了,怎麼還會有這樣的失誤或軟弱?對信主較久的人犯錯失誤,我們也比較給不出接納和饒恕的空間。

有公義容易,有憐憫則難。

有些人原本很有同情心,但若對方地位或條件比自己好,又看不起自己時,就很難有憐憫之心。因為,那需要先克服層層障礙──比如因被藐視而生出的自卑受傷感,和因被欺負而生出的報復慾望——才能嘗試去看到對方的需要,發出慈心。這要有怎樣的屬靈成熟度方能做到呢?

主耶穌說的好撒瑪利亞人故事,提醒了我們兩個打破俗規的重點:

1. 有宗教身份,不等於屬靈成熟。

2. 屬靈成熟,是劣勢對強勢的產生憐憫心。

好撒瑪利亞人,即是社會的邊緣者,他所服事的是當時的主流者,是真正的劣勢對強勢產生憐憫心,並伸出援手。這可能也是我們的信仰,與一般慈善事業最不同的地方了。

劣勢對強勢,其實指的是外在身份地位也許不如人,但內在的生命力量和愛,卻可能比人多,因此可以和人分享。沒錢的幫助有錢的;教育水準低的服事教育水準高的;長了一臉壞相的,很有可能成為保護你的人;被你百般挑剔的女婿,將來也有可能就是為你養老送終的人。

這不是很顛覆邏輯嗎?不是很奇妙嗎?

真正的鄰舍,是願意提供個人服事的人

通常我喜歡在經文中留意動詞。

在主耶穌講的故事中,第十章三十一節、三十二節中,都只有三個動詞:「下來」或「來到」,「看見」、「過去」。

三十四節中卻有六個動詞:「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扶他騎上」,「帶到」店裡、「照應」他。

可以讓我們看到,服事一個人需要花時間,付上行動,且用心。平常,若開張支票捐給養老院,或找專業代理去照顧,不是不重要,有時也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是,若能用自己的手去包裹、倒油、扶上驢、帶去旅社、照應,則全都有著「人」的成分在其中,且具有我們「個人」的特質。

大布道家穆迪(Moody)曾說:「我可以雇一個人做一些事,但我永遠不能雇一個人做我的事。」

一張支票,也許可以購買許多物質去救人;但若非在愛心裡,開出的支票便形同廢紙。愛也只有在生命觸摸生命時,才可以發光、發熱。

真正的鄰舍,會在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故事中好撒瑪利亞人在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The Good Samaritan,Emil Andersen

很多人在幫助人上,初始多會大發熱心,卻不能持久,最後證明只是一時衝動。然而,這個好撒瑪利亞人對人的愛,是會為之付上代價。

我們看到,他因為幫助人而行程被打散了;且把自己的牲口給對方騎時,衣服和驢子也可能被沾汙了。後來,不但花錢,還冒著可能被這人的親戚或同族人反告(形同現在的碰瓷)的危險,一路負責到底。他,是一個願意付代價來幫助人的人。

我們呢?平時我們幫忙,可能是用自己多餘的時間和多餘的錢,順手給出。反正不用,借你用。反正順路,載你一程。做完後,還自我感覺良好。但若是不順路,還要再陪人多走一哩路呢?便開始感覺有切膚之痛了,不大願意。

這裡看到,好撒瑪利亞人完全視收留對方為自己的責任,因此才會在自己要離開時,交待別人跟進,且保證所有花費自己會負責。著實是一種負責到底的態度。

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看,若有什麼機會可以出手幫忙,又到了有切膚之痛的程度,則可以視為是學習真正的「給」,認識什麼是真正的「鄰舍」的機會了。

真正的鄰舍,不是意外出現,而是有心成為

故事中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呢?」

他問的,其實是:「誰是那有需要我出手幫忙的人呢?」

耶穌卻回:「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耶穌的意思是,誰可以成為那有需要人的鄰舍呢?

也就是問:誰是有憐憫心的人呢?

也許在這「好撒瑪利亞人節日」中,我們也要捫心自問:我是不是某人的鄰舍呢?我,是不是一個有憐憫心的鄰舍呢?

我是否了解,成為真正的鄰舍不是出於一個偶然或意外——剛好在我們的生活軌道中出現了一個有需要的人;而是,我們要立志遵行主耶穌的旨意,成為一個鄰舍,而且是一個有憐憫心的鄰舍。如此,人人皆是我們的鄰舍了。

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我們帶著如此吩咐,開始我們的每一天。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394364